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检验认证行业发展的基本模式及其启示

2012-04-29 14:48郭朝先王虹谢圣利张晓雪
中国市场 2012年11期
关键词:发展模式

郭朝先 王虹 谢圣利 张晓雪

摘要:检验认证行业是支撑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行业,对于保障产品安全、提高产品质量和维护国内外贸易秩序具有重要作用,对提高现代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具有重大意义。由第三方进行检验认证活动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检验认证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国际上,检验认证行业发展主要有两种基本模式,分别是市场推动的发展模式和政府主导的发展模式。我国检验认证行业发展属于后者。近年来,随着大量国有机构的转制以及民营和外资机构的快速发展,在与国际接轨的同时,我国的检验认证行业发展方式和监管机制有了很大转变。为顺应这种转变,应积极借鉴国际经验,切实完善政府监管和市场服务,增强我国检验认证行业的国际竞争力。

关键词:检验认证行业;第三方检验认证机构;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F203

一、引言

检验认证行业作为供需方之间中介的现代服务业已经有百年的历史。伴随着产品生产的活跃和贸易往来的增多,检验认证活动也不断向着深度和广度开展。检验认证活动最初是由第一方和第二方开展的,前者是企业为了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主动进行的自我评价活动;后者是产品的购买方自行或委托第三方进行评价活动。然而第一方和第二方进行的活动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对安全和质量的两种需求:一是对独立性、专业性和公正性评定的需要,另一个是对评定结果公信力、权威性的需要。由第三方开展检验认证活动因为以下几条优势能够满足上述需求:(1)具有技术、人员和设备支撑,专业从事检验认证的某些领域,产生规模经济效应,具有相关业务的能力及经验,能够做到专业化;(2)受行业性质要求以及社会各界监督,不代表买卖双方的利益做出客观真实的评价,因此具有公正性和独立性;(3)通过企业自身的信誉、政府的授权或者行业自律,企业能够获得需求方的认可和信任,出具的检验结果或证书是规范的和被社会接受的,具有权威性。

由第三方进行检验认证活动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检验认证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是国民经济管理中越来越重要的一个部门。本文所述“检验认证行业”,仅包括作为供需方中介,独立于第一方(供给方)和需求方(第二方)做出专业、公正、独立、权威判断的第三方检验认证机构。

二、检验认证行业对提升现代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具有重大意义

检验认证行业是支撑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行业,对于保障产品安全、提高产品质量和维护国内外贸易秩序具有重要作用,对提高现代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具有重大意义。

(一)检验认证与公众利益

市场上流通产品的安全和质量是否有保障,是关乎公众利益的重要问题。如何对生产企业进行有效监管,确保生产和流通过程的安全,保障消费者的权益是每个国家都极其关注的。维持国内社会秩序、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以及维护市场经济正常运转等往往被认为是一国政府的职能,然而对市场上流通的各种类型的产品一一进行评价是一项费时耗力的工作,而且对产品规格和品质的测试又往往需要专业的技术,因此在欧美等高度市场化的国家很早就出现了专门从事检验、测试产品质量和规格的第三方机构,自发行使了保障市场经济正常运转的功能。

长期以来,我国在实施各类质量、安全、环境监管制度的过程中,政府始终处于焦点和中心位置,政府主要通过行政许可的方式防范有潜在危险性的行业给社会带来的危害。行政许可是行政机关根据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申请,经依法审查,准予其从事某种行为、确认某种权利、授予某种资格和能力的行为 ,是行政机关依法对直接关系公共安全、人身健康、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设备、设施、产品及物品,按照技术标准、技术规范,通过检验、测试、检疫等方式实行事前监管的一种重要手段。但由于政府部门并不能完全掌控产品的生产过程和其他复杂的技术问题,其评价难免有误,这在一定程度上给政府形象和公信力带来风险。

建立产品和体系的检验认证制度,并通过独立的第三方机构开展实施,可以将政府从直接评价的繁琐事务中解脱出来,转而更加专注于制度建设、调查研究、协调服务和监督管理,以此增强政府对整个产品认证实施过程的控制,是行使政府职能更高效的方式。

(二)检验认证与经济发展

经济社会的发展与检验认证活动的展开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的关系。经济的发展催生检验认证业务的覆盖范围不断拓展,国际贸易推动检验认证活动不断向国际化发展,反过来,检验认证活动又进一步促进和推动了经济和贸易的发展。

1.检验认证业务随经济贸易的发展而扩展

检验认证行业的发展与世界经济的发展紧密相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现有产品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暂,更新换代越来越快,产品种类不断增多,而经过检验和测试合格后的产品才能进入市场,使得检验认证市场的空间巨大。

其次,经济全球化和国际贸易推动着检验认证行业向国际化发展。随着大型企业散布世界各地的客户不断增多,这些企业需要使自己的产品和服务供给符合其他国家的标准或者国际标准。在过去的十年间,国家间贸易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了各国平均GDP的增速,生产从西方国家向亚洲及东欧、南美洲转移。供应链的非本地化增加了对发展中国家出口产品的更多的检验和认证需求,国外大型的检验认证机构非常重视这些快速增长地区的业务,不断完善在发展中国家的实验室,扩充当地的检测能力。

最后,消费者、企业和政府对于产品安全、产品质量,以及安全生产的重视在不断加强,各国政府倾向于制定更多的关于质量和安全要求的法规,不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对质量、健康、环境以及社会责任提出了更严格、更精细的要求,给检验认证行业不断提供着新的业务内容。国际贸易的发展促使检验认证业务从对最终产成品的数量、品质和技术性能的检验、认证,扩展到质量管理体系(ISO9000)、环境管理体系(ISO14000)和职业安全管理体系(OHSAS18000)等管理体系认证以及各类人员和服务认证。出口企业的产品要想进入国际市场,不仅其商品质量应当符合买方及所在国家的技术标准、技术法规、合格评定要求,而且国外的贸易部门为了确保用户的利益往往还要求企业的管理体系也经过权威机构的认证。因此,企业根据贸易的需要获取第三方的认证,才可算是拿到了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

2.检验认证活动从单一国家走向国际化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商品跨国界自由流动的数量和种类高速增长,出口企业希望“一证在手,走遍全球”,即一次检验、一次检查、一次认证、一个标志就能使商品得到世界各国的用户和消费者的信任。比如,中国的强制性认证——3C认证就是我国按照WTO要求制订的一项强制认证制度,其采用的检测标准大多等同IEC国际标准,即获得3C认证的产品在技术水平上是符合国际标准要求的,企业在申请3C认证的同时,根据需要申请认证机构CB测试报告及证书,出具给外国进行差异认证的CB实验室,就可以便捷地得到他国的认证证书,减少了多国间的重复检验认证,节省了认证费用。

以认证业务为例,国内市场延伸到国际市场,这一过程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二战”之前,一些工业化国家建立起以本国法规标准为依据的国家认证制度,仅对在本国市场上流通的本国产品实施认证。

第二阶段:“二战”之后至20世纪70年代,主要西方国家的认证制度开始寻求国家之间的互认,推进了国与国之间双边、多边认可的标准化进程,衍生出以区域标准为依据的区域认证制度(例如,以欧洲标准为依据的电器产品、汽车等认证制度)。

第三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起,主要发达国家在很多领域形成国际化、统一的认证制度。以国家和区域为主体的认证制度已经难以满足日渐增多的商品流通和国际贸易,国家之间、地区之间标准的不同给产品的跨国流动造成壁垒,消费者、生产商以及各国政府亟待需要统一的国际标准给生产、消费和管理提供依据和导向,国际化的检验认证组织应运而生。

与此同时,国际上大型的检验认证企业也在进行着国际化扩张。通过国际扩张,企业一方面壮大了自己的实验室网络,有能力承接更多进出口贸易相关的业务;提高了技术水平,得以提供更多的自愿性检验服务;另一方面,企业设立在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检验认证中心可以获得相关国家或地区的业务资质,使得企业可以得到强制性检验认证的授权,获得更多的收益。

3.参与认证对企业发展有积极影响

企业获取第三方认证的行为,目的往往是让客观、公正、权威的第三方认证机构证明自己的质量体系和产品符合某特定的质量保证和产品标准,以提高企业产品的信誉,取得需求方的信任。激烈的市场竞争也迫使企业不断提升社会公信力、完善自身形象。产品和质量体系的认证对企业的发展有内外提升的双重作用:在企业内部可以使生产流程规范化,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合格率,提升经济社会效益;在企业外部通过第三方机构的认证和不断监督,可以树立企业的形象,使客户产生信任,顺利进入国外市场。

(三)检验认证与贸易壁垒

在国际贸易增长与检验认证行业发展实现良性互动之时,检验认证活动经常充当突破一国或地区贸易壁垒的“利剑”,但也存在这样一种现象:一国或地区经常以满足一定的检验认证条件设置贸易壁垒。

中国海关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达29727.6亿美元,同比增长38.7%。其中,出口15779.3亿美元,同比增长31.3%;进口13948.3亿美元,同比增长38.7%;贸易顺差1831亿美元,同比下降6.4%。2011年4月商务部发布的《国别贸易投资环境报告(2011)》中提到贸易壁垒的14个类别中,包括了技术性贸易壁垒(比如对进口产品适用不合理的技术法规、标准,设置复杂的认证、认可程序)和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如对进口产品设置苛刻且不合理的检疫标准和检疫程序)。据中国商务部统计,2010年,中国出口产品共遭受66起贸易救济调查,其中保障措施案件16起、特保案件1起。技术性贸易壁垒、进口限制等各类贸易壁垒措施对我国的经济贸易产生的影响进一步加深。

尽管《国别贸易投资环境报告(2011)》指出,美欧等主要贸易伙伴加大使用技术性贸易壁垒、进口限制等措施力度,增加了中国出口企业成本,提高了商品出口门槛,直接制约中国出口空间。但是从另一个方面看,我国的出口企业如果能够通过第三方检验认证来制定本企业的生产标准、控制生产产品的安全质量,主动提升技术水平,不仅有可能逾越外国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从长期看更有利于企业长期的生存发展以及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国家质检总局提出,国外的技术性贸易措施大体可以分以下三类:第一类,国外的技术性贸易措施的要求是合理的,我国企业具有达到该要求的生产水平;第二类,国外要求合理,但我国大多数企业目前还不具备达到国外要求的生产水平;第三类,国外实施的措施不合理,有歧视性,或违反了技术性贸易壁垒协定的相关规定。第三类技术性贸易措施一般有悖于国际公约,需要政府之间以及国际组织的协调处理。然而第一、二类贸易措施与国内的生产企业的技术能力以及管理水平有关。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产品质量和安全提出新的合理要求代表着社会的进步,对相关产品提出更高的合理要求是必然的。通过第三方检验认证机构,企业可以了解进口国(或地区)对产品标准和质量要求的变化,以质取胜,变被动受限为主动调整;同时认清自己在符合这些先进的技术性要求方面的差距和具体问题、难点,减少因为技术水平不达标而引发的损失。

三、国际检验认证行业发展的基本模式

第三方检验认证机构的出现和发展与一国的政治、经济环境有关,国际上检验认证行业的发展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先行工业化国家(先发国家)由民间集资组建机构,先干起来,政府之后再设立法规进行规范;二是后发国家由政府立法规、定标准、建机构,以政府为主对产品进行检验认证,逐渐转变为政府授权第三方机构进行。欧洲和美国等发达国家政府干预经济的程度低,市场化程度高,行业的出现和发展主要表现为第一种方式,这种方式也可以简称为市场推动的发展模式;而日本、韩国和中国等后发国家政府在经济运行中一直扮演重要角色的国家,检验认证行业的出现也以政府为主导,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在发展过程中政府对检验认证行业监督管理的方式从政府参与、政府主导逐步向政府授权、政府与行业组织合作等方式转变。

总体来说,欧洲和美洲与东亚地区的检验认证行业在特点、现状和政府的作用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区别。比如,作为行业发源地的欧洲,检验认证企业的竞争非常激烈,政府在行业发展方面介入较少;而美国存在颇具规模的检验认证机构,呈本土化和专业化倾向;东亚地区这一行业的发展非常迅猛,政府的作用也非常重要。从检验认证行业在各地区的发展历程来看,欧洲和北美属于市场推动的发展模式,东亚地区属于政府主导的发展模式。

(一)市场推动的发展模式

在发达国家,检验和测试业务的开展是伴随着经济贸易的发展而产生的,早在19世纪就成立的几家检验认证企业——SGS、BV、Intertek和UL,它们最初的业务就是提供贸易相关的检验和测试服务(表2)。最早的认证业务开始于1903年英国的“风筝标志”认证,由英国工程标准委员会以国家标准为依据,对铁轨进行检验认证并授予风筝标志“BS”,开创了国家认证制度的先河。受英国的影响,世界各发达工业国家开始采用质量认证制度,第三方检验认证业务不断开展起来。

欧洲和美国的检验认证企业是根据市场需要而出现和成长的,这种市场推动的发展模式下的欧美检验认证机构具有以下共同特点:

一是品牌和信誉突出。国际上几家大型的检验认证企业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在发展过程中重视品牌的树立和信誉的提高。品牌和信誉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拥有出具准确、公正的第三方检验认证报告的能力;一个是在认证后的产品出现问题时能够妥善处理,积极应对。品牌和信誉是检验认证企业价值的体现,是推动检验认证企业发展的重要无形资产。

二是自主创新能力强。尽管欧美大型的国际机构往往能够获得政府的授权,从事大量强制性检验认证业务,但是自愿性认证业务才是增值最高、最为这些企业重视的业务。检验认证企业能够不依靠政府的授权性业务而存在、营利及发展,是这些企业长期竞争力的重要体现。随着时间的延续,不论政府性质的业务因为政策的改变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些企业都可以紧紧抓住消费者的需求,通过开发新的业务领域,使企业保持发展的活力。

三是业务开展能力高。开展业务的能力建立在雄厚的资金水平、广泛的实验室网络、高效的内部管理以及优秀的营销团队的基础上。以上述几家机构为例,这些机构的业务从某一领域的检验、测试发展到多领域的检验测试及认证;从单一的国内市场发展到海外市场,进而形成了全球化的检验认证网络。这种业务种类的扩展及地理范围的扩张,不仅是企业发展壮大的必然结果,也巩固和提高了企业的竞争水平:一方面这些机构下设的实验室网络将触角伸向各国市场,有利于承接国际业务,另一方面不断积累的从业经验和与时俱进的技术水平,能够支持新型增值业务的开展。

(二)政府主导的发展模式

不同于市场发育较为成熟的欧美国家,以日本和韩国为代表的东亚国家市场化较晚,原来政府部门参与经济的程度较深。在社会整体信用欠佳、企业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较为落后、行业组织弱小、政府事后监管能力不高的情况下,对影响到居民人身健康和公共安全的产品生产,政府一般亲自参与监督管理,对各种产品提出强制性或者自愿性的要求。

1.案例:日本和韩国的检验认证机构

日本的强制性认证制度以法律形式颁布执行,认证和评定的对象主要有消费品、电器产品、液化石油器具和煤气用具等。强制性认证的主管机构是通商产业省,通过其管理认证的产品占日本认证产品总数的90%左右。凡生产属于强制性认证产品的企业,必须向通产省提交认证申请书,经由通产省批准的检验认证机构具体进行检验和测试,合格后获得认证证书。日本质量保证协会(Japan Quality Assurance Organization,JQA)成立于1957年10月,就是一所经过日本通产省认可的半官方检验认证机构,总部设在东京。JQA的4大业务部门是:新技术领域、环境领域、产品检测领域以及体系认证领域。

韩国的认证制度分为产品认证和体系认证,两种认证由不同的部门进行管理。产品认证分为电工产品强制性安全认证(EK标志)和自愿性产品认证,体系认证属于自愿认证。韩国的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始于1974年,当时是由政府根据认证申请书及其授权的实验室所出具的检测报告对产品签发型式批准证书、并对市场实施监督。2000年7月改变为由被授权的认证机构实施认证。韩国产业资源部技术标准局(KATS)是指定EK安全认证机构的政府主管部门,其指定了三家可颁发EK安全标志的检验认证机构,分别是韩国电气检测所(KETI)、韩国测试实验院(KTL)和韩国电磁兼容性研究所(ERI)。

2.政府主导型检验认证机构的特点

除了日本和韩国以外,政府主导型的检验认证机构出现在东亚地区的多数国家,比如新加坡、马来西亚、中国等。政府主导型的检验认证机构有如下特点:

一是权威性多来自政府授权。不论欧洲国家、美洲国家还是东亚国家,都存在强制性认证和自愿性认证,但是认证的范围、主体以及方式有所差异。比如,欧盟为了确保在成员国流通的商品符合最基本的安全合格标准,维护消费者的权益,对在欧洲流通的产品强制实行CE认证,但允许企业通过第一方声明获得这一认证。相比之下,日本和韩国的强制性认证有专门的政府部门管理,并通过指定的机构进行检验测试,通过之后才给予认证。在政府主导型的国家中,政府非常重视强制性认证的作用,通过指定某一个或者几个机构对强制性产品目录的产品进行检验测试,将政府的一部分权威赋予这些检验认证机构,随着这些强制性业务的开展,这些机构的品牌才逐渐被市场认可和接受。

二是业务主要集中在国内市场。由于获得政府的授权,政府主导下的检验认证机构的业务也围绕政府规定的强制性认证和自愿性认证展开,业务集中在对本国生产的或者本国进口产品的检验测试上。由于技术壁垒的存在,对出口到国外的产品的检验认证难以出具完备有效的证书。随着各国大型的检验认证企业积极参与国际互认,很多大型机构已经可以出具被其他国家相关机构认可的检测报告。

三是面临来自国外同业机构的竞争威胁。在欧洲和美国,检验认证行业的发展已经比较成熟,特别是欧洲检验认证行业中的大型跨国企业在技术创新和业务扩张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跨国企业除了在本国进一步巩固现有业务、开发新业务外,还纷纷将亚洲视为最有潜力的增长区域,先后将业务扩展到亚洲多个国家。2009年,BV在亚太地区的收入占全球经营总收入的25%;Intertek在亚太地区的收入是其总收入的37%。目前世界上几家较大的检验认证机构都已经在中国展开业务,外资企业占据了中国市场近一半的市场份额,对中国本地的检验认证机构构成了竞争威胁。

四、对我国检验认证机构的启示

中国的检验认证机构出现于计划经济时期,在当时的经济管理体制下,检验认证机构大多由各级政府和行业管理部门设立,管理体制也延续了传统计划经济下的管理体制,与发达国家市场需求自发催生第三方检验认证机构、主要依靠行业自律的发展模式有很大不同。加入世贸组织之后,随着大量国有机构的转制以及民营和外资机构的快速发展,在与国际接轨的同时,我国的检验认证行业发展方式和监管机制有了很大转变。为顺应这种转变,应积极借鉴国际经验,切实完善政府监管和市场服务,增强我国检验认证行业的国际竞争力。

(一)明确战略定位,指明企业发展的方向

对于国内的检验认证机构来说,合适的战略定位非常重要。是走专业化的道路,还是走综合性业务发展道路?是专注区域市场,还是全球发展?是通过内涵式发展方式达到提升竞争力的提升,还是通过兼并重组迅速实现规模的扩大?对于业内面临国内外对手激烈竞争的本土的大企业来说,尤其重要。

(二)以国际先进企业为标杆,实施赶超战略

以国际先进企业为标杆,全面加强制度建设、网络建设、创新能力建设和信誉品牌建设。通过分析,我们发现,我国检验认证企业在构建公司化的法人治理结构等企业微观制度建设、国内外一体化网络建设、持续开展产品创新、标准制定和商业模式创新建设,以及企业文化建设尤其是企业商誉信誉建设等方面,与国际大型检验公司还有不少距离。今后,国内检验认证机构要以国际先进企业为标杆,全面实施赶超战略。

(三)加强设施和服务能力建设,铸造具有国际声誉的知名品牌

目前,世界检验认证市场相当可观的份额由少数国际化检验认证集团占有。随着我国检验认证市场的开放,这些国外检验认证机构已经通过各种方式进入了中国的市场,它们具有市场营销、公共关系、业务管理、国际化运营经验、品牌和资本优势,在国内已经建立了一定规模的经营网络,并进一步加快了在中国的网络布局和实验室建设,与我国的检验认证企业形成了竞争的态势。我国从业机构应该加强设施和服务能力的建设,努力提高服务质量,树立良好的品牌和声誉。

整合现有资源。我国现存的规模较大、声誉较高的检验认证企业应该通过整合资源,建立完善的业务运营网络,积极利用国企改制和国有资产管理的各种政策,采取国资划转、兼并收购、投资参股等多种方式,按照优势互补的原则,采用战略联盟、加盟等方式,整合各地区分散的检验、检测和认证的相关机构。

加快实验室建设。西方的检验认证企业大多是以技术为基础来不断发展壮大的,目前大多数已经发展成为以强大的技术为支撑的综合性业务的跨国企业,而建立自己的专业实验室与试验基地是最关键的一步。中国大型检验认证企业应以收购、兼并、租赁、合约、品牌经营等多种扩张方式,增强测试技术支撑实力;加快服务网络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大力度,积极实施低成本扩张战略,以收购实验室为主,以兼并同业机构为辅,加快服务网络布局和建设。

重视专业人才的培养。作为检验认证知识与技能载体的专业人才成了决定检验认证企业市场价值的关键因素。全球化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的时空观念,创造了一个不受地理边界的限制与束缚的环境和视野,也使企业面临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人才是企业发展的第一资源和第一竞争力,建立一个能为自身长期发展提供保障的技术平台,拥有一支检验认证产品与技术开发的技术人才队伍,造就一支检验认证市场开发与管理的人才队伍,对于主要依赖政策性业务的国有企业未来在逐步开放的国内市场竞争尤为关键。

拓展国际业务。根据服务外贸便利化的需要,主动沟通介入,针对有关地区的国际航运中心、国际研发中心、国际服务外包中心、全球维修中心、全球采购中心等规划和建设,提前建立检验认证机构。通过投资新建、跨国并购、国际战略联盟等形式,获取相关业务资质,建立覆盖世界主要贸易地区、港口和货物集散地的全球经营网络;采用本土化策略,融入当地文化,积极参与国际检验认证市场的分工和竞争;整合服务链,同时辅之以外包委托等形式参与尚未建立完善网络地域的业务,迅速提升我国现有品牌的国际影响力。

参考文献:

[1]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质检机构管理知识[M]. 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2005.

[2]方圆标志论证集团有限公司.认证工作中常见的行政许可要求[M]. 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8.

[3]中国质量认证中心.国际市场准入与认证制度研究:中国电气及汽车产品出口指南[M]. 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8.

[4]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章程[Z],2008.

[5]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认证认可技术研究所,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 中国认证认可国际化发展研究[M]. 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9.

[6]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 国别贸易投资环境报告2010[R].2010.

[7]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认证认可技术研究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中国认证认可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0.

[8]中国检验认证集团有限公司网站(www.ccic.com).

[9]Morgan Stanley Research. Business & Employment Services[J]. May 29,2008,内部报告.

[10]BV 2009 Activity Report. Move forward with Confidence[R]. www.bureauveritas.com.

[11] SGS 2009 Annual Report. No Limits[R]. www.sgs.com.

[12]History of Intertek[Z]. www.intertek.com.

(编辑:张小玲)

猜你喜欢
发展模式
美国与中国智能电网的发展模式比较与分析
江西省动漫产业发展模式研究
中国社区银行发展模式探析
我国微型金融发展中的问题与思路
基于山东生态农业的绿色供应链管理研究分析
高职院校创客文化的发展模式
韩国高校校企合作模式新发展
赣南生态旅游竞争力及发展模式研究
对江西省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设计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