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富祥 蔡阳宗
“到2015年,建成具有甘肃特色,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要求,与产业发展、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培养与培训并举,质量、规模、结构、效益协调发展,形式多样,灵活开放,满足人民群众终身学习需求,中高等职业教育有效衔接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这是《甘肃省“十二五”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中提出的甘肃省未来五年职业教育发展目标。
这一宏伟目标的提出,是以近年来甘肃省中等职业教育取得的巨大成就为基础的。“十一五”期间,甘肃省中等职业教育蓬勃发展,办学规模持续扩大,办学条件有效改善,办学质量稳步提高,服务社会经济发展能力显著增强。
中等职业教育已经成为甘肃省技能型人才的成长摇篮,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教育扶贫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支撑力量。
统筹规划发展:为职教发展创建大格局
近年来,甘肃中等职业教育进行了更加深入的探索,按照教育部做大做好做强职业教育的要求,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改革管理体制,进行资源整合,通过“撤并、重组”等方式,积极推进职业教育结构调整,大力推进东西部联合办学和校企合作,促进职业教育集团化、规模化发展,甘肃中等职业教育办学活力不断增强。
2009年4月,省政府决定将省直部门和行业管理的部分职业院校进行整体划转,截至2010年,省直部门管理的学校中,共有7所高职学院和11所普通中专学校整体划转到省教育厅管理。
与此同时,中等职业教育的主力军——市县职业教育机构也加大工作力度,通过资源整合、资产置换、撤销合并等进行布局调整,努力做大做强县域职业教育。
如果说资源整合和重组共建是新时期甘肃中等职业教育探索发展之路上的“开山之作”,那么职业教育集团化,就是职业教育探索发展之路上的“立命之举”。
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是职业教育走规模化、连锁化、品牌化发展之路的必然趋势。探索集团化办学的体制机制,是“十一五”期间甘肃职业教育的一项重要改革举措。
甘肃省推进职业教育集团的组建工作,主要目的并不仅仅在于进一步整合中、高职院校优质资源,而在于加快建立校企合作的管理平台,有力促进职业教育从学校本位模式向工学结合模式的转型,从而真正提升质量,办出特色,增强其社会服务能力。
2008年9月,甘肃省第一个职业教育集团——定西市职业教育集团成立。自此以后,甘肃省卫生职业教育集团、甘肃省机电职业教育集团、甘肃省“两后生”职业教育集团,酒泉、张掖、武威、兰州、白银、平凉、庆阳、天水、陇南等区域性职业教育集团都相继成立。
到现在,甘肃省已初步形成了以中等职业学校为主体,以行业和企业为依托的跨区域、多元化、集团化办学格局。形成了面向人人、资源共享的终身学习与培训公共服务体系,“职业教育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开始从理念走向现实。集团化办学优势开始显现,职业教育的地方特色、民族特色、行业企业特色开始形成,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进一步提高。
2011年,甘肃省教育厅利用新增职业教育专项经费,按照国家完善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体制机制改革试点项目要求,依托兰州、平凉、定西、天水、庆阳等五个试点市职教集团龙头学校,坚持“各级财政投入,龙头学校实施,资源共享共用,集团成员受益”的原则,在充分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投入资金3000万元,重点建设了5个省级开放式共享型实训基地,实现职业教育实训基地资源的共享共用。
同时,以“十二五”规划为契机,召开了全省集团化办学工作推进会,组建了工作团队和专家指导团队,深入推进改革试点,大力调整职业教育布局结构,促进职业教育集团成员之间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达到组团发展和整体推进的效果。跨部门、跨行业、跨区域的职业教育集团的顺利运行,成效显著,反响强烈,成为职业教育和智力扶贫的甘肃名片。
集团化办学正以其灵活的管理和市场动作方式发挥着当初人们无法预料的作用,引领职业教育朝着一个崭新的方向前进。
转变培养模式:为学生发展架设立交桥
2011年12月,由甘肃省理工中等专业学校学生在学校加工制成的托辊轴等5种共5000件价值16万元的机械零部件送往酒钢集团西部重工股份有限公司使用,产品的质量符合企业标准,得到了企业的高度评价。
这成为学校的一件大喜事,但也是情理之中的事。这得益于学校创新性的教学模式。
这一模式就是校企合作,即学校与酒钢集团签订的校企合作培养协议,将企业引进学校,创办“校中厂”,由酒钢集团企业技术人员驻校,与学校实训教师共同指导学生,让学生不出校门,在学校进行生产实践,并最终完成生产任务的举措。
“没有高素质的劳动者,就没有高质量的产品;而没有高水平的职业教育,就没有高素质的劳动者。”甘肃省理工中专把职业教育与产业实训深度融合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只是我省职业教育深度融入产业链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甘肃省在改革发展职业教育的过程中,把推进职业教育与产业深度融合作为目标,创新校企合作机制,探索多样化的校企一体办学模式,学校与企业开展一体化办学实践。校企之间签订订单培养协议,在实训基地建设、学生实习、就业指导以及师资培养、课程开发、产品研发、技术服务等方面展开全方位的密切合作,实现了真正的校企深度融合。
在甘肃省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职业教育人突破传统观念,大胆创新,摸着石头过河,一步一个脚印,不论是教学模式创新,还是“校企合作、工学交替、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都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
这一系列措施推动了职业教育的全新发展,迎来了职业教育发展的春天。
除了拓宽就业之路,甘肃省中等职业教育还为学生开启了升学之门。为了进一步促进甘肃职业教育发展,调整高中阶段教育结构和高等职业教育生源结构,甘肃省审时度势,提出在坚持中等职业教育主要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的同时,努力拓宽中职毕业生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途径。
这就是让“三校生” 升入普通高校的考试制度,甘肃省对“三校生”高考考试内容进行大胆改革,探索出“知识+技能”的考试方式,由单纯的理论考试变为理论加实践的综合考试,为学生职业生涯持续发展提供多种机会和选择,进一步增强中等职业教育吸引力,切实解决了我省中等职业学校招生难、升学难的现实问题,有效搭建和拓宽了职业教育发展的立交桥。
实训大赛锻炼:让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
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中,甘肃省职业学校积极探索集中实训模式,着力整合资源,工学交替,以赛促教,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2012年4月9日全省中等职业学校技能大赛中,通过紧张激烈的角逐,庄浪县职业教育中心杨改红、柳云云以全省第一、二名的成绩获得种子质量检测项目一等奖,杨发红以全省第二名的成绩获得汽车空调维修项目一等奖,这三名学生将代表甘肃省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
本届技能大赛设有信息技术,护理等13大类45个比赛项目,来自全省102所中等职业学校的1131名学生参加比赛,涌现出了一批理论扎实、技能精湛的学生。自2005年起,甘肃省已经成功举办了9届中等职业学校技能大赛。
这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甘肃职业教育转变技能人才培养机制的实际成效。
与此同时,一些促进职业教育发展、提升职业教育质量的机制也逐渐建立。比如,地县也每年举办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大赛”,技能大赛成为展示职业教育成果和风采,展现职业教育质量和水平的重要平台。
这些学生在技能大赛中表现出来的风采,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近年来职业学校的实训基地建设,实训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锻炼与实践的平台。
据统计,截至2011年底,全省中等职业学校实验实训设备投入总值达到7.1亿元。各学校相继建设重点专业、示范专业、紧缺人才专业实训基地,形成了学校实训基地、企业实训基地与公共实训基地功能互补,专业性实训基地与综合性实训基地协调配套的基地网络体系,保证专业课程实训无空白,形成了实训基地遍地开花的良好局面。
定西职业教育集团在“十一五”期间,先后争取各类资金2500多万元,建成了电子电工、工业与民用建筑机电一体化等省级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建成了计算机应用与软件开发、电子技术应用、生物技术等一批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
泾川县职教中心积极推进工学结合,注重实训,与冠捷电子、杭州海康信息等多个企业签订合作协议,派遣学生进入企业进行实训,强化学生操作技能。
政策引导调节:为教育发展增添强助力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将“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作为一个重要发展目标,积极的政策导向和有效调节成为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关键性因素。
“十一五”期间,甘肃建立了以政府为主导、覆盖所有贫困地区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的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免学费、生活补助,“两后生”免费培训计划等资助政策体系,切实落实中等职业教育免费政策。继续按照民族地区优先发展的原则积极扶持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在藏区率先推行“9+3”免费中等职业教育,支持甘南、临夏州整合教育资源,做大做强职业教育。
在这一方面,甘肃省想方设法从招生工作入手,让“政策引导”发挥出了最大功效。
甘肃省按照高中阶段教育招生职普比例大体相当的原则,统一下达各市州普通高中招生计划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计划,从省级层面有效控制普通高中招生规模,使高中阶段增量主要用于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十一五”期间职普招生比例达到4.5∶5.5。
另外,还以就业促进招生,各地区以龙头学校为主,依托在长三角、珠三角设立就业工作站,统筹协调安置学生就业。从2007年起,毕业生就业率稳定达到90%以上。
在整体推进中职招生、师资建设的同时,甘肃中等职业教育借助国家对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的优惠政策,大力发展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的职业教育,广泛开展新型农民培训和农民工培训。大力推进各类社会培训,多形式开展面向企业职工、新型农民、进城务工人员、被征地农民和农村预备劳动力的技能培训。2011年共转移培训农村劳动力111.1万人。培育了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显著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中职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关键在于“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近年来,甘肃省职业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坚持专职与兼职、固定岗位与流动岗位教师相结合,创新培养机制,开辟多样化的教师来源渠道,加快教师补充步伐,大力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从2007年至今,我省共投入1699万元推荐699名教师参加国家培训,其中20人参加出国培训,2017人工参加了省级骨干教师培训。鼓励学校聘请行业或者企业的技术骨干为特聘兼职教师,补充学校实践教师的空缺。推进职业学校教师资格标准和考试办法的改革,建立新的评价机制,切实改变中职教师的现状。
甘肃省教育厅厅长白继忠说:今后我省要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创新,重点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工程、教师素质提升工程、教育质量提升工程、职教集团建设工程、农村职业教育工程和民族职业教育工程“六大工程”建设,提高劳动者的就业创业能力,服务经济转型,实现跨越发展;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等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实践性教学,加大“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力度,提高办学质量,为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提供强有力人才保障。
编辑:陈富祥
链 接
“十二五”期间甘肃中等职业教育六大建设工程
——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工程项目包括:中等职业学校标准化建设项目,重点加强校舍等基本建设,添置紧缺、关键的教学仪器设备;国家级示范校建设项目,重点建设20—25所国家级示范校;省级实训中心建设项目,建设10个具备实训、鉴定、生产、服务、技术推广和实训示范等功能,装备一流,可以跨区域合作的省级共享型综合实训中心;中职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新建和扩建50个专业实习实训室(场);中等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项目,参与国家中等职业教育网络学习、教学平台建设,职业教育数字化信息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平台建设。
——教师队伍素质提升工程。工程项目包括:“双师型”教师建设项目,每年从工科院校遴选1000名应届毕业生,充实职教师资队伍;特聘教师岗位计划,每年聘请企事业单位、社会在职或退休的高级技师、技工、优秀专业技术人才1000名,任专兼职教师;师资队伍素质提升计划,完成1000名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3000名省级骨干教师培训,1000名学科带头人培训,校长全员培训;教师培训基地建设项目,在部分高校、国家级中职示范校或企业中建立2个中等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
——教育质量提升工程。工程项目包括:职业学校专业建设项目,每所学校设立2—5个重点专业(点),建设15个特色专业群,评估确定100个省级骨干专业(点);课程建设项目,建设200门省级精品课程,50个专业教学资源库;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建设项目,支持省级以上重点校建立职业技能鉴定机构。
——农村职业教育工程。工程项目包括:县级职教中心建设项目,扶持、完善50个县级职教中心建设;农业职业学校建设项目,扶持5所农业中职校改善办学条件;涉农专业点建设项目,扶持建设30个涉农专业点,重点发展适应我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特色专业;新型农民培训项目,组织实施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农民创业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等新型农民培训,每年完成近100万人次的培训任务。
——民族职业教育工程。工程项目包括:民族特色校建设项目,重点扶持2—3所民族特色职业学校建设。
——职教集团建设工程。工程项目包括:省级职教集团建设项目,以专业为纽带完善甘肃省卫生职业教育集团、甘肃省机电职教集团、“两后生”职教集团,新建现代服务业职教集团、现代农业职教集团等,以组团发展带动全面发展;区域性职教集团建设项目,提升酒泉、张掖、武威、兰州、白银、定西、平凉、庆阳、天水、陇南等10个区域性职教集团,力争新建甘南、临夏2个职教集团,提高服务地方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的能力。
甘肃省中等职业教育概况
甘肃省现有各类中等职业学校327所,其中,立项建设的国家改革发展示范学校14所,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46所,省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38所,技工学校56所,骨干专业68个,年招生18万人,在校生规模达到44万人,在校生职普比例达到4∶6,中等职业教育进入了规模效益协调发展阶段,“十一五”期间各级财政投入近9个亿,实施国债校舍项目73个,建设实训基础160个,培训专任教师2181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