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绎当代西方道德教育及其社会思潮之历史节点的可贵尝试

2012-04-29 00:44唐汉卫
中小学德育 2012年2期
关键词:思潮道德教育逻辑

唐汉卫

当代中国,关于西方道德教育思想的研究渐成繁盛之势。某一道德教育思潮的专题研究者有之,系统归列、整理多个道德教育模式者有之;单篇论述者有之,著述详解者亦有之。这些研究,不仅丰富了我国的西方道德教育思想研究,而且对建构我们自身的、有中国特色的道德教育理论体系,也发挥了思想启示与方法借镜的积极作用,的确令人欣喜。然而,在风格各异的众多研究中,有一个带有前提性性质的问题,似并未引起人们的自觉观照,这就是:支撑某一道德教育流派或模式的社会思潮根基究竟何在,或者,为什么在某一历史的当口产生了这样一种而不是其他一种道德教育思想?某一道德教育思潮能够在特定历史时期产生长期而深远的意识,其背后的逻辑动因何在?不明了这一问题,就可能使我们对西方道德教育思潮的把握、理解及实践借鉴因失去了历史动因与社会背景的铺陈,而失却了思想的深刻性与观点的通透性。

近日,捧读了唐爱民教授的新著《20世纪西方社会思潮与道德教育》(“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以下简称《思潮》),对此问题有了明确、深刻的思考,读后受益匪浅。《思潮》凡9章,洋洋洒洒45万字,涉及了20世纪西方最重要的9个道德教育思潮。通读此书,不仅为作者衔泥不辍的学术意志、思想新锐的学术见解所感动,更重要的是,作者所采用的独到、繁巨的研究范式对于人们深入把捉当代西方道德教育与社会思潮之间的逻辑联结,提供了难得的思想启示。

纵观《思潮》一书,其思想见解、研究方法及学术价值,可大致概括为如下三个方面:

一、突破了单纯引介当代西方道德教育思潮的局限,在思想根基的缜密梳理中体现历史与逻辑的统一

与以往关于当代西方道德教育思想、模式、流派等的著述不同,《思潮》不是以单篇介绍某一道德教育模式之思想要点及实践表现为旨趣,而是以此为基础,悉心梳理某一模式产生、流变的思想基础、理论背景与社会动因,思忖某一道德教育模式何以孕育、存在的历史逻辑以及在学校道德教育实践中的合理性与局限性。因之,《思潮》以思想为主轴,以逻辑为引线,既详细而准确地归列了20世纪西方主要道德教育思潮的价值承诺与核心观点,又条分缕析地揭示了每一道德教育思潮背后由以立基的社会思想根源。这就克服了以往关于此类主题的研究中所普遍带有的单纯引介、单篇架构、单一叙述的罅漏,使得人们在学习、思考、运用西方道德教育思潮的过程中,获得了更为广阔的历史背景、思想根基与实践土壤,学会自觉地在历史与逻辑的统一中把握某一道德教育思潮的辩证得失,进而在思想深处明晰当代西方道德教育思潮之时代转换以及中国化、本土化的可能性与局限性,最终实现“洋为中用”“为我所用”的目的。这是《思潮》给人们的最可贵的启示。

这种旨在寻绎20世纪西方主要道德教育思想与其背后的社会思潮之逻辑连接点的探索,是具有极大研究难度的,需要研究者多方面的理论储备与研究耐心。最基本的,研究者应具备娴熟、丰厚的道德教育理论知识和扎实、过硬的社会思潮、文化思潮、哲学思潮、伦理学思潮、宗教学思潮等知识基础,否则,就无法全面、深刻揭示道德教育与社会思潮之间内在而非比附的逻辑关联。令人欣喜的是,作者不时穿梭于多学科整合的宏阔视域中,恰切而得体地对所论及的主题作了极具专业性与学术性的把握,较好地完成了这一艰巨的任务。可以说,《思潮》既显示了作者纵横捭阖、驾轻就熟的理论功底,亦为人们进一步探讨这一艰巨论题,提供了广阔的思想空间与理论想象力。

二、在辩证思维的统摄下,对不同道德教育思潮的理论贡献与历史局限作了确当而中肯的论解

辩证思维是理论研究能否得出公允而服众的结论,进而激发人之思维想象力的重要方法论工具。缺乏辩证思维,就会导致或醉心于某一思想的价值承诺中而忽略了其理论限度乃至逻辑偏谬,或囿于对其先见式的达伐与批判而看不到其应有的价值合理性等偏颇中,从而失却了研究的价值与意义。《思潮》从方法论上规避了这些偏颇的做法,较为娴熟而准确地体现了辩证思维的逻辑。因之,其对每一道德教育思潮的梳理,都能使人在思想得失的张力中获得正反两方面的启示。这也是《思潮》之于我们的一个重要启示。

概况而言,贯穿《思潮》一书的辩证思维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在不同道德教育思潮的比较中寻觅相互勾连、互为掣肘的逻辑关联。众所周知,当代西方有影响的道德教育思潮,其产生的思想基础是多元而复杂的,从来没有一个道德教育思潮仅秉奉一种社会思潮或哲学流派就得以建构出来,而是多种社会思潮相互激荡、彼此交融的结果。比如,作者对人本主义道德教育思潮的揭示中,就分别对存在主义哲学、人本主义心理学和精神分析理论之人本主义的思想旨趣作了科际整合与思想贯通,使人较为全面地明晰了人本主义思潮之于西方道德教育影响的历史踪迹;再如,作者对科学主义道德教育思潮的分理,不囿于传统的经验主义、实证主义的思想框架,而是糅合了分析哲学、认知发展理论、建构主义、结构功能主义等多种研究范式,从而为人们把握科学主义思潮对当代西方道德教育影响的全貌,提供了生动而翔实的论证。二是对某一道德教育思潮的分析都力图从其理论贡献与历史局限之双重意蕴中作了确当的辩证分析。某一种道德教育思想之所以能够在特定历史时期影响着西方社会道德教育的实践,绝非偶然的历史恩赐,而是有其合乎历史逻辑的深层动因和特定时代的价值合理性;同时,某一道德教育思想因其研究视角与方法的局限性而无法对复杂的道德现象作出一致性、划约性、独断性的说明,其缺陷也是客观存在的。《思潮》遵循辩证考量的思维线条,对所择取的9个道德教育思潮及其在学校教育实践中的影响分别作了一正一反的辩证梳理,这对我们合理借鉴其理论与实践经验,规避其思想缺陷与实践教训,从而使其真正为自己的道德教育服务,提供了较为全面、客观的说明。

三、对一些有争议性或研究难度较大的道德教育思潮作了系统归纳,有助于人们把握影响西方道德教育实践的思想全貌

熟悉当代西方教育发展史的人都知道,任何教育变革都绝非教育自身的事情,而是与社会的主流思潮特别是政治思潮、哲学思潮、宗教思潮等息息相关。道德教育的变革同样如此。因而,对当代西方社会道德教育之社会思潮根基的推究,就必须在全景场域中实事求是地加以梳理。否则,我们对当代西方道德教育思潮的理解就有可能在遗失了核心价值观的背景下,陷入无法规避的片面性。然而,或是受理论研究趣味的影响,或是受“思想禁区”的限制,抑或是受研究能力的制约,长期以来,一些对当代西方道德教育理论与实践产生重大而深远影响的社会思潮,没有进入人们的研究视野。由此导致两个方面的偏失:一是我们并没有看到影响当代西方道德教育理论与实践真实而全面的图景,窥一斑而未知其全豹;二是在孤立片面的视域中窥探某一种道德教育思想、模式的价值合理性,失却了对不同道德教育思潮之间相互融合、互竟短长态势的揭示,不免使理论研究与思想把握失去了应有的思想通透性。这两种缺弊,均无益于当代西方道德教育思潮的本土化承换,亦无利于当代中国道德教育思想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比如,对整个20世纪西方社会的道德教育产生了极其重大政治或政策影响的自由主义思潮与保守主义思潮,国内教育理论界鲜有涉猎,有见地的研究成果十分匮乏;有些思潮,如新托马斯主义、后现代主义思潮等,尽管教育理论界给予了一定观照,但不仅研究的系统性不够,而且有的研究还存在理解偏颇、运用错误的弊端;其他思潮,教育学界作了不少阐释,但从道德教育视域入手的思考不多,因而留给人们的启示十分有限。这都需要对其作出新的理解与阐释。《思潮》一书敢于触碰这样一些敏感话题,不躲避问题,也不回避矛盾,试图在思潮本身的运演轨迹而非人为预设的“先见之明”中,呈现20世纪西方道德教育思潮的真实图景。这种敏于创新、敢于探索的理论勇气,是值得借鉴的。诚如丛书主编戚万学教授在序言中所言:作者本着其学术良知,不惮于表达自己的学术见解与观点,敢于承担学术创新所带来的责任。这种献身学术志业的精神,的确是难能可贵的。

(作者系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常务副院长、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余志权

猜你喜欢
思潮道德教育逻辑
什么叫美好的道德教育
刑事印证证明准确达成的逻辑反思
春秋时期重民的社会思潮
逻辑
创新的逻辑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女人买买买的神逻辑
从回归温柔敦厚到走向天马行空——当代文艺思潮的一种转向
如何对幼儿开展道德教育
论20世纪初年的“兴女学”思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