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实例

2012-04-29 07:34:47徐顺湘
小学教学研究 2012年1期
关键词:教育社结合律交换律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56~58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加法运算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会运用加法交换律进行加法验算。

2.在探索运算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3.让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探究的乐趣、成功的喜悦,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

师:下面两道题应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计算?还可以怎么算?你是怎样想的?

(1)76+38+24

(2)45+99+1

师:你们观察得真仔细,很快就发现了每道题的特点。第(1)题可以先算(76+24),所以把38和24这两个加数交换一下位置;第(2)题可以先算(99+1),也就是先把后两个数相加。那究竟能不能按你们的想法来算呢?如果能,依据又是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索加法运算中的规律。

[设计意图:在之前的数学学习中,学生对加法运算律已积累了一些感性认识,并能在计算中无意识地加以应用。教者出示两道题,在学生说出按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计算后,又适时提问:“还可以怎么算?”意在唤醒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从而找到合适的教学起点。“那究竟能不能按你们的想法来算呢?”“如果能,依据又是什么呢?”接连两个设问,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新课

1.教学加法交换律

(1)初步感知

师:□+□=3+4这个式子表示什么意思?

师:对,这个式子表示等号左、右两边的和是相等的,它是一个等式。你能把这个等式填完整吗?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么填的?你们是怎么想的呢?

师:观察、比较这些等式,你认为哪个比较特殊?你是怎么想的?

(2)丰富感知

师:你还能再写出一些与“4+3=3+4”相类似的等式吗?先自己写一写,然后同桌交流。

(3)归纳总结

师:这样的等式写得完吗?其实,这些等式反映的是同一个运算规律。请同学们观察、比较等号左、右两边,想想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加数的位置变了,加数不变,和不变)

师:能用你喜欢的方式把发现的规律表示出来吗?

(△+□=□+△,甲+乙=乙+甲……)

师:同学们真聪明,想出这么多办法。数学中一般用字母来表示,如果用a、b分别表示两个加数,怎样表示这个规律?

师:a+b=b+a表示的就是加法的交换律。谁能说一说什么是加法交换律?

[设计意图:教者十分重视让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的过程,先让学生根据“□+□=3+4”写出一些等式,从中感悟到等号两边的和是相等的,即都是7。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找到比较特殊的等式:4+3=3+4,并写出一些与它类似的等式,进一步丰富了学生的感知。在“变”与“不变”的思辨中,学生很快发现了“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一本质特征,概括加法交换律便水到渠成。]

(4)应用理解

师:回忆一下,我们以前有没有应用过加法交换律?(验算加法)

出示:

[ 357 218

+218 验算: +357

————

575 575]

[设计意图:通过回忆,实现新旧知识的自然链接,这有利于学生加深对加法交换律的理解,并知道验算加法就是应用了加法交换律。]

师:这是一架天平(图1)现在它处于平衡状态,它表示什么?你能用一个等式来表示吗?这个等式表示的是什么?

图1

[设计意图:借助天平既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加法交换律,又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加法结合律

(1)初步感知

师:有甲、乙两个袋子,每个袋子中装有三种食品(蛋糕、巧克力、饼干)中的两种,现把它们分别放到天平的两端(图2),你发现了什么?

图2

师:现在天平两端再分别放上一种食品后(图3),你又发现什么?你能写出一个等式吗?(甲+24=85+乙)这个等式符合加法的交换律吗?为什么?

师:这个等式不符合加法的交换律,那其中又隐含着怎样的规律呢?

图3

[设计意图:根据图(3)得到等式“甲+24=85+乙”后,教者组织学生讨论:这个等式符合加法交换律吗?这里不仅强化了对加法交换律的认识,而且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真是一举两得。]

师:想一想,我们能否通过计算验证一下两端的重量是否相等呢?怎样验证?

师:好,让我们一起打开这两个神秘的袋子(图4),甲袋中装了什么食品?乙袋中呢?左边的重量一共是多少,怎样列综合算式?右边呢?能写成一个等式吗?为什么?

图4

(85+76)+24=85+(76+24)

[设计意图:打开甲、乙两个袋子后,根据图(4)的天平学生就很容易得到等式:(85+76)+24=85+(76+24)。由于每个袋子中装有三种食品中的两种,这就便于学生理解要先算“85+76”和“76+24”的道理,小括号的出现也显得十分自然。同时,在直观操作的过程中,突出了对加法结合律本质特征的感知,这为后面的自主验证和归纳总结作了充分的铺垫。]

(2)自主验证

师:观察、比较等式的左、右两边,你发现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运算顺序变了,加数位置没变,和不变)这是不是一个普遍的规律呢?请你再写几个类似的等式验证一下。

(3)归纳总结

师:通过验证你有什么发现?在小组里相互说说。

师:如果用a、b、c分别表示三个加数,这个规律可以怎样表示?你能给这个规律起个名字吗?

师:这就是加法结合律,谁能说说什么是加法结合律?

(4)知识链接

师:其实,我们在口算时已经应用过加法的结合律。

如,

[9+ 5 =14 5 +9=14

1 4 41

10 10]

[设计意图:让学生知道用“凑十法”进行加法的口算就是应用了加法的结合律,既有利于学生对加法结合律的理解和掌握,又为学习并应用加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作了铺垫。]

三、全课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这两个运算律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都是加法中存在的规律:加法交换律是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加法结合律是改变运算顺序,加数位置不变,和不变)

四、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和第(2)题。

2.解决设疑导入的问题。现在你能说说这两题简便计算的依据是什么吗?应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为什么能使计算简便呢?

[设计意图:前后呼应,让学生运用新知识自己解决设疑导入时提出的两个问题,获得成功的喜悦,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3.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猜你喜欢
教育社结合律交换律
高远处立意低结构教学
——特级教师周卫东《乘法交换律》教学赏析
高观点立意 低结构教学
——特级教师周卫东苏教版四下《乘法交换律》教学赏析
江苏教育(2019年49期)2019-08-20 09:14:54
Hester Prynne
江苏省中华职业教育社第二次代表大会在宁召开
华人时刊(2018年17期)2018-12-07 01:01:40
究本溯源,提高计算能力
“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教学纪实与反思
探究求和问题
基数意义下自然数的运算(二)
湖南教育(2016年30期)2016-11-03 07:13:45
运算律,无论在哪里都适用吗?
巧用乘法结合律简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