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迎春
毕业总复习的两个月,对于毕业班的老师来说,是充满压力而又紧张的两个月,因为它既重要又有一定的困难. 如何让学生在复习期间有所收获和提高呢?本人觉得应尽量做到“依标《小学数学课程新课标》”、“靠本《数学课本》”、不做偏题、不做怪题. 不无目的地拼命做题. 讲究科学的复习方法. 做到三个“研究”—— 课前研究教材、课上研究学生、课后研究习题. 具体表现如下:
一、课前研究课本,吃透教材
总复习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部分进行,前三部分是复习重要的基础知识和思想方法,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整理成合理的认知结构. 第四部分是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解决与生活密切联系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时要研读教材,读懂教材的编排意图,让学生在复习旧知的同时能对知识进行适时地拓展和提升.
如:第二领域“空间与图形”复习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圆锥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教材是这样安排的,(如下图)先回忆各种立体图形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再想一想它们之间的联系. 课堂上,我做了如下设计:先让学生根据各立体图形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整理出体积计算公式:
长方体的体积 = 长 × 宽 × 高,正方体的体积 = 边长 × 边长 × 边长,圆柱体的体积 = π × 半径的平方 × 高,再结合各立体图形的自身特点,找出体积公式不同中的相同之处,长方体的体积 = 长 × 宽 × 高,“长 × 宽”求的是长方体的底面积,所以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又可以写成长方体的体积 = 底面积 × 高,以此类推,正方体的体积,圆柱体的体积都可以用“底面积 × 高”来计算,在此基础上,教师将书本上的立体图形作进一步的延伸,逐个出示以下各立体图形,
让学生运用数学迁移的学习方法猜一猜这些立体图形的体积公式是什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作出了如下猜想:立体图形1的体积可以用“半圆的面积 × 高”,立体图形2的体积可以用“三角形的面积 × 高”;立体图形3的体积可以用“正五边形的面积 × 高”;立体图形4的体积可以用“正六边形的面积 × 高”;……我班数学课代表这样总结:“只要是求直的上下一样粗的柱体的体积都可以用底面积 × 高来计算. ”这样的拓展延伸,形象地展示了各立体图形的特征及各种图形之间的联系,既帮助学生复习了旧知,同时又交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为学生以后的数学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课上研究学生,轻松学习
毕业班是学生小学生涯的最后一年,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都发生了许多变化,尤其是总复习期间,很容易产生厌学的情绪. 因此,在搞好复习教学的同时,更应关注学生的学习情趣,知识的复习要做到“学生为主,教师为导,训练为线”,整理知识时,学生容易归纳的放手让学生自己整理. 学生归纳不完整时,教师可以适时给予帮助. 当学生出现知识漏洞时,不能一味地批评、责骂,避免学生产生对立情绪;当学生上课心不在焉、无精打采时,教师不要轻易的发火,应客观地分析原因,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以此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 如:复习除法、分数、比之间的联系时,除法的被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子、比的前项,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母、比的后项,如填空5 ∶ 6 = ■,少部分同学就是容易混淆,犯分子分母颠倒的错误,填■,我曾多次对个别后进生单独辅导过,但成效不明显,一次课堂上,我班一名同学很高兴地跑来跟我说:“老师我有一种方法能记住他们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用举手、放下手的动作来做比喻,坐正时手平放在胸前,相当于是除法算式,手掌相当于被除数在前面、胳膊肘相当与除数在后面,回答问题举手时,相当于把除法算式变成分数,手掌跑到上面变成了分数的分子. 胳膊肘在下面变成了分数的分母. ”这方法真形象,效果真好,同学们按着他说的边比划,边说关系,再也没有学生颠倒分子分母的位置了.
三、课后研究习题,精讲精练
组织有效的练习是复习课的“重中之重”, 毕业复习内容多、时间紧,怎样在有限的时间里让学生有效地练习呢?这就要求教师应当精心设计习题组织训练,杜绝“泛做”“烂做”、“机械的做”,练习题的来源要以课本或教师根据课本例题、习题的精神适当改编为主,做到有层次,有坡度,就“题”论“理”,触类旁通,不搞题海战术,如“空间与图形”领域有这样一组练习题,给下列各数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一个教室的空间大约是240(),有个别同学会填“立方分米”,因为240这个数比较大,学生在头脑中难以建立它的大小表象,教学时,可以这样帮助学生建立表象:假如一个教室的空间大约是240(立方分米),240立方分米有多大呢?把它化成比它高一级的体积单位“立方米”去感知大小,240立方分米 = 0.24立方米,因为学生的头脑中有1立方米的大小概念,0.24立方米比1立方米小的多,所以一个教室的空间大约是240(立方分米)脱离了生活实际,应该填:一个教室的空间大约是240(立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