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敏
合作学习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开展合作学习是为了顺应教育社会化和培养社会所需的人才的需要。当代中学生对于数学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厌烦情绪,一方面是由于学生的数学基础比较差,另外一个方面还在于数学教学缺乏科学的教学模式,他们对数学问题感到很抽象。合作学习的教育模式能够很好地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
一、合理分组
1.分组原则
为了使小组合作学习能有效地进行,首先必须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小组成员的组成一般遵循“组内有差异,组间求均衡”的原则。小组内各成员间性格、性别、学习成绩、思维和学习能力存在差异。组内有差异为小组成员互相帮助提供了可能,而组间求均衡又为全班各小组间的公平竞争创造了条件。
2.分组实施
小组的组成应由教师与学生共同商讨编排,既要考虑学生的成绩、性格、性别、交际能力等。又要引导学生学会与不同的人相处,尤其要关心那些交际能力弱、学习成绩落后的同学,争取组内同学共同进步,要求组内每一个成员做到全身心投入和全程参与。每个小组的人数有4~6人,学期调整一次。
二、选择有针对性的学习内容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学习内容是合作学习成功的前提。合作学习选择:一是需要合作、操作、观察、探究的。比如:统计,实验,课题学习等;二是在解题策略和结论上需要辩论或容易出现分歧的内容;三是有一定的挑战性,交流后能够得到一定的启迪的内容,在进行合作学习前,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教材内容的重难点,精心设计讨论的针对性。使小组合作学习更具实效性,充分提高课堂效率。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巧妙地进行引导并善于启发,使小组合作学习有序、有效开展,在合作学习过程中要根据普遍的共性问题进行统一分析和解答。
三、优化“合作学习”模式
1.掌握合作技能,让学生学会合作
这里所说的合作技能指的是我们在完成合作学习课堂构建过程当中非常重要的基础和前提。学生只有掌握了合作技能才能够在学习过程当中进行交流和合作,从而达到利用合作学习来提升教学质量的目的。首先教师可以在班级内将学生分成若干个数学学习小组,这样的方式有利于我们营造一个轻松的学习氛围。其次,鼓励组内学生们相互欣赏。合作学习是否能够在教学过程当中顺利开展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组内成员是否彼此认可,彼此欣赏,彼此支持。
2.小组合作完成数学课后探究活动
合作学习的意愿需要每一个学生在实践的过程当中不断地进行自我发现,并且巩固而形成。首先可以在小组内开展合作形式的探究活动。新课程改革后,几乎每一个学习单元后面都有一个数学探究活动,而这些活动要求学生利用课堂内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和探索,理论联系实际,因此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课后探究活动,一方面有效地培养了同学们彼此之间的团结协作精神,另外一个方面又很好地提升了学生的责任感。
3.营造良好的合作情境,让学生享受合作的过程
学生合作品质的形成需要建立在参与活动的基础上面,与此同时通过参与合作活动产生的身心愉悦感能够让学生更加乐意融入到这种学习方式中,相反的如果学生感受不到合作学习所带来的成就感,体验不出和合作伙伴交流互动后产生的愉悦感,那么教师再怎样进行说教都是无济于事的。
4.加强调控,适当地介入
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需要教师的调控与投入。具体的教师应该要采取以下几种手段,第一默默地观察和记录下学生是如何在合作学习的过程当中解决实际问题的,其次如果发现学生出现了错误,可以要求学生暂停活动,并身体力行地作出示范。第三要善于表扬那些能够充分地利用课堂知识来解决问题的学生。最后当学生不能够很好地运用到相关的学习技能的时候应该要及时介入,建议学生运用一些更加科学有效的方法等等。
四、信息反馈,综合评价
及时反馈合作学习的信息,有利于合作成果的充分展示,教师根据小组阐述的观点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综合评价。
对合作学习进行科学的评价是合作学习成功发展的关键,评价中不仅包括每个学生参与的情况,更要关注整个小组的情况。通过评价促进小组成员间的分工合作,促进每个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
五、实施合作学习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了解合作学习的实质,避免合作流于形式。
课堂上往往是老师一宣布小组讨论,前排学生唰地回头,满教室都是嗡嗡的声音,四人小组里,每个人都在张嘴,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什么。人们追求的是可见的形式,却忽视合作能力的培养,
2.合作学习应在独立学习的基础上进行
实施合作学习需要适宜的“土壤”“温度”和“水分”。有价值的问题或主题是适宜的“土壤”,教师的有效指导是适宜的“温度”,而独立思考的时间是充足的水分。在学生对立思考的基础上,然后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在组内交流自己的看法,形成“统一”意见后,再到全班进行交流,再次形成“统一”意见,最终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
教师要充分理解新课程的要求,要不断地增强自身的知识储备,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组织引导小组合作学习,让数学学习更有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