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秉璋
〔关键词〕 物理教学;实践活动;动手能力;情境;实验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16—0036—01
“我觉得目前中国最缺的不是工程师,而是能够把工程师设计出来的蓝图实施的人;中国最缺的不是博士,而是非常专业的工人。” 这段话引发了我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一些思考,即如何在物理教学中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实践操作中获取知识从而提高动手能力。
一、创设有趣情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课程的实践性很强。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就必须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物理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和探究物理规律的兴趣,这样既能引导他们学到知识,又培养了能力,还有利于进一步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
如,在课外科技制作活动中,物理兴趣小组的几位同学试图在玩具电机轴上装一个轮子来提升重物,结果失败了,他们请我指导。当时他们还没有学到拉力、速度及功率知识,作为物理教师,我赏识他们这种超前的思维,这样的契机我们若能在教学中及时抓住,便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这时我没有急于解释失败的原因,而是提供线索,让他们仔细观察和分析玩具电动汽车。我问他们:“电机的轴转那么快,而玩具汽车行驶并不是太快,这是为什么?”在他们认真思考的同时我进一步引导他们认识实际生活中汽车、拖拉机、自行车等机械变速装置的作用,如汽车上坡时要通过变速装置减速来增大拉力,这时学生都能联想到用换档的方法来实现。我继续引导,在生活中只要观察会发现很多与物理知识相关的应用实例,其实物理就在我们的身边。在他们最感兴趣的时候,我再给他们定性地讲一些拉力、速度及功率的知识,便于问题的解决。
此时,让学生独立完成这一制作还有难度。因此我决定通过互动合作来制作一个用齿轮变速的实用装置。在互动过程中,我讲解了机械钟表里的转动齿轮的强度问题,接着让他们分工协作找部件。等所需要的部件和工具如废旧机械钟表、小电机、小开关、电池、手电钻、导线、支架等都找全了,我让他们先拆解钟表观察钟表工作的过程,只留下从秒针转轴到动力发条轮的四级变速齿轮及其支架,最后将秒针的转轴与小电机的轴焊接在同一轴线上。焊接轴与轴的连接处时,我提醒学生从不同的方向仔细观察、校正后再焊接,以免焊接偏移,最终成功制作了一件实用的起重装置。这样,学生在具体实验活动中提高了动手能力。
二、搭建创新平台,设计学生实验
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学生是主体,对学生的错误操作或结论,教师要用宽容的态度去作好指导,鼓励学生实事求是、勇于探索、大胆质疑。教师的肯定、支持和帮助,可以使学生解决问题的勇气、信心、毅力不断增强。例如,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教学中,当烛焰处于凸透镜焦点上时,有的学生通过透过凸透镜看到了一个正立、放大的虚像;有的学生用书本当光屏在光具座之外找到了一个倒立、放大的实像。这时有学生开始怀疑书本上的结论是否正确。此时,我没有强调书本的权威性,而是引导学生比较焦点和烛焰在镜中形成的几何图形,使学生了解这种完全不同的情况实际上是一部分烛焰处于焦点之内,而一部分烛焰处于焦点之外造成的,在这种反复质疑和实验的过程中,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三、设计探索性实验,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
手脑并用的实验操作,既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提高,又使学生加深了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从而能更好地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当学生的思维和结论超出教师的预计时,教师不要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应当让学生通过实验操作来验证自己的结论。
例如,学习了电动机和发电机的工作原理后,有学生拿小玩具电机做实验,他问我:“奥斯特实验说明电能生磁,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又说明磁能生电,这是一个相反的过程,那么电动机能不能当发电机使用呢?”我让他想办法用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测,同时引导他将电动机的电流输入端变成电流的输出端,观察电流方向。思考过后他用手转动电动机的转轴,他发现输出端连接的灯泡亮起来,电流表的指针有明显的摆动,表明有感应电流产生。我启发他思考灯泡亮度应该如何调整,他用另一个小电机作动力机,用橡皮筋代替皮带,结果使小灯泡发出了较强的光。我充分地肯定了他的思维能力和科研态度,并鼓励他继续在实践活动中提高自己的动手操作能力。
. 编辑:张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