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国亮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忧患意识文化沉淀,现时代忧患意识更具有丰富内涵。在民族复兴征程中,我们不仅面临“四大考验”,还要面对“四大危险”。强烈的忧患意识有利于保持旺盛的精神动力、增强科学发展能力、密切联系群众以及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是经受考验、化解危险的精神法宝。
关键词:忧患意识;新形势;精神法宝
中图分类号:D262.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0-0179-02
“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这“四大考验”是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建党90周年讲话中对党的十七届四中重要精神的重申,号召“全党必须清醒地看到,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1]。总书记不但深刻指出“四大考验”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严峻性,同时还第一次提出“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更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2012年全国“两会”,温家宝总理不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还是在最后的答记者问时,都明确指出当前中国改革已进入深水区、攻坚战阶段,改革进程与忧患同行。建党90多年来,我们党风雨兼程从胜利走向胜利,新形势下不但长期面临“四大考验”,还要直面“四大危险”。常思忧患虽危而不至,忧患意识是经受考验化解危险的强大精神动力。
一、忧患意识多维考察
(一)忧患意识的哲学内涵
忧患意识是一种主体能动性,是主体的一种精神内醒,表现为对事物发展的科学预见和积极建构,是主体对改造世界的一种强烈的危机感、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忧患意识作为一种主体能动意识,它体现了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之所以产生忧患是物质世界自身否定性发展使然。因此,它是能动的主体对被动客体的真实反映,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一种必然态度。
忧患意识具有辩证性、普遍性特征。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忧患意识体现的是事物本身发展过程前进与曲折、辉煌与衰落、肯定与否定的辩证统一。发展是化解矛盾是扬弃,使事物向有利于人们实践的过程。如何有效化解事物过程中的矛盾这是忧患意识的根本指向。我们通过忧患意识这种超越现实的危机性情感和理性反思总结经验教训,在预见、分析和努力解决矛盾的时候,做出具体的努力。实践中,强烈的忧患意识是强大的精神力量,这种忧患意识一旦为群体所拥有,支配人们的行为,就会成为强大的物质力量。
(二)忧患意识的文化沉淀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忧患意识文化沉淀,忧患意识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忧患意识最早萌发于殷周之际,《易传》:“《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2]徐复观先生曾由此推断:“周人革掉了殷人的命(政权),成为新的胜利者;但通过周初文献所看出的,并不像一般民族战胜后的趾高气扬的气象,而是《易传》所说的‘忧患意识。”[3]这种忧患心理是发现了吉凶成败与当事者行为之间的密切关系,从而具有的远虑。孔子提出:“人无远虑,必有近忧。”[4] 164教导人们要有忧患意识而作长远打算。孟子不仅有丰富的忧民思想,更提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4] 298深刻思想,辩证地阐明了忧乐与生死之间的内在联系:只有处于忧患之中,才有生的出路;如果满足于安乐的现状,必然在安乐中走向死亡。《易传》:“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5]深刻说明了居安思危,忧患兴国的思想。忧患意识是历代有作为的君主和政治家的座右铭,促成了一代又一代的封建王朝盛世。
忧患意识是民族精神的精华,它积淀于民族精神的深层次,作为一种“底色”贯穿于民族精神显性内容的各个方面。牟宗三先生曾对忧患意识和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有过论述,指出:“中国哲学之重道德性是根源于忧患意识。中国人的忧患意识特别强烈,由此种忧患意识可以产生道德意识。忧患并非如杞人忧天之无聊,更非如患得患失之庸俗。……他的忧患,终身无已,而永在坦荡荡的胸怀中。”[6] 可以讲,中华民族正是拥有这种强烈的忧患意识,使中华民族战胜了前进道路上的种种内忧外患,始终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三)忧患意识的时代意蕴
忧患意识现时代内涵丰富,其核心是居安思危。以辩证思维方式,在对现实的审视与未来的探究中,树立问题意识和矛盾意识,从安中把握危,从福中看到祸。建党90年来,中华民族正以前所未有的自信走向伟大复兴。在辉煌面前保持居安思危突显重要,每一个党员只有在成绩和胜利面前不自满,怀有危机感和紧迫感,我们的事业才能始终朝气蓬勃地朝着既定目标前进。
二是全局意识。当前的忧患意识应是多维度、多领域、多元视界的全局性意识。当前,国际国内因素相互影响、传统与非传统安全威胁同时并存,国内地区发展差异,贫富差距,社会各阶层的关系,发展的生态问题等等,各种因素相互交织在一起。全球化过程中人们对这些问题观察的角度态度己发生重大改变,单打一的思维方式对妥善处理现实与未来发展的问题已难以奏效,我们要具有“广角”思维,以防范于未然的全局忧患意识是实践所需。
三是防范意识。这种意识源于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是基于对可能遇到的风险和挑战充分估计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理性警觉。既对现实清醒、理性的判断和分析,也是对未来科学、合理的洞察和预见。当前世情、国情、党情发生巨大变化,各种矛盾交错复杂,防范预见意识尤为必要。
二、忧患意识是直面新形势的精神法宝
(一)忧患意识有利于保持旺盛的精神动力
在创业时期,我们党身处艰苦环境,高昂的精神状态是战胜困难的有力武器。当前,长期处于执政的和平环境中,一些党员干部出现精神懈怠现象,表现在:精神颓废、理想信念滑坡;对马克思主义缺乏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缺乏信心,对社会现实缺少客观认识,消极的一面看的较重较多;生活中奉行实用主义,甚至迷信所谓的“潜规则”,贪图享受,不思进取;不再想吃苦耐劳,不再想顽强拼搏,不再想冲在前头,不少人出现了思想松懈、麻痹大意、迷失方向、喪失斗志、放松要求等现象。这无疑是马克思主义政党长期执政的危险所在。“精神懈怠的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一个人、一个党,失去了信仰、目标和斗志,将无所作为。不思进取、精神懈怠是百般懈怠中最根本、最可怕的一种懈怠。要化解这个危险,强烈的忧患意识是保持旺盛精神动力的源泉,大力抓好理想信念和宗旨教育是基本方法。
(二)忧患意识有利于增强科学发展能力
能力建设要一直贯穿于党的建设的始终。今天,世情、国情、党情都发生深刻变化,随着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能力不足的问题成为制约治国理政水平最直接的危险。尤其是在“十二五”新的历史起点上,全党都必须正视和反思与之相适应的能力强弱问题。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不容易,要长期掌好政权就更不容易。当前,我们党面临一系列新的重大课题,比如,如何创新执政理念,如何整合社会多元阶层力量,如何处理凸显的社会矛盾;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如何打好攻坚战;全球化是当今时代特征,中国的命运日益同世界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既带来机遇也带来挑战。这些课题落脚点是如何科学发展,这对全党同志尤其是领导干部的理论素养、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驾驭全局的能力、科学民主依法执政的能力、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面对这种情况,必须增强忧患意识,我们要有知识短期、本领恐慌、能力不足的危机感。
(三)忧患意识有利于密切与群众血脉关系
“來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是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脱离群众是我们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1]这是胡总书记“七·一”讲话中最充满忧患、最令人警醒的告诫。历史上,密切联系群众曾经是我党最大的政治优势,正是依靠人民群众的支持,我们党才能从星星之火发展成为烧毁一切旧世界的燎原之火,才能领导中国人民完成和推进了三件大事。但是,为什么这个我们曾经一度自傲的政治优势变成了“最大的危险”了呢?
在长期执政的情况下,一些党员干部对如何巩固和发展人民政权缺乏认真思考,缺乏马克思主义素养,没有唯物史观群众观点,宗旨意识淡薄,没有把群众利益诉求放在心上,脱离群众,官僚主义严重,有的甚至把人民赋予的权力化为小团体或个人谋取私利的工具,甚至侵占群众利益与民争利,等等。如果任这些现象滋长和蔓延,党的执政基础就会受到严重削弱,党的政治优势就会受到严重侵蚀,党的执政地位就有丧失的危险。总书记告诫全党只有我们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温家宝总理也强调,只有把人民放在心上,人民才能让你坐在台上。消解脱离群众的危险,巩固党的政治优势,一个根本要求就是把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贯穿于各项工作中。
(四)忧患意识有利于加强党的自身建设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消极腐败是危害党的肌体健康的毒瘤,是侵蚀党的执政根基的最大隐忧。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一个党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从历史的经验教训看,无论封建社会的改朝换代还是现代政党的政权丧失,都与统治集团的腐败堕落有着直接的关系。在这方面,苏共亡党的教训更是历历在目。
胡总书记郑重提出我们党面临“消极腐败”的危险,既是深刻的警醒,也是强烈的忧患意识。目前,人民群众对腐败问题意见最大,对党的反腐败的决心也最为关注。如果腐败得不到有效惩治,党就会丧失人民信任和支持。要保持先进性,巩固执政地位,就必须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自觉地加强执政及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始终为人民执好政、掌好权。只有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牢记党的宗旨,才能提高领导干部的思想理论水平,依法执政能力和解决复杂矛盾问题的本领。只有增强忧患意识,才能克服一些领导干部在思想作风、工作作风、生活作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始终保持党的优良作风,使党永葆生机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