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雪玲
一、问题提出
1.作业的作用
数学作为一门理科,学生仅仅靠课上探究和听老师讲授,是无法实现知识的内化的,必须要布置一定量的作业作为课堂教学的延续或补充.作业是建立在学生课堂互动学习的基础上,在课后进行自主探究、独立完成并内化特定教学任务的一种辅助教学形式,通过作业中习题的思考与解决,帮助学生内化课堂所学,提升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同时,在课后给学生布置作业,学生在独立思考的过程中,视野得以开阔,思维得以活跃,解题的成功感进一步发展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学生在做作业的过程中加深对课堂所学数学知识的理解,在解题的过程中训练并提升学生对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应用能力,并逐步发展为解题技巧,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形成正确的数学意识.
此外,作业亦是暴露学生思维障碍,反映出其学习薄弱环节的手段,通过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让教师能够及时地了解学生的学情,有了学情上的了解,便为及时地调整课堂教学,促进有效、高效提供了可能.
2.作业布置和批改的现状
环顾我们实际教学中作业布置的现状,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作业布置随意性太大,布置作业的目标意识不明确,或是不负责任的一天一份试卷,或是简单的笼统的要求学生完成资料上的对应习题,又或是随便布置几条,为布置而布置.
(2)作业布置没有从学生的具体学情出发,难易程度上把握欠佳,大多情况下难度偏大,不利于学生消化课堂所学,甚至有时让学生因经常性的挫败感而导致失去数学学习的兴趣,老师总是认为作业做得越多越好、起点越难越好,其实如此想法下的操作往往是大多数学生根本“吃┎涣恕.
(3)作业缺乏改编和创新,经典可以传承,但是也不能老是拿来主义,创新是一种意识,教师有创新意识,才能布置出适合学生个体发展的好题.
(4)作业布置后,教师不能及时批阅和讲评,这个也是通病之一,江苏高考模式的改革,数学课时大大增加,学生思想上亦对数学更为重视,课时和作业量的增加,导致作业来不及批改,出现光有布置,没有反馈的现象.
二、作业布置应遵循的原则
1.以生为本的原则
以生为本,意味着两层含义:一是作业的设置应从学生的学情出发,而不应该是教师的凭空想象;二是从每一名学生的发展角度出发,由于不同的学生间不可避免的存在“个体差异”,因此我们必须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基础的不一样,从他们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出发,布置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作业,让学生都能得到进步和发展.
以生为本原则的实施目的在于全体学生都得到了发展,是实现真正意义上因材施教的前提,是实现班级最终整体优化的保证.
2.减负增效的原则
“减负”意味着控制布置作业的量,因为任何学科的作业负担对学生的影响都是全面的,数学作为比较难的大学科尤为如此,过多、过难的作业是急功近利的心态,却未必是走向成功的途径,作业的数量和难度过大势必致使学生疲于奔命,游走于题目之间,失去了休息的时间,长期高度紧张的身心状态,必然导致身体和心理上的诸多不良反应,得不偿失.
不过“减负”只是手段,并不是教学的目的,其真正目的在于“增效”,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学的效果.“减负而不减效”意味着通过作业量上的控制让每一名学生都有一份快乐的心情,让学生变苦学为乐学.
3.灵活科学的原则
数学思维注重理解和灵活应用,注重思维的过程,不过从信息学和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数学知识的习得过程,我们不难发现,数学知识习得的心理过程核心部分仍然是记忆.
因此,我们在布置作业时,应根据艾宾浩斯记忆曲线灵活且科学的布置,根据数学知识的难易程度,科学地设置数学情境和问题复习的频率,加强记忆的效果,达到有效复习的目的.
三、具体提高作业布置有效性的做法介绍
笔者在多年的教学中发现,学生要想学好数学,必须要做好三个环节:“预习——上课——复习”,其中上课环节是我们容易控制的,对于“预习”和“复习”这两个环节在教学中的重要性亦不可忽视,但是笔者发现,在教学中不管我们对其重要性强调了多少,对于一部分学生而言,最终都会因为这两个过程不容易控制而落空.
为了引导学生做好这两项工作,笔者通过布置作业的形式,以问题和习题的形式提出了预习和复习,通过学生对作业的解答,完成自主预习和复习这两个重要环节.为了全方位地调整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笔者每天有计划地布置四道题,前面的两道习题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巩固当天课堂所学知识和技能,第三道题是给学生下的预习目标,通过第三题来帮助学生完成预习的自我评价,第四道题是复习巩固更早所学的知识内容,起到加强记忆效果的作用.
四、结束语
课后作业练习是数学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是学生理解、掌握、巩固所学知识、拓展逻辑思维的重要途径,也是教师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方法,本文只是探得冰山的一角,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