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建林
〔关键词〕 语文教学;语感;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 G633.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15—0062—01
语感是对言语内涵的一种直觉能力。它是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锻炼出来的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对于学生来说,要想培养良好的语感素质,除了引导他们自觉感知客观社会言语对象,丰富语感素质的感性因素外,最主要的和首要的途径还是语文课的教学。良好的语感素质必须以相应的教学形式加以保证,才能得以有效培养。笔者现结合教学实践谈几种培养学生语感的方法。
一、加强朗读训练
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语言的多种意味包含在语音的高低快慢强弱之中,非通过多读、熟读、朗读无以全面把握。如果朗读时仅简单地把文字流畅地读出来,就无法体会作者的感情,也就不能深入理解文意。因此,朗读时要感情充沛,甚至要求学生把自己的感情与作者的感情尽可能融为一体。这样,文章的思路、作者的情感和优美的意境自然而然就会浸润到学生的内心深处,激起他们情感的共鸣,从而使其语感、审美能力等都得到潜移默化的培养和提高,同时也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朗读是语感培养的基本方法,教师要真正认识到它的重要地位,用有效的方法去训练学生。如,教授朱自清的《春》一文时,教师应以充满喜悦和希望的感情基调,以轻柔、缓慢的基本语调进行朗读,在各层次间停顿时力求做到音停意不停,语断情不断,便可将学生带进春天优美的景色中。学生被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所感染,便会忘情地沉浸在文章的优美意境中,进而产生强烈的朗读欲望。
二、品味重点词句
通过抓重点词句的品味训练,让学生既明白语意,也领悟到语言的情味,从而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感。如,朱自清的《背影》一文,描写了20年前的父亲在火车站送“我”的情景,从所记内容看,作者为什么不选用《回忆我的父亲》这个既通俗又朴实的题目?从所记情景看,作者为什么不用《送别》这个更见凄切的标题?这就得引导学生仔细揣摩文章的内容,通过比较方可明白原题的佳妙和不可更改的理由。写父亲过铁道为“我”买橘子的过程一系列的动作描写,教师利用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想象、揣摩,教师点拨:“‘蹒跚可见步履的不便,从月台下去所以用‘探、‘攀和‘缩可以想象爬的艰难。”
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增强学生对阅读内容和形式的感受性,启发、引导学生感受课文的言语,把文质兼美的课文言语转化为学生的语感素质。而通过抓重点词句的品味训练,则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感。
三、培养领悟能力
由于语感的培养离不开理性思维的参与,离不开对语言文字的灵敏感觉,离不开学生的悟性。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学会分析、琢磨,从而实现对语言的准确领悟。
如,在教授辛弃疾的《西江月》一文时,笔者让学生分析后两句“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学生很容易就发现这两句话与注解的话顺序不同。这是为什么呢?学生经过讨论后得出结论,这是强调作用,表示词人的惊喜之情,因为他找到了避雨的地方,在山野夜行遇雨而又能找到避雨的地方,这时心情会是何等欣慰?这种乐趣不是身临其境的人又怎么体会得到?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分析、推敲,让学生独立思考,用心用情去体验去感悟,品味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揣摩作者的思路、情感。久而久之,诗歌中所蕴含的“玄机”就会通过有血有肉的语言从学生的口中传出来,这样学生的语感就会得到进一步锻炼。
四、训练学生思维
语感虽然带有直觉性,但它又是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相统一的产物,它既有逻辑理智的成分,又具有理性功能的感性形态的领悟和意会,它从感性直接了解到本质,表面上跨越了思维过程,而实际上则必须以良好的思维做基础,因而,进行必要的思维训练才可能进一步提高语感能力。
思维训练通常有以下两种方法:
1.扩充内容。将教材中需要深入理解及向纵深开掘的部分设计扩充训练,使学生在理解作者思想感情、把握文章中心的基础上进行扩充。这较直插教材深部的思考题,更易于学生接受,可使学生在扩充中不知不觉地由字面钻到了文章的思想感情里,达到对教材深部问题的理解。
2.发挥想象。有些词语抒发了作者强烈的感情,往往包含着多种意思,还有些词在文中表达的意思远远超出了词义本身,须让学生或沿着作者思想感情的脉搏,或纵观全文将思路引入深层,展开想象的翅膀,在想象中加深对文章思想感情和重点词句的理解。
编辑: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