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中农民精神文化需求探析

2012-04-29 02:56:29郭文强,庄天慧,张壮利
陕西行政学院学报 2012年2期
关键词:精神文化新农村需求

郭文强,庄天慧,张壮利

摘 要: 人作为社会性存在物,不仅具有物质需求,而且还有精神文化需求。随着农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农民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越来越旺盛,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创造新的生产生活方式、构建和谐社会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所占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为此,应从政府、社会公共文化服务层面、农民自身层面不断满足和提升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关键词: 新农村; 农民; 精神文化; 需求

中图分类号: D422.7;G24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9973(2012)02-0126-03

Analysis of Farmers Spiritual and Cultural Needs in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GUO Wen-qiang , ZHUANG Tian-hui , ZHANG Zhuang-li

(Sichuan Agriculture University, Yaan 625014, China)

Abstract: Human beings are social, not only material needs, but also the spiritual and cultural needs.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rural economy and society and farmers material standard of living, spiritual and cultural needs of farmers are increasingly strong. It is important to build a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create new productive way of life, build a harmonious society , besides, the spiritu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also stands out over other things. From government, the level of social and public cultural services, peasants levels, what is essential is to meet and enhance farmers spiritual and cultural needs.

Key words: new countryside; farmers; spiritual and cultural; needs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仍然是困扰我们的最大问题。农民是三农中最核心问题,而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又是农民问题当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是一次专门以文化建设为主题的会议,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增加农村文化服务总量,缩小城乡文化发展差距,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具有重大意义。”[1]

一、不断满足农民精神文化需求的重大意义

农民精神文化需求反映的是农民的心灵世界、人格特征以及农村文明开放程度,是农民精神状态的展示,也是农民综合素质的体现。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不断满足和提升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可以为实现农村的全面小康化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顺利开展的关键

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部署,我国农村要实现小康目标,既包括物质生活条件的实现,又包涵精神文化生活的现代化,可谓任重道远。目前,以新的科学技术应用和新的生产关系为特色的生产方式的生成,以新的理念和新的行动为特色的生活方式的生成,是我國农村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这与农民紧跟社会前进步伐,不断接受新文化、提升自身精神文化需求有关。新的生产方式和新的生活方式的生成,离不开集现代科技、教育、卫生以及法律制度、思想观念、伦理道德等新文化这个大背景,以及以它为内容的文明成果的支撑。[2]因此,农民精神文化需求状况关乎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否能够完全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

(二)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整体水平提高的需要

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状况不但关系着农村经济的发展、自然经济观念和传统“小农”意识的消除,而且关乎封建主义残留思想和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移除及精神文明建设。当前,有些基层干部不愿意花费精力去搞文化建设,不注重听取农民精神文化需求的呼声,导致部分农民出现道德滑坡、信仰缺失、理念动摇等。要想使农民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自觉摒弃乡村陋习,树立社会主义农村新风尚,必须要不断满足和提升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唯有如此,方可实现精神生活和精神文明的双向现代化。精神文化需求的贫乏不可能孕育高水平的精神文明建设,如果忽视了精神文明建设,会造成农村经济和社会的畸形发展,容易犯方向性的错误[3],只有用新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武装广大农民,满足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全面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让农民活得有尊严,过得舒心,满足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才能保证使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整体水平有一个较大的提高。

(三)和谐新农村构建的保障

大力加强文化建设,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是党中央审时度势做出的一项事关全局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选择。在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建设中,农民是主体,而新型农民是重中之重。他们是逐渐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农村繁荣昌盛、保证农村安定有序、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主力军。当前,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长并且呈现多样性,只有不断满足和提升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从而培养一大批有知识、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进一步提高农民自身的思想、文化、道德、科技、市场、法律水平和综合素养,减少其精神空虚、麻木、堕落,文化自卑感,使得乡风更加文明,村规更加合理化,经济与文化协调发展,保证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与和谐新农村的构建。

二、农民精神文化需求特征

不同地区、收入、理念的农民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精神文化需求,这是因为主体的人与客体的对象之间的互动形式是丰富多彩的。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关乎农村的建设与发展,以及农民的全面自由发展。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具有需求差异性、需求无限性、需求可指导性、需求多元化等特点。

(一)需求差异性

人的精神文化需求总是由不同时代具体的社会环境唤起的,随着社会的前进发展和相应的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背景下,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有更多自主选择的现实性。但是,由于地区不同、收入差别、理念各异、教育程度不一导致了农民精神文化需求内容及实现形式的异质性和差异性。经济发达的村落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要强烈,年收入、受教育程度较高和思想理念较崇高的农民更加注重提升精神文化需求,这也刺激着另一部分农民向着更高雅的精神文化生活出发。

(二)需求无限性

与物质需求相比,精神文化需求具有无限制性的特性。物质需求由于受到个人的物质状况制约,物质条件对人们的需求又具有一种恒定的有效性,从而不能无穷无尽或者永远使用。精神文化需求的无限制性发展是由“思维的至上性”所决定的。因此,从理论上、思维视觉上讲,任何人的精神文化追求都不会得到限制,人具有想什么、不想什么的思想自由和需求无限制性。同时,精神文化需求又是一个不断变化、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虽然,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在社会阶层中属于基层状况,在通过货币购买力来满足某些需求时会受到牵制,但是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广泛宣传和建设,关于加强文化建设的政策,已经深深感染了新时期的农民,他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已经不满足于目前的现状,正逐渐向城市化水平迈进,而且他们始终拥有一种追求卓越、永无止境的需求。

(三)需求多元性

就同一需求主体而言,在同一时期或不同的历史阶段可以拥有众多不同的精神文化需求。而对同一个需求客体而言,不同的主体从中所体会和感受到的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当前农民不仅有坚定理想信念和崇高思想道德的需求,追求身体和心理健康的需求,还有扩充文化知识和交往范围的需求,增加日常消遣娱乐的需求,以及掌握先进农业科技和加强自我发展的需求等等。文化娱乐需求多样化多层次化趋势明显,有从高雅到普及和通俗等不同等级层次,高雅文化不仅仅是少数上流社会人专有,而是日益呈现大众化。对娱乐文化需求有些农民是追求高品位、高格调、科学合理,个别农民当然也会产生一些低品位、低层次、低趣味、不健康、不合理的文化娱乐需求。在思想道德、价值取向、信仰需求、人际交往、科技服务等方面的需求呈现多元化现象,不再是单一化的。不同收入、受教育程度不同的农民在同一种精神文化需求所带来的感受上也是不尽相同的。

(四)需求可诱导性

物质需求是指向实体的、可见的有形的占有物满足为目标,而精神文化需求要倾向于无形的、意识层面的期望与所得,并不以实物的直接占有为目标。当前农民在精神文化需求不存在有无之别,只有程度水平之差。处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背景下的农民,他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会受到客观条件、交往人士、环境氛围的影响而发生变化,有的会不断提高自身需求,有的会向着不健康低级的需求出发。同时,有些农民面临着精神文化需求方向和方面的困惑,需要他人对其进行指导。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是可以引导和调节的,通过政府和新闻媒体的影响,可以发生变化。

三、满足和提升农民精神文化需求的路径分析

(一)政府层面

1. 加强对农民精神文化需求的引导。各级党委、政府要牢固树立不断满足与提升农民精神文化需求的阵地意识、服务意识,经常性、长期性地与农民进行交流,把握农民的思想动态,引导农民进入高雅、发展型的精神文化生活。完整、准确、及时把关于新农村建设、农村文化建设方面的政策方针向广大农民做宣传,让农民切实看到国家对三农的重视程度,对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远大战略,实现城乡文化共同发展繁荣的决心,由此可增强农民满足和提升自身精神文化需求的信心。

2. 加大投入力度,建立以政府为主的投融资渠道。各级政府应该提高预算总量,保证重点倾斜。按照政府层级,区分富裕和贫困农村、平原和山区、村级人口密度以及民族区域、边远地区,制定有针对性的预算投资标准。设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专项资金和基金,重点用于扶持农村各项文化事业发展、少數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无线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乡村优秀节目创作演出等。

3. 加强和完善农村文化体制机制建设,提供制度保障。统筹城乡文化建设,建立城市文化反哺农村机制。坚持以城市辐射带动中小城镇和广大农村,将城市的先进文化资源逐渐引向农村,积极引导城市居民对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农村公益性文化活动进行援助,加快实现城乡文化一体化进程;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建立农村文化建设目标责任制,由一名副职领导主抓文化工作,强化为民服务意识。建立表彰和政绩考核机制,把干部在任期内文化建设目标完成情况作为干部考核与提升的重要依据;建立农村吸引人才机制。应制定政策吸引政治素质好、业务水平高的年轻人参与到文化专管和协管队伍中来[4]。加强在高校宣传和鼓励大中专院校毕业生服务于基层,动员有一定文艺特长的青年学子投身于农村文化建设。在大学生到基层录取计划中,保证每个乡镇至少录取一名专职文化工作者,负责组织本乡镇开展一系列的精神文化活动。

(二)社会公共文化服务层面

1. 扩大农村地区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的覆盖范围。建设一批农村地区公共文化服务的专门机构。在乡镇一级设立综合文化服务站,在村设文化活动室,配备专门的工作人员,每年实行工作绩效考核;广泛开展适合农村本地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活动。各级政府和村委会,既可定期举办才艺展示、体育竞技、棋牌对战、农活手艺等成本低、易于操作的比赛活动,又可开展具有当地传统、特色的精神文化活动,让农民切实感受到快乐、幸福、充实感,同时还可以增强农民间的交流与感情;积极培养农村的民间艺术传承人。生活在农村中的原生态民间工艺家、杂技人、歌舞者、表演人、摄影者等,除了在生活上资助他们外,还要帮助他们培养传承人,以保护弘扬当地的精神文化特色产品。

2. 增加公共文化产品服务供给,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加大文化服务的有效供给量。在农村打造“十公里文化圈”,保证农民出门十公里范围内,能享受到文化设施。大力实施“全民读书”工程,可采取流动服务车下乡,以“车载文化”方式实现偏远山区、贫困家庭、老年人等人人都能有书读、读好书、好读书。鼓励市级、县级和高校文艺演出团体到农村参加演出,满足农民娱乐文化需求。积极打造“专家大院”,邀请高校和科研院所专家为农民传授科技、指导农业生产,满足农民科技服务的需求。进一步推进电影放映工程,保证农村居民每月集体观看一场电影,陶冶自身情操。通过多层次、多样化、多形式供给文化服务,满足农民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变“送”文化为“种”文化,有了内生力的驱动,农村文化才有旺盛的生命力[5]。当前农村文化自生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不强,需要社会各界给予支持和帮助。因此,在当下时兴“文化下乡”活动同时,要积极探索文化扶贫、文化低保新方式,让“送”文化变成“种”文化,如同经济扶贫方式把“输血”变成“造血”。

(三)农民自身层面

1. 培养正确的精神文化消费观。自觉增加精神文化消费时间的总量和提高利用率。每天在农活忙完后,从有限的时间中挤出部分用于精神文化消费,要尽量用在高雅的而不仅是低端的精神文化需求方面,用在提高思想理念、掌握先进科技、纯粹情感交往、适度消遣娱乐中;学会正确分享精神文化消费资源。对于各级政府部门建设的公共文化服务工程要充分利用,对“三下乡”带来的一些活动要积极参与,加强与外界人员在农业、科技、艺术、健康、心理等方面的交流;树立正确的精神文化消费支出观念。一个发展型、高雅型、智力型的精神文化消费支出观念是提升农民精神文化需求的标志,农民不但要注重对子女的教育投入,也要相应增加对自身的投入力度。

2. 提高农民主观思想状态。注重接受社会主义理论的灌输。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民应自觉抵制国外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排斥低级、庸俗的文化垃圾,把具有资本主义倾向的精神文化需求扼杀在摇篮之中,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精神,保证自身精神文化需求始终沿着社会主义方向,为把本地建设成“和谐、文明、整洁、团结”的新农村贡献力量;提振农民的精神状态。邓小平曾经说过:“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子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6]可见精神状态对一个人、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性。农民要主动多关注我国在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新成绩,以及其他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的生活面貌,只有横向与纵向对比,认识到优势与不足,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才能更加鞭策自己奋马前进,实现美好新生活和自身的尊严。

参考文献:

[1]胡锦涛.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 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中国共产党第十 七届六中全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1-10-18.

[2]占家礼.合肥市农村文化建设调查和思考[D].合肥:安徽大学,2007.

[3]黄向阳,王菊华.农村居民文化需求状况调查——以湖南省石 门县雁池乡为例[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11):115.

[4]孙桂华,逄增用,曲佰军.新农村建设中农民精神文化需求的 调查与思考——以山东省胶南市为例[J].青岛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8,(9):37.

[5]李建新.加快推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J].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2009,(9):35.

[6]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2.

[责任编辑、校对:叶慧娟]

猜你喜欢
精神文化新农村需求
金融机构应在建设新农村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研究
商情(2016年39期)2016-11-21 08:36:30
立人教育成就教师的本土化发展
新一代(2016年15期)2016-11-16 17:09:49
“以学习为中心”的Checkouttime板块教学实践
创新民间美术传承模式 生态式发展新农村文化建设
戏剧之家(2016年20期)2016-11-09 23:14:30
从不同需求层面分析欠发达地区的发展与贫困
企业导报(2016年20期)2016-11-05 19:27:58
群众文化美术工作开展策略探讨
浅析如何做好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工作
影响成都市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因素分析及措施研究
体育时空(2016年8期)2016-10-25 19:11:30
我国少儿图书的供给与需求关系探究
经营者(2016年12期)2016-10-21 07:47:48
新农村建设视角下农村财务监督问题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