范红艳
摘要:现代教育教学中德育教育不容忽视,本文探讨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如何把德育教育渗透到化学课堂中,教学中既注重智力的培养,同时又注意德育渗透。笔者主要采取几种方法来进行德育教育:通过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学生民族自尊心;灵活运用辩证思维;精选热点化学问题,结合时事或新闻热点,进行德育教育等。
关键词:化学教学;德育渗透;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1-0216-02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德育是教育的灵魂,现代职业教育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完美人格,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各种能力和素养。德育不仅是专职德育教师、班主任的工作,更应体现在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尤其在学科教学中应潜移默化地进行德育渗透,提高学生素质。下面谈谈笔者在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对祖国的深厚情感,爱国主义教育不能靠空洞说教,要结合教学内容,用真实事例来引导教育学生树立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化学课绪论的学习,给学生介绍中国是世界上化学使用最早的国家之一,从古代灿烂的文化到现代科技,许多发明创造推进了世界文明和科技进步。通过重点介绍黑火药,结合钱学森的事迹,从原子弹爆炸到神舟飞天,使学生认识中华民族是勤劳智慧、富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民族。通过具体事例的讲解,激发学生学习科学家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敬业精神,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承担历史责任的理想和抱负,克服怕苦怕累、坐享其成的思想。
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在化学教科书中,蕴含着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素材。在传授化学知识的同时,将辩证唯物主义内容渗透到教学过程中,不仅能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而且有助于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发展辩证思维的能力。比如: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其中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1];学习有机物,使学生了解物质的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不同浓度乙醇在医药上用途不同等内容,使学生理解量变引起质变的规律。
三、环保教育
随着工农业的发展,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污染日益增加。从学生身边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出发,把环保知识穿插在化学教学之中,增强学生环保意识。学习甲烷,让学生清楚沼气是可再生的清洁能源,针对我国能源紧缺的现状,进行节约能源、开发利用新能源的教育。学习乙烯,告诉学生聚乙烯、聚氯乙烯等高分子制品使用后被弃置成为固体废物难于降解处理,造成严重环境污染。通过教学,教育学生少用塑料袋等,减少白色污染,养成自觉环保的好习惯。
四、职业道德教育
为了让医学生成为既有精湛的医护技术,又是德才兼备的医务工作者,只有“润物细无声”地、不断地对学生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和健康人格,才能使学生实践”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誓言。学习渗透压,让学生知道为什么临床大量输液时必须使用等渗溶液,但对特殊患者(水肿病人),有时也根据病情使用高渗溶液[2],如500g/L的葡萄糖注射液,但必须采用小剂量、慢速度,需要医护人员额外关注,以防意外。在平常实验教学中,尤其重视对学生实事求是的教育,特别是检验专业的分析化学实验,要求学生对每个实验都进行误差分析,有准确度与精密度的达标要求,促使学生尊重实验事实,不随意更改实验数据。对于异常的实验数据,要求能找出异常的原因。告诫学生学习就好比做人,来不得半点的虚伪,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严谨、求实的工作态度和忠于职守的敬业精神。
五、精选热点化学问题,进行德育教育
在教学中,师生的身心都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尤其是化学,相对来说比较复杂、难懂,课堂容易死气沉沉,很容易疲劳。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在讲解概念或性质时,结合形象而恰当的事例,既可引导学生学好化学,又可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来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学生的记忆更深刻,不容易遗忘。比如,在讲完醇类后,结合“药家鑫事件”,以实际案例为切入点,讲解交警如何判断是否饮酒,做到酒后不驾车,如何预防交通事故、发生交通事故该如何处理等问题,并介绍一些相关的法律知识。讲胺类时,介绍苯丙胺、冰毒和“摇头丸”,这些毒品摧残青少年身心健康,传染多种疾病,引发各种违法犯罪等。讲蛋白质时,结合三聚氰胺(化学式:C3H6N6)奶粉事件进行诚信教育;结合山西疫苗案例,讲解蛋白质在高温、酒精、重金属盐作用下会变性。讲油脂时,结合台湾塑化剂风波讲解皂化反应、乳化原理。同时利用此时机向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提高道德判断能力,一些人唯利是图、金钱至上,公民素质下降,为钱不惜出卖良心,相反疫苗事件的实名举报者陈涛安,及台湾的普通女质检员,他们尊重科学、尊重生命,不让悲剧重演而给出自己的答案。讲苯的结构时,激发学生像科学家凯库勒那样去探索、去创新,人人都有巨大的创新潜能,只要条件和环境适宜,都可以创造出奇迹。这样与时俱进、有的放矢,可使学生对化学课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探索欲望,乐于听课,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情感的培养。
六、结合时事或新闻热点,进行德育教育
在学生眼里,化学课总是和反应现象、反应过程联系在一起的,枯燥难懂。中职学生十五六岁,正处于爱听故事的年龄,在学生疲倦时,教师将一些故事有机地穿插于课堂中,讲点学生关心的时政话题、社会或媒体的热点话题,向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提高道德判断能力,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感和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如汶川、玉树大地震后,借着一幕幕感人的情境,进行生命教育、品德教育和国民教育。充分利用各种节日作为切入点进行德育渗透,在母亲节或父亲节,建议写一篇感恩父母的家书,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使同学们知道感恩、学会感恩,做一个对得起父母、对得起老师、对得起社会的人,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用可喜的成绩来报答亲人的关怀和帮助。在南京“彭宇案”之后,全国多地相继出现老人跌倒,路人不敢出手相助,而2011年元旦,深圳学生罗炜、周天成路遇一位老奶奶跌倒在路边,路人无一上前搀扶,俩人扶起老人,将其送到医院,并垫付医药费,治疗后又请出租车将老人送回家中。通过对比,教育学生,面对一个孤零零摔倒在地的老人,一个简单的搀扶动作,不仅仅是救助了一位老人,也重新扶起、匡正了我们社会日渐衰微的良知。真实的事件,是大家可以评论、可以感受到的事件,是一种无声无形的教育力量,会使学生产生一种本能的可接受情绪,不会使学生对德育教育有远离感。
实践证明,德育渗透并不是急功近利的,在化学教学中适时抓住每一个教育契机,结合教学具体内容,潜移默化,有意识“渗透”德育教育,而又不喧宾夺主,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使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斌,刘景晖.化学(医药卫生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80.
[2]刁凤兰.无机化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