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与表演 相隔纱幕间

2012-04-29 00:44张震
上海戏剧 2012年2期
关键词:京戏班主梁家

张震

看台湾屏风表演班的《京戏启示录》,会联想到南朝齐梁间,吴均的《续齐谐记·阳羡书生》,后世也称《鹅笼书生》。故事情节是根据《旧杂譬喻经》改编而来,记载:东晋时,阳羡(故城在江苏宜兴)的许彦背着鹅笼赶路,碰到约一个十七八岁的书生,躺在路旁,自称脚痛,请求坐到许彦的鹅笼里,带他一程。许以为他开玩笑,但是,那书生真的进了鹅笼。奇怪的是,那笼子也不变大,书生也没变小,他和两只鹅并坐在一起,鹅也不惊吵。许彦继续背起鹅笼赶路,并不觉得分量加重。

就这样走了一段路,在一棵大树下休息。书生出笼,对许彦说:“我想搞点酒菜感谢你。”许彦同意。于是,那书生从嘴里吐出一铜盘奁子,奁子中装着山珍海味,用的器皿全是铜的,世所罕见。酒过数巡,书生对许彦说:“我一直带着一个女人,现在,我想把她叫来。”许彦说:“很好。”书生就从口中吐出一个女子,年纪约十五六岁,容貌绝美,衣服华丽,同他们坐在一起饮酒。过了一会儿,书生便醉倒了。那女子对许彦说:“我虽然与书生结妻,可确实怀有外心,过去也偷带了一个男子同来。书生既然睡着了,我想暂且把他喊来,希望你替我保密。”许彦说:“好吧。”女子就从口中吐出一个男子来,年纪约二十三四岁,也十分聪颖可爱,并和许彦寒暄。书生动了一下将要醒来,那女子便吐出一个锦缎制成的移动屏风遮住他,但书生却拉着女子一起睡了。

那男子(女子吐出的)对许彦说:“这女子虽然有情,但我也没有一心一意,也偷带着一个女子同行,现在想趁此机会看看她,希望你不要泄露。”许彦说:“好”。于是,这男人又从口中吐出一个女子,年纪约在二十岁左右,和他一起饮宴,调笑好长时间,听见屏风内的书生有动静,这男人说:“那两个人睡醒了。”然后把所吐的女子,吸回口中……

联想到这个故事,并不是说《京戏启示录》里充斥着金屋藏娇,而金丝鸟又包养小白脸,小白脸再偷腥等等俗套情节;也不是说《京戏启示录》里挟带着幻中生幻、变化无常的玄妙故事,而是觉得它的戏剧结构与《鹅笼书生》有相类似之处。

《京戏启示录》的第一层戏是“风屏剧团”正在创排、演出《梁家班》。于是舞台上呈现了“风屏剧团”在排演过程中的磕磕绊绊,演员之间的纷纷扰扰以及与社会环境的疙疙瘩瘩。其实观众一眼就可以看出“风屏剧团”折射了现实生活中的“屏风表演班”,该团的团长“李修国”则折射了台湾屏风表演班的创始人李国修;而“李修国”在《梁家班》中饰演自己的父亲,一个经常叨咕着“人一辈子只要做好一件事,就算功德圆满了”的父亲,一个专做京剧戏靴的手艺人李师傅,也就是折射了李国修的父亲李慎先。因此可以说,《京戏启示录》是李国修的半自传作品,虽然,它带有1982年英国剧作家麦克尔·弗雷恩的闹剧《糊涂戏班》的某些影子。

在排演《梁家班》的过程中,不断穿插着剧团团长李修国和剧团中可人意的年轻女演员之间的谈戏聊天,回忆自己的父亲、家庭和自己的成长。这,就在第一层戏中呈现了两个空间,团长在叙述的同时,一回身就可以进入另一个空间,表演自己的父亲。同时,通过回忆常来家中和父亲叙旧的“二大妈”(梁家班班主的二房,梁家班里,只有她一个人去了台湾),间接交待了创排《梁家班》的起因。

由第一层戏推演出第二层戏,就是“梁家班”的故事。梁家班是个没有名角的京剧普通班社。梁家班的班主面临了种种压力,有剧团生存的经济压力(梁家班班主为还债,把戏服、行头当了;而替梁家班做戏靴的李师傅,又为梁家班赎当等等),有儿子学艺不精的压力,有大女儿未婚先孕、想跟徒弟私奔的压力,有因大老婆带着大儿子去了解放区而自己被带到警察局、遭国民党军警调查的压力,有二老婆(妓女从良,二大妈)和三老婆(京剧演员,三大妈)之间矛盾争吵的压力,有自己和二儿媳之间发生了不该发生的——不伦之恋的压力等等。

在这层层压力之中,“梁家班”为了谋生,戏仍然是要演的;于是带出了第三层戏——京剧《打渔杀家》。围绕着要不要对传统的《打渔杀家》进行改良,二大妈(主张改良)和三大妈(坚持传统)吵得沸反盈天。这样就把京剧历史上最大、最纠结的争论、探索,形象地呈现在舞台上。

由于在《京戏启示录》中,“外插花”地加了“戏外戏”(梁班主的次子梁连英演出的样板戏《智取威虎山》),以及“梁家班”最终也在舞台上呈现了改良版的《打渔杀家》;因此,观众可以认为,这是屏风表演班的李国修为这个争论,做的一个旁注(释)。

这样三层主戏结构的环环相扣,五个不同时空的层层交叠,一环扣一环,一层套一层,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犹如苏州评弹《玄都观求雨》中“钱笃笤”编造的“名菜”——清蒸“拆骨九头鸟”。鹅中套鸭、鸭中套鸡、鸡中套鸽、鸽中套五个小麻雀,上笼屉清蒸。这样,既保证滋味相互混合、相互滋润却又独立成形。当然这个菜还少不了诸如香菇、火腿之类的配菜、佐料,《京戏启示录》也添加了台湾歌仔戏、闽南语的表演,以及戏剧是写实还是写意,放弃还是传承,表演是体会还是体验;有关这些的选择、争论;还有梁家班后台闹得一佛出世、二佛升天,前台上演的《武松打店》照样一丝不苟;甚至在整个戏的开场前,每间隔几分钟,检场的就出来重新搬移、摆放一次“一桌二椅”。这一切都让观众感觉到《京戏启示录》存在着某种理念和隐喻,就像“拆骨九头鸟”这个菜一样,诸味杂陈,却杂而不乱,别具风味。

在这出戏的里,很多情节、有些道具、甚至一个动作和一句话,都是必须树立的支点,是其他戏中打破支点的必要交待。例如在第二层戏里,描写了梁家班班主和二儿媳之间的不伦之恋。梁班主也自感懊悔,自言自语嘀咕了一句台词:“我们这是怎么开始的?”但是,在这层戏里并没有回答这个问题。而在第一层戏里,有“风屏剧团”团长李修国和剧团中可人意的年轻女演员(在《梁家班》中饰演梁班主的小女儿)谈戏聊天的情节。或许是年轻女演员仰慕团长的才华、或许是怜惜团长的爱情生活遭遇瓶颈、或许是恋父情结……这里可以有很多“或许”,反正最后年轻女演员爱上了团长,而且主动进攻。团长在半推半就之间就隐喻地替“梁班主”回答了这个问题。

严密的结构、精巧的构思、无缝的配合和调度,加上戏中的噱头、包袱及排练、演出时穿帮的设置,种种阴差阳错,出乖露丑,让这出以两个戏班故事为主线的戏剧引发了阵阵“笑果”。当然,《京戏启示录》作为李国修25年来戏剧创作历史中的巅峰之作,是他写给自己父亲的戏,并不只是为了简单地博取观众的廉价一笑。其实,生活和舞台只是隔着一层薄薄的纱幕,其间的距离比庄周和蝴蝶之间还要近,李国修是希望通过这些或真或假的人物命运,亦虚亦实的故事情节,让更多的观众走近演员的内心;希望能够告诉那些对未来仍存迷惘的人们,回头看看走过的路,或许那里蕴藏着通向未来的密码!希望这个“传承与自省”的主题,能够唤起观众深层的思索与震撼。

猜你喜欢
京戏班主梁家
戏痴
留在心中的那份挚爱
留在心中的那份挚爱
A new diagnosis strategy under the PMC model and applications①
梁家河岁月
论京戏运用新媒体去吸引青年观众的可行性
梁家河
On “Xi”
亲亲的梁家河
反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