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容不得半点虚假

2012-04-29 02:30丁法章
上海戏剧 2012年2期
关键词:于成龙陈云传记

丁法章

为人立传,并非易事;为著名的艺术家撰写传记,更非一般的作者所能胜任;在前后十年的时间里,同一位作者为同一位艺术家两次写传,再续新篇,就更是异乎寻常的事了。然而,这件事资深报人、时评作家和戏剧评论家陈云发做到了。2001年1月,他为我国当代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尚长荣写了第一部传记《吟啸菊坛——大写尚长荣》,全书44万字,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后,受到我国戏曲界和读者们的一致好评。事隔十年之后,最近他又为尚长荣写了第二本传记,20余万字,由上海市文联作为当代顶尖级艺术家的传记工程之一隆重推出,已由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出版发行。

纵览这两本传记,上下连贯,一脉相承,互为补充,相得益彰。特别是第二本传记,不仅写了尚长荣的戏品,他的从艺生涯、创作甘苦和艺术成就,还写了他的人品,他的执着追求、谦逊好学和豁达大度,使读者不能不为这位国宝级人物的德艺双馨所折服。就以荣获多项国家级大奖,被称为新世纪中国戏曲艺术经典的京剧《廉吏于成龙》来说,作为主演的尚长荣在创作过程中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从题材的酝酿、主题的提炼、剧本的构思到角色的选择,他所付出的心血和汗水,在传记中都娓娓道来,一一呈现。至于尚长荣在塑造廉吏于成龙这个典型人物中的匠心独运,在舞台上唱、念、做、打的高潮演技,尤其是他掷地有声、动人心魄、韵味醇厚、铿锵饱满的念白艺术,在传记中更被表现得淋漓尽致、呼之欲出。难能可贵的是,这一切不仅为尚长荣本人首肯,而且也得到戏剧界的广泛认可。

在陈云发的笔下,尚长荣这位准大师级艺术家的形象,何以会如此惟妙惟肖、活灵活现呢?原因固然很多,但作者懂行无疑是其中的首要条件。

首先,懂行是能与传主进行对话最基本的资格,如果陈云发对传主从事的艺术一问三不知,那连采访都无法进行,哪里谈得上写传。陈云发虽不是学戏剧专业的,但他从小爱看戏。在复旦大学新闻系读书时,担任过复旦话剧团的编剧,曾写过两部独幕话剧,上演后还获得过当年大学生会演优秀奖。他自学了包括戏剧史、编剧技巧等在内的血多戏剧理论专著,大学时代剪贴的一本剧评文章集,至今还珍藏着,已保存近五十年了。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他曾在戏剧杂志工作十年,撰写了不少剧评、人物特写,其时创作的剧本曾两次获全国性大奖。他对京剧艺术情有独钟,了解并熟悉大量京剧经典剧目和行当、流派,对当代上海活跃的戏曲传人和艺术潜质尤为关注,并有自由的见解。这就为尚长荣这样的大艺术家立传打下了基础。

陈云发的懂行,还表现在他深谙传记写作必须坚持真实性的原则,容不得半点虚假。在复旦新闻系的严格新闻采访写作训练中,他树立了坚持新闻必须完全真实的理念,这一理念也使他具备了传记必须坚持真实纪录的素质。每次在与尚长荣访谈钱,他都要先做大量的案头准备,阅读有关尚长荣及其父亲、京剧太逗尚小云的著述和资料,观看尚长荣部分演出剧目录像等。他还向与尚长荣共过事的艺术家采访,多侧面地掌握第一手材料。正因为他不打无准备之仗,故而在采访尚长荣时,不但没有障碍,彼此间还能探讨京剧艺术的现状和未来。为了保证传记内容的真实性,初稿出来后,陈云发还和尚长荣一起,一字一句通读,他又修改了两遍,力求使事实准确、评述恰当,符合事物的本来面貌。在占有丰富材料的基础上,第二本传记还编撰了尚长荣“从艺大事记”,全景式记录了这位大家的学艺道路轨迹、成就,从而为后来者研究尚长荣的艺术成就提供了方便。

值得一提的是,陈云发在全方位记述尚长荣拜师学艺、成长“烦恼”、当艺术“官”、创演出多部惊世骇俗作品的同时,还以他的深厚功底和独特视角,对传主的艺术成就及其在当代京剧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作了较深刻的概括评析,如谈到传主主演的《李逵探母》时,指出尚长荣正在朝“性格演员”方向发展;谈到《张飞敬贤》时,指出这是尚长荣在冲击艺术巅峰的一次热身预演;而尚长荣主演的《曹操与杨修》,则评价为是新时期花脸艺术“架子、铜锤两门抱”的开创性尝试。在解读《廉吏于成龙》的现实意义时,毫不讳言指此戏的成就在于人们了解老百姓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官,其中在分析戏中于成龙与康亲王的“斗酒”场面时,特别强调这既传承了中国戏曲传统的夸张手法,也充分显示了尚长荣与关栋天这两位艺术家的表演才情,是全剧的“神来之笔”。传中对尚长荣的“艺术访谈”和“后记”部分,还集中表达了作者对当今戏曲发展的见解,即认为目前京剧艺术仍处于上升、发展阶段,主张淡化戏曲流派、艺术应重在创新等理念,这无疑会引起戏剧界的重视,推进戏剧事业的发展。书中有其披露和赞赏了尚长荣拒称自己为“新尚派”(因他父亲尚小云是“尚派花旦”),并坚辞“大师”称谓的品质,认为尚长荣的“不称派”,正是他不满足于艺术“定型”,依旧在创新,吸取百家之长,使京剧艺术不断发展的奋斗精神。“艺无止境”这句话用在尚长荣身上,是最贴切不过,他的“不称派”,说明他追求脚步永不停止,所以,他才能创造出于成龙、曹操、张飞(武将戏“文唱”)这样“不按常规出牌”的艺术形象,尤其是于成龙,这个人物对行当突破是空前的,尚长荣虽以花脸应工,但演于成龙时居然不画脸谱,不装髯口,还吸取了老生,小花脸的表演元素。所以,尚长荣虽“不称派”,但他都是真正的“革新派”、“创新派”。

走笔至此,我不由想到:应该有更多的作者拿起笔来,为当代各个门类的顶尖艺术家立传,为我们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春天讴歌!

猜你喜欢
于成龙陈云传记
清朝出了两个“于成龙”
清廉山西建设·清官廉吏(三)
——于成龙
从后现代主义传记戏剧到元传记:重读《戏谑》与《歇斯底里》中的荒诞性
My plan for new term
向陈云学习锤炼“笔力”
传记必须回归史学
传记书坊
An analysis on the translation of the name of a Missionaries’newspaper
廉吏于成龙的交际之道
清官于成龙的人情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