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秀网视角下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问题研究述评

2012-04-29 05:26刘锋
桂海论丛 2012年2期
关键词:基本问题研究述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摘 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是新世纪以来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围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成果层出不穷。文章以读秀网书名中含“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著作为研究对象,对国内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基本问题进行梳理,以期推动该问题的深入研究。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问题;读秀网;研究述评

中图分类号:D6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1494(2012)02-0033-05

目前,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硕果累累,就研究综述而言,成果层出不穷,但基本上都是以中国期刊网上的论文为分析对象进行研究,而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著作的研究严重不足。笔者在此以书名中含“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著作为分析对象,分析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基本现状,同时对国内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问题的研究进行梳理。

一、国内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基本现状分析

笔者以读秀网书名含“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著作进行精确搜索,截止2011年12月31日,共计207本。具体情况如下(表1):

从上表可以看出,在读秀网中,含“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著作最早可追溯到1994年,此后一直呈上升趋势。特别是从2003年以来,国内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稳中猛进,发展迅速。2003年党中央号召要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所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著作与往年相比,呈双倍增长态势。2004年中央下发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文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之下的二级学科。2005年12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宣布建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以及所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等二级学科。至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成为学术界的热点焦点问题,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名的著作也呈双位数增长。自2007年党的十七大以来,全国上下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要理论成果的活动,国内外学术界再次掀起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高潮,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名的著作创下历史新高,从2008年至今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名的著作不断增加。

国内学术界主要围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历史进程、基本经验、内在规律等基本问题进行挖掘,探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大众化、时代化等重要关系,分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要代表人物的思想贡献与历史局限,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理论体系、前沿问题等进行深度研究,已经取得丰硕成果。同时,学术界关于各个时期、重要会议、重大事件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著作,硕果累累。就书名中包含各个重要时期、重要会议、重大历史事件的学术著作而言,具体情况如下表(表2):

国外学者着重探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历史进程、理论成果、基本规律、学术范式、研究特点等,对国内学者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有重要借鉴意义。

其中,国内学者的代表性著作有:杨奎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汪青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田克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轨迹》(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成龙《海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2009)、龚育之和石仲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等等。

二、国内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问题研究

在读秀网的著作中,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与传播、科学内涵、历史进程等基本问题。具体情况见下表(表3):

(一)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与传播问题研究

要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首要的问题就必须探讨马克思主义这一西方文化是如何传入中国,进而如何传播开来,为中国人民所接受的。学术界围绕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关于马克思主义的传入问题,大多数学者认为,最早将马克思主义介绍到中国的是在1898年夏以英国李提摩太为主要代表的外国传教士。传入中国的具体途径主要有三条,即英法、日本和俄国。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大致有三个阶段:“辛亥革命前后,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零星式传播阶段……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结合式传播阶段。”[1]25学术界围绕传播的起点主要有三种观点:一是洋务运动说。张静认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最早可追溯到洋务运动时期。” [2]62二是十月革命说。张国宏指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是在俄国十月革命之后。”[3]42三是五四运动说。曾德祥认为,“马克思主义作为意识形态指导思想在中国传播,首先得益于五四新文化运动。”[4]

笔者认为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不等于传播,所以马克思主义最早传入中国发端于1898外国传教士的活动;而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在中国的广泛传播,需要其理论和实践主体,最早可追溯到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研究

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深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命题的提出等问题,学术界对谁首先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命题存在分歧,但大多数学者认为,毛泽东最早在1938年10月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正式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以汪青松、柳国庆等为代表的大多数学术界同仁都秉持这一观点。笔者认为该观点是比较科学的。

同时,也有不同的看法,如倪德刚认为,“就中国化这一概念本身……1939年12月13日毛泽东在我党的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5]7同时,李安增对当前学术界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进行梳理,概括出四种观点。“一是毛泽东说,其标志是毛泽东在1938年10月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做了精辟概括……四是李大钊说,其标志是李大钊在1919年8月给胡适的复信。”[6]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性问题研究

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是理论工作者的某种特殊喜好,也不是中国共产党的权宜之计,而是具有客观的必然性和可能性的。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何以必要,学术界有两种观点:一是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应慎用;二是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十分必要。张静指出,“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2]13,“是对中国革命正反两方面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2]16。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何以可能,学术界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依据、实践依据、文化依据等视角进行不懈探索。其中,张静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民族文化的价值契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得以实现的主要依据。”[2]33

笔者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性主要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本性和解答中国问题的实践需要决定的。

(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研究

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科学内涵的探讨,研究成果层出不穷。大致包括适合论、过程论、创新论等观点。

一是适合论。杨奎松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使马克思主义适合于中国的国情即中国的实际,并使之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问题。”[7]二是过程论。汪青松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指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8]三是创新论。倪德刚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在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创新马克思主义。”[5]41四是特征论。张国宏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包括“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化……中国经验的马克思主义化等多重内涵。”[3]14-15第五种是结合论。师吉金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9]第六种是内容论。王健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可以从“化”什么、怎么“化”、“化”成什么三个方面来理解[10]。

综上所述,笔者以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相结合,解答中国问题,吸收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创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过程。

(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研究

学术界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的研究颇多,主要包括起点和分期的研究,划分标准和视角各不相同,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起点问题,学术界主要的观点有:“井冈山道路起点说”、“八七会议起点说”、“中共二大起点说”、“起始于中国共产党成立前之说”、“思想传入为起点说”。笔者认为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起点问题更具说服力。

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分期的研究,大致有以下五种观点。一是“以党史的分期”为标准。龚育之、石仲泉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分为三个阶段:“新民主主义革命的28年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改革开放新时期一直到现在,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11]9-10。张国宏等学界同仁也秉持这一观点,笔者认为该观点是具有说服力的。二是“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为标准。张静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包括奠定基础的毛泽东思想和继往开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个时期[2]82-89。三是以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三个层面为标准。林志友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首先是从马克思主义层面开始(策略选择阶段)……最后发展到理念层面(理念升华阶段) [1]20-21。四是以“实践主题的转换与解答”为标准。陆剑杰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是一个以不同的实践主题为中心而分阶段展开的过程。第一阶段以‘怎样争取民族民主革命的胜利为主题……最终形成了邓小平理论,并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事业。”[12]五是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阶段性特征为标准,王令金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分为四个阶段,“一是从20世纪之交到20世纪20年代末,是浅层面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四是从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是继续式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13]35

(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研究

梳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是为了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事业。当前学术界围绕这一问题,从不同的视角进行解读,大致有以下三种观点。

一是以党的理论和历史发展相结合为视角,龚育之、石仲泉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主要包括:“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让理论掌握群众来改造中国。”[11]9-10二是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基础、实践基础、文化渊源、历史根据、主体条件为视角,柳国庆认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基础……具备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政治胆略和理论勇气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条件。” [14]三是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提、根本、内在要求、标志、源泉、保证为视角,肖浩辉认为,“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提……同各种错误倾向作斗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保证。”[15]

笔者认为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坚持正确的党的领导观、基本国情观……问题意识观”[18],这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

(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规律研究

在学术界,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规律的研究相对薄弱,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学术界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本质要求、根本目的、发展方向为视角。王令金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规律进度解读,他指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本质要求……勇于胜利,不断进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方向。” [13] 291-321二是从理论形态和实践形态两个方面去审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规律。林志友认为,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形态上看,“马克思主义理论首先是从它的表层即策略层面开始……最后发展到深层即理念层面”[1]199。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形态上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进程中的规律性体现为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等”[1]226。

笔者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规律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创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进程中本质的、稳定的、必然的内在规律。简单地说,就是实事求是。

(八)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研究

学术界直接论述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著作大约有90本,这些理论成果主要包括对毛泽东思想和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单就书名中包含“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著作而言,具体情况如下表(表4):

一是关于毛泽东思想研究。学术界一致认为,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着重从毛泽东思想的理论来源、社会条件、时代背景、实践基础、历史渊源、活的灵魂等角度进行研究,并且阐述了毛泽东思想的具体内容等。二是关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理论成果的研究,主要围绕其形成与发展、基本内容、历史地位等,研究成果不少,但是低水平的重复现象非常严重。三是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研究。大多数学者都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理论创新成果,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最新理论成果。当前学术界着重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三大理论成果的内在关系等问题进行了初步的研究,特别是对其逻辑构架的研究是当前学界的焦点问题。但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原的研究相对薄弱。

(九)中共党史人物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系统地完整地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思想脉络,深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必须从微观上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史中主要代表人物的思想贡献和局限进行深入研究。学术界直接对中共党史人物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行研究的著作较多,具体情况如下表(表5):

纵观当前学术界的研究状况,“有的学者注重从权利斗争、政治集团、派别纷争的角度分析人物的历史作用。有的学者则选择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实践有关的人物进行重点评析。”[16]其主要代表人物有毛泽东、李立三、邓小平、陈云、叶剑英、江泽民、胡锦涛等。有的学者对人物研究的范围较为宽泛,在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研究中,对李大钊、陈独秀等中共党史人物与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传播进行研究,对李达、瞿秋白等中共党史人物与马克思主义的全面传播进行探讨,对艾思奇、张闻天等中共党史人物与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进行分析,指出他们为后来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奠定了思想基础和舆论准备,写出了大量的哲学著作,大力宣传了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有力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而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学术界对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等领袖人物思想的论述是近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要代表人物思想研究的最强音。而对刘少奇、陈云、胡耀邦、叶剑英等其他重要代表人物,特别是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遭到重大挫折的反面代表人物的研究仍然不系统、不深入,有待进一步挖掘。

三、国外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问题研究

随着国内学者掀起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高潮,国外学者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兴趣也逐渐升温。纵观当前学术界,以成龙、文晓明,杨建新、张静为代表的国内一些学者对海外学者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进行梳理,特别是对国外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理论成果、基本规律等进行梳理,这对国内学者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具有积极借鉴意义。

(一)国外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研究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大部分国外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民族化、具体化与通俗化。文晓明和杨建新指出,国外学者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科学内涵的研究,主要有三种观点:一是他们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过是中国共产党少数人主观意志的产物,是中共党内进行政治斗争的工具……他们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马克思主义的‘异端。”二是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与民族主义目标的结合”。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容和中国的民族形式相结合。”[17]16-17

(二)国外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研究

国外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研究,善于运用比较研究法,敢于向权威提出质疑,这恐怕是当前乃至今后国内学者应该积极借鉴的方面。他们大胆地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继承和发展关系进行质疑和研究,在此基础上,详细地对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成果进行研究。成龙的观点最具代表性,得到以文晓明、杨建新为代表的学术界同仁的认同,笔者认为成龙的分析是站在理论的前沿,时代的高度,用大量第一手资料,他的分析和研究是比较科学的。

成龙指出,海外关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列主义关系的研究,主要由“背离否定论”、“继承发展论”两种观点。他又从哲学基础和价值取向等方面进行详细的论述。特别是海外关于科学发展观思想来源的研究,成龙认为,大体说来有混合论和创新论两种观点等。

(三)国外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规律研究

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规律,是推进理论创新,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的一项艰巨任务。文晓明,杨建新指出,国外学者们一致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尽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但总体上仍遵循着一些共同规律。具体表现在:“都要经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考验过程……每一次都使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巨大成功;使中国华民族优秀思想和文化得到弘扬、生命力日益增强”[17]58。

毋庸置疑,不少国外学者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理论成果、基本规律等的研究和分析有失偏颇,但绝对不能因此就否定他们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独特贡献,特别是对国内学者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借鉴意义。

四、总结

从上文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国内学术界围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呈现出多学科研究、多领域研究、多层次研究等,并逐渐从注重理论宣传转变到注重学术研究。但是,低水平、高重复性的研究还是不少。国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十分重视比较研究的方法,强调中国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注重对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文本解读和实地考察;重视对中国马克思主义进行心理分析;强调对中国马克思主义进行整体结构研究,研究的重心随中国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而变化,研究视角新、研究领域也较为广泛。但是,部分国外学者对中国的具体国情的认识仍有偏差,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有着“先天”偏见。

梳理国内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基本问题,虽然硕果累累,但至少还有以下五个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关系研究比较混乱;二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遭受的挫折和教训研究严重不足;三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史与学术史的研究相对滞后;四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基本原理的研究比较薄弱;五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容与成果的研究相对失衡。面对当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现存问题与不足,我们需要寻求新的出路,以期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更加繁荣昌盛,取得更加可喜的成绩。

参考文献:

[1] 林志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及其规律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2] 张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问题[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0.

[3] 张国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十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

[4] 曾德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进程研究[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6.

[5] 倪德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

[6] 李安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16-17.

[7] 杨奎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1.

[8] 汪青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4.

[9] 师吉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科学体系研究[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2009:1-2.

[10] 王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论[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25-26.

[11] 龚育之,石仲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12] 陆剑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经验论纲[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138-139.

[13] 王令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其规律[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

[14] 柳国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经验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244.

[15] 消浩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44.

[16] 刘锋.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十大经验[J].党政干部学刊, 2011(9):21.

[17] 赵麟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读[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9:244.

[18] 文晓明,杨建新.国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概述[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0.

责任编辑 何成学

The Research Summary on Basic Issue of Marxism in China in Duxiu Web Perspective

LIU Feng

(Party School of Central Committee of C.P.C. Beijing 100091)

Abstract: The research of Marxism in China is a hot issue in the academic field in the new era, and there are many research achievements have been made. This paper takes the works about Marxism in China as research subject from Duxiu web, to comb the basic issue of Marxism in China that studied by domestic and foreign scholarsso that to do a deep study about it.

Key Words: Marxism in China, basic issue, Duxiu web, research summary

猜你喜欢
基本问题研究述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浅谈测绘工程常见问题的解决对策
国外私立大学管理体制研究述评及启示
基于文献分析的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研究述评
安徽古代文人曲家剧作文献研究述论
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视角浅谈科协组织如何在区域发展战略中发挥其作用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基本原则与推进路径
学习的完成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方法
共产国际七大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
民族声乐演唱中的基本问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