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慧敏
摘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规定:“从小学三年级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要呈现方式是主题活动,主题设计是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主题探究;研究性学习;主题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0-0264-02
一、主题探究类研究性学习的内涵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1]。研究性学习既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种课程领域。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研究性学习与劳动技术教育、信息技术、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组成了四个指定领域。研究性学习以研究或探究为主,内容来源于学生的生活领域,重视学习过程而不是学习结果,因此具有开放性的特点。
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活动领域之一的主题探究类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通过对社会生活实际、自然现象的观察与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选择一定的课题,通过自主探究,在实践研究过程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2]。其学习活动以探究为主,其根本活动方式为观察、调查和研究,研究結果一般以论文或研究报告等方式呈现,旨在培养学生防线问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主题探究类研究性学习有哪些研究领域
确定主题探究类研究性学习的研究领域,有利于其主体的选择与设计。笔者认为,结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题设计的“三线索”,即自然、社会、自我,主题探究类研究性学习的研究领域应包括:自然现象问题研究、社会现象问题研究、学生自我发展问题研究。其具体的研究内容如下:
自然现象问研究领域主要涉及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自然现象与问题,其核心是人的现实生活的自然环境,如环境污染问题,资源浪费问题,气候变暖问题,动植物生长问题等。学生通过对自然现象问题的探究,领会到大自然的奥秘,认识到自然规律、人与自然的关系,社会发展与自然的关系,从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尊重自然规律,自觉保护自然的环保意识。
(一)社会现象问题研究
社会现象问题研究领域主要涉及人们的社会现实生活,主要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多个方面的问题,其内容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常见的问题有: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乡土历史文化研究问题、当今科学技术发展问题、网络文化问题等。社会现象问题也是学生综合实践活动主题探究学习的主要内容,学生在探究社会现象的活动中,通过直接参与、参观访问、搜集整理相关资料、探究等多种方式,围绕现实生活展开活动,了解当今科技发展现状以及历史文化方面的知识,理解、认识社会发展的现状以及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技能力,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也有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当代社会生活。
(二)学生自我发展问题研究
学生自我发展问题研究领域主要涉及学生自身生理与心理发展的问题,还包括学生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以及社会生活中亲自体验的问题。要求教师善于观察发现学生存在的困惑,从而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体验中发现问题,进而提出研究性学习活动的主题或课题。常见的问题有:在校生盲目攀比问题,铺张浪费问题,保护视力问题,青春期生长发育的问题等。学生自我发展问题研究更加贴近于学生的实际生活,更能够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也就更能够引起学生的研究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在研究自我发展问题时,能够提高对自我的认识,解决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有助于学生不断反思自我,不断发展自我,不断完善自我。
三、主题探究类研究性学习的主题设计策略
不同于综合实践活动其他的活动领域——实际应用的设计性活动主要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体验性学习活动旨在丰富学生的社会阅历、生活积累和文化积累,社会参与的实践性学习活动主要使学生获取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主题探究类研究性学习则强调培养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主题探究类研究性学习的主题该如何设计就成为开展活动的至关重要的前提。
根据以上原则,笔者认为主题探究类研究性学习的主题设计策略如下。
(一)来源于学生生活,尊重学生的兴趣,设计主题活动
根据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教育思想,生活是儿童的存在方式,也是儿童成长与发展的过程,更是综合实践活动的本源。主题探究类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通过实践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可见其主题的设计不能离开生活,而学生的兴趣更是调动学生主动性的关键。通过观察学生的实际生活发现问题,根据这个问题设计提出恰当的主题。例如,哈尔滨市某所小学校开展的综合实践活动——“蔬菜营养大盘点”,在探究各类蔬菜营养的过程中,学生们提出班里不少同学存在挑食的问题,于是在大主题下划分出“如何改掉挑食的坏习惯”这一子主题。学生们通过调查同学挑食的原因、总结不同蔬菜可能含有同种营养元素、研究不同的烹饪方法之后,提出了相关的解决策略,并完成了研究报告,并通过校园广播的宣读,呼吁每个同学注意营养的均衡,改掉挑食的坏习惯。在这一主题活动的实施中,问题来自于学生对生活的思考,子主题提出后,学生们积极展开调查,并通过研究报告,呼吁其他同学改掉恶习,达到了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教育目的。
(二)结合地区实际,设计主题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充分利用地方资源,与当地实际紧密结合起来,与乡土文化相结合,这也是主题探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地区实际中,存在着丰富的课程资源,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当地自然环境、历史文化以及生活特点等,围绕乡土文化设计主题,使学生更加了解自己家乡,从而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例如,笔者所在的黑龙江省有许多少数民族,可以根据这一地方特色提出主题活动“黑龙江省少数民族研究”,同时,这一大的主题还可以细分为小的子主题——黑龙江省各少数民族的历史、黑龙江省各少数民族的节日、黑龙江省各少数民族的服饰、黑龙江省各少数民族的特色食物等等。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可根据学生兴趣选择主题,指导学生进行研究。
(三)结合我国传统文化,设计主题活动
我国作为具有五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大国,有着多种多样的传统文化,这些传统文化有其精华并且蕴含着许多教育意义,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民族特色,虽然国际文化交流很重要,但是我国的传统文化也不能丢。结合我国传统文化,设计主题探究类研究性学习的主题活动,使学生加深我国传统文化的印象,起到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作用。例如,根据我国传统节日可以设计主题活动——“中国传统节日的研究”,可以研究传统节日的具体日期、传统节日的由来、传统节日的纪念意义等等。哈尔滨市的某小学开展了“重阳节的研究”,学生们通过搜集整理资料发现重阳节又称为“老人节”,于是在重阳节当天,自发组织了尊老爱老活动,帮助社区老人,受到老人的欢迎。
(四)關注社会热点问题,设计主题活动
当今世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形势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巨大变化。面对国际关系局势紧张,自然环境破坏带来的污染问题、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竞争越来越激烈等等,我们不能“双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扩展自己的视界,做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根据社会热点问题设计主题探究类研究性学习,可以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
(五)整合学科知识,设计主题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中指出:“各学科中所发现的问题、所获得的知识可以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延伸、综合、重组提升。”综合实践活动与各基础学科整合符合综合实践活动与非指定领域整合的要求内容。大量的教学实践已经证明,综合实践活动可由某些基础学科延伸而来,尤其是新课程中的许多学科内容,更容易整合提炼出一次主题活动。教师应合理处理综合实践活动与各基础学科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在学习学科知识时,综合、重组提升出适合进行探究的主题,进行主题探究类研究性活动,从而拓展了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例如,人教版小学思想品德课本中有一课讲到了诚信问题,这一问题就可以延伸为一个探究主题,学生可以就当前社会诚信缺失问题、诚信的重要性问题等方面进行研究。这样,引导学生将学科知识进行延伸重组,也可以提炼出活动主题,并且有利于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六)依靠社区资源,发挥学校特色,设计主题活动
学校是学生学习的场所,社区是学生课余生活的场所,它们同时也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资源。综合实践活动可以充分挖掘隐藏在社区和学校中的课程资源,提出研究课题,使学生不断了解自己的成长学习环境,促进学校与社区形成良性的互动,这也符合《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的精神。在依靠学校和社区设计主题活动时,可以从学校的历史、校园文化、社区的环境特点、社区的基础设施与文化活动等方面入手。例如,哈尔滨市某所小学校附近的公园举行了菊花展,学校组织全体师生参观,学生们更是对多姿多彩的菊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开展了对菊花的研究。学生们通过查询资料、询问花农,就菊花的种类、菊花的生长条件、菊花的培育等自然问题研究领域的问题进行了探究,还有的学生提出了“古今中外文人墨客对菊花的赞美”等社会文化研究领域的研究主题,最后,学生们还组织设计了装点校园的园艺活动。在这一主题活动中,学生通过参加社区文化活动,提出了研究主题,通过探究,增加了自己的知识,最后还反过来应用于校园建设。
综上所述,主题探究类研究性学习的主题设计要遵循一定原则,通过选择和确定合适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活动顺利进行,并发挥更大的育人功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