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插美育内容提高审美情趣

2012-04-29 00:44詹继涛
甘肃教育 2012年16期
关键词:自然美语言美体会

詹继涛

〔关键词〕 语文教学;体会;语言美;自然美;形象美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16—0073—01

法国雕塑家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语文课堂正是引导学生发现美、向往美、追求美、热爱美、创造美的载体。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剖析课文中人物的性格特征,追寻他们的思想根源,感知人物的心灵之美,把语文课变成一种艺术,一种渗透了情感的再创造,一种交织着知、意、情的探索和享受,使学生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有效地获取知识、发展情感,进而达到新课标中“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能力,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的要求。以下是笔者在教学中的一些体会。

一、 依托教材,品读文句,体会语言美

语文教材中美育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结合自己已有的经验,深入挖掘语文教材中的美育内容。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支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 拉,便罩住了。”写雪地捕鸟的全过程,作者用了“扫”、“露”、“支”、“撒”、“系”、“牵”、“拉”、“罩”等动词,语言准确、凝练,彰显了汉语言简意赅的精练美和通俗易懂的条理美。这些直观的语言材料,以它特有的感染力,吸引着学生去阅读,感受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并从中获得美的享受。

二、 深挖教材,拓展知识,感受自然美

大自然是一个天然课堂,内容丰富,可极大地拓展美育的空间。爱美是人们的共性,学生也是如此。只有当学生感受到语文中美的因素,才会真正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做到深挖教材,拓展知识,正确引导学生去感受和体会自然美。

教材中写景状物的文章往往表现出多姿多彩的自然美,教师应深挖教材,让学生通过文字领略大自然的美。如,朱自清的《春》,写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等自然景物,从而表现出江南春天的艳丽、柔和、温馨、生机勃发的美;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写了作者辞去彭泽令后归家时的愉快心情和隐居的乐趣,表现出一种悠闲之美。自然的美学价值不在于给人强烈的刺激,使人激动,而在于朴素自然的风景和农村生活给人精神上的一种滋润。

三、丰富感知,培养情感,体会形象美

教材中很多文本充满着深刻的内涵、丰富的意蕴和充沛的情感。在教学中,教师要以情感人,引导学生区分美与丑,优与劣,进而感受各种类型美的特征与形态,从而达到“物我统一”的审美境界。美好的人物形象能唤起学生对美的追求,教材中描写了众多的优秀人物,他们对事业、科学、真理的追求,无不体现在他们的一言一行中。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的鲁智深,他对社会上的压迫和不平,怀有强烈的愤懑,对各种罪恶势力采取了主动挑战的态度。“禅杖打开危险路,戒刀杀尽不平人”,概括了他性格中的这一特色。他和金氏父女素不相识,只是为了同情他们的遭遇,三拳打死了恶霸郑屠。在大相国寺与林冲不过是萍水相逢,但由于痛恨高太尉对林冲的陷害,他挺身而出,进而大闹野猪林,丝毫不考虑个人得失。同时鲁智深性格中也有单纯、朴实的一面,有时甚至很鲁莽。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运用判断、比较等方法剖析人物的性格特征,寻找他们的思想根源,从而感知人物的心灵之美。学生在此过程中受到真、善、美的熏陶,自觉审视自己的内心与行为,进行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实现了“文道结合”的教育目的。学生能运用自己的感觉、知觉、想象等能力领会出这些意境美,审美能力自然会得到提高。

蔡元培先生曾经说过:“美育的任务之一,就是正确认识美的各种形态。而语文课文可以说是集各种形态之大成,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美的系统。”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必须追求一种知情结合、文质兼美的艺术境界,一方面要遵循教学规律,另一方面必须合乎美学的规律,使学生在接受知识、提高自身能力的同时,受到美的陶冶,提高审美情趣,进而达到知与美的有机结合。

. 编辑:谢颖丽

猜你喜欢
自然美语言美体会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
引领学生踏上优美旅程
浅析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美
浅谈如何做好办公室文秘工作
浅谈留级生的教育管理实践与体会
戏曲表演艺术给予我的启示
京剧舞美创作中形式感的运用
浅析自然界的审美现象
浅谈苏轼作品的审美意趣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