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爱君
摘 要 本文从语文教材、语文课堂、课外阅读语文学科地位展开问卷调查,分析高中语文学生学习现状,挖掘本质原因,从学生心理需求入手,以学生为本位,从课堂、从学生、从教师多方位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需求,让学生学习的源头真正活跃起来,使之具有持久的内在动力。
关键词 高中语文 语文教学 语文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Attention to Students' Language Learning Needs, Stimulate the
Driving Force of Language Learning
——The Statu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Senior Chinese Learning
XU Aijun
(Zhangzhou No. 5 Senior High School, Zhangzhou, Fujian 363000)
Abstract This paper started the survey from language teaching, language classes, reading the status of language subjects, analysis of high school language students to learn the status quo, because the nature of mining, starting from the psychological needs of students, student-based, from the classroom, from students, teachers, multi-directional transfer from language learning needs of students, for students to learn the source of the real active, so that it has long-lasting intrinsic motivation.
Key words high school Chinese; Chinese teaching; Chinese learning
1 高中生语文学习现状
1.1 初高中学习出现衔接脱节
许多高中教学的语文老师,接手高一年新生的时候,常常会对新生的语文水平产生怀疑。为什么中考语文成绩在100分以上的学生一到高中很多都变得不会读语文了。
针对学生所反映出来的学习需求,我细细反思初高中语文教材的差距,仔细对比初高中课程标准,对比中考、高考语文卷。笔者认为:现在学生语文学习出现较大偏差,语文学习心理落差极大,其中原因在于学生初高中语文学习衔接不理想。
在实际教学中高中和初中形成两个区别比较大的学段,它们几乎各自成为两个封闭的系统。因此二者无论是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思维方式、学习习惯还是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都缺乏较好系统性、一致性和连贯性。对比初高中语文教材,一定发现无论文言文还是现代文的篇幅,学生应把握的知识、能力要求都相差甚远。中考、高考对于学生的能力要求定位差距十分大。这巨大的落差导致很大一部分学生在进入高中语文的学习变得十分被动,这使一部分学生丧失语文学习的兴趣、对语文学习感到困惑。学生渐渐失去了主动学习语文的源动力。
1.2 语文的工具性能力的弱化
于漪曾经说:“民族文化是民族的根,而民族语言负载民族文化,是根之根。”“汉语言文字负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古老文化,它不是没有生命的符号,而是蕴涵着中华民族独特性格的精灵。”语文作为汉民族的语言,其工具性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语文课程标准》已经明确的提出,语文课程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但在实际教学,一些教师弱化了语文的工具性的作用。这在初中语文课堂中是较为明显、也较为普遍。由于教师在初中教学中忽视了语文的工具性作用,淡化语文的语法,淡化对优美文字的分析感悟……因而,较多的学生进入高中阶段出现语文学习困难,语文分析、鉴赏、表达能力的缺失。语文学习开始出现依赖教师的分析、评价,自我理解力的不断缺失。这种依赖思想使学生学习语文兴趣不断下降,语文学习时间主动下降。
1.3 对语文积累性特点认识不够
许多高中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投入比较少,认为仅用初中方法学习语文就足够了。其实语文学习中“对字词的把握理解”是进行语文学习的首要条件。没有文字怎样进行理解、分析。其次,学生要掌握一定的语法、修辞等古今汉语知识。只有这样,学生的阅读、鉴赏、感悟才能实。但实际教学中,“学生字词”把握不足,语法知识欠缺,这势必会引起语文分析鉴赏的障碍,从而造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的丧失,出现了语文学习的惧怕心理。
学生必须清楚认识到:高中语文学习是一个积累过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这个学习过程不仅包括时间的积累,还包括思考过程、整理过程、实践过程和探究过程。学生必须清楚认识到这一点,遵循语文学习的基本规律。此外针对高中语文量大、面广、深度更深的特点,学生的学习方式必须转变,要寻找学习某一类作品或作文的规律,学会反思,掌握学习方法,才能在高中阶段获得知识储备、能力提升、情感体验和价值确认。
1.4 语文文化积累浅薄
初中教材中选入文段都浅显易懂,学生理解较快,不需格外的补充阅读,久而久之,形成了明显的学习应付心理。学生问卷调查显示,98.7%的学生没有时间来阅读课外书籍,99.8%学生课外阅读量每周不到3000字,阅读书目48%为报刊杂志,41%为消遣性的书籍,经典,名著阅读少得可怜。
此外,学生对于作家、作品多来源于教师的课堂补充,没能自我主动学习,这样就形成了较大的依赖思想。我们都知道:古今中外的所有大师的作品都会蕴涵着那个时代、那个国家的哲学、宗教、历史、道德等文化知识,也包含着作者本人的人生经验和思想修养,学生课外对语文文化补充阅读少,学生没有必要的文化装备,进入高中阶段必然造成理解障碍。同时学生也无法对作品形成自我的见解,缺乏主见性这也是高中语文学习中较为明显的现象。
这些年来许多语文教师都努力按照新大纲的理念和新的课程标准施教,高考命题的指导思想、高考试题的结构和题型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把考查的重点放在了阅读和写作上。但是面对教育主管部门和高考命题组的专家们用心良苦,教师在一线教学上收效甚微。学生在高中课堂开口说话欲望过低,不肯积极发言;学生的口头表达还是那样拙劣;写作文时还是那样痛苦,写出的作文是那样生涩、蹩脚……再加上大多数学校对语文课教学和学习的投入不够,语文学习的资源严重不足,学生缺乏学好语文的土壤和环境,学生在语文的学习上花费的时间、精力,同其它科相比严重不成比例。要改变这些现象,还是应该立足学生的学习心理需求,从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源动力入手,才有可能让些现象有所改变。
2 挖掘主动学习需求,激发学习源动力
马斯洛的需要理论告诉我们:人的需求是一个由低到高的层次整体,只有当较低层次的需要(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以及自我尊重需要)得到适当满足时,才会持续不断努力,具有对自我实现的较高追求。只有立足学生学习心理需求入手,让学生学习的源头真正活跃起来,才能使之具有持久的内在动力。
2.1 树立“大语文”的观点,营造语文无处不在的氛围
教师不要膜拜在语文课本之下,将课本与生活隔离,将语文学习与生活隔离。我们是运用教材去教,而不是去教教材,要架起语文学习与生活的桥梁。积极倡导“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生活为源,语文为流,源远流长。这样的语文才丰富多彩,这样的语文才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激情。
教师应创造各种外部条件——课堂、家庭、社会,树立大语文的观点,激发学生对语文的持久兴趣。兴趣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在动力,教师应通过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来促进自主学习的有效性,组织各种学习活动来加强学生的兴趣。学生的情感一旦被激发,那么他们认识世界就会更生动,更丰富,更深刻。孤立的语文是无法展现这些魅力的,只有“大语文”才具有如此多娇,诱人的风采。
2.2 采取多种途径实现学生主体地位
2.2.1 满足学生学习需求,真正体现学生课堂主体地位
一堂真正有效的语文课堂只有让学生真正参与、真情体验、真切感悟才能激发学生的源动力,带动主动学习的欲望。
语文课堂应回归到语文的本真、本色,要让学生从“作业”“试卷”中解放出来,多读书、多思考。学生亲近文本,深入语言,有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生本之间真诚的对话,有了相互间的倾听交流,有了发自内心的诵读表达。学生只有主动需求、主动思考才能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苏霍姆林斯基就说过:“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亲自参与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
如果学生没有足够的独立阅读,没有足够的独立思考,就必然缺少内在体验和独特感受,语文课程标准中的阅读理解能力情感体验语感形成品评鉴赏熏陶感染,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
2.2.2 培养主动寻找问题意识,倡导大胆提问精神
“学贵有疑”,学生只有在充分阅读、深入文本、思考探究后才有可能有疑问,因此倡导学生主动寻找问题,大胆提问精神,正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的体现。只有学会“思”——学会“疑”——学会“问”,学生才可能调动主动学习的需求,源动力焕发出光彩,学生才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师要营造利于大胆提问的氛围,鼓励学生主观式解读,要让学生直面作品,培养学生自己主动地去读,主动思考、探索。教师要引导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胆质疑,各抒己见。在思考辩论中,教师穿针引线,巧妙点拨,以促进学生在激烈的争辩中,在思维的碰撞中,得到语言的升华和灵性的开发。在思考——提问——探索中让学生读出自我、创造自我,从而获得创造的一种心理体验。
2.3 点燃崇拜心理,树立品牌教师思想
语文教学是语言与文学的艺术,教师个人的魅力也极大程度地感染和号召着学生。当学生树立了对教师的崇拜心理,那么他必然会主动投入到你的课堂,投入语文学科的学习中来。
教师如果具有自身知识的丰富、专业技术的过硬、人格的高尚,对自身职业的热爱、尊重每一位学生……这样的教师必将点燃学生的心灵,崇拜心理油然而生,这一心理就是对学生积极进取、奋发开拓的无声召唤。
因此,教师应树立品牌教师思想,不断提升自己,点燃学生内心,让源动力不断迸射对语文的热爱,这将使学生终生热爱语文,这也是每一位语文教育者所致力追求的。
语文教学任重而道远,只有教师的单方面努力,是无法达到最佳效果的,每一位教师致力于语文课程改革,无外乎在于探索让学生终身热爱语文的方法,让学生热爱我们的母语,学到欣赏、思索、领悟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