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学生兴趣 提高课堂实效

2012-04-29 01:30:29葛剑辉
成才之路 2012年2期
关键词:课堂实效激趣初中生物

葛剑辉

摘 要:活化课堂,有效教学,必须以师生互动为前提,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条件。因此,构建有效教学体系,提高课堂实效,首要任务就是调动学生的听课积极性,运用多种方法激发学习兴趣,不断启迪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初中生物;课堂实效;激趣

当前教育背景下,广大教师已改变了“自说自话”的传统教学模式,启发式教学、多媒体现代化教学辅助手段等也不再是什么新名词了,但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是否真正得到改观了呢?我们常常见到学生入学时满怀憧憬,但遗憾的是随着年级的升高,这种求知若渴的眼神变得越来越暗淡,是什么抹杀了孩子的好奇心和学习主动性呢?原因很复杂,但可以确定的是枯燥乏味、远离生活的课堂难逃其咎。因此,怎样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实效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一、巧用多媒体教学

生物不是一门单调枯燥的学科,它囊括了自然万物,任何一节课都是一幅精美的图画,充满了大自然的勃勃生机。教学中,教师有效地引入多媒体,通过声音、图像等形式,将课文内容生动形象化,全面刺激学生的感官,从视听两方面起到学习的熏陶作用。

例如,《人的生殖》一节中,用动画等展示排卵、受精及受精卵的发育并种植在子宫内膜里的过程,再结合胚胎发育的科学视频,就能很清晰地展现出受精和胚胎发育过程中的变化细节。学生也因此由最初的神秘感转化为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探究愿望,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生物课堂中多媒体的运用是一种将知识、图像和声音融为一体的教学方式,可以避免课堂的单调和枯燥,提高学生的理解力。

二、收集资料,拓展学习

生物是一门信息量较大的学科,涵盖了天文、地理许多相关知识,但教材上往往只呈现一部分比较浅显的知识点。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生物世界,老师可以让学生自行收集能为生物知识服务的资料,在课堂上进行讨论研究。

在《生物生存的家园——生物圈》一节中讲到人类活动造成了生物圈的恶化,因此美国人就建造了生物圈Ⅱ号。但生物圈Ⅱ号离学生较遥远,不太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他们反而对能否搬到其他星球上生活比较感兴趣。因此,老师可以让学生根据其偏好,课前收集资料,课上进行小组讨论,一起探究其他星球是否适合生物生存。学生不仅收集了大量资料,在开展小组讨论时也情趣高昂、踊跃发言,这不但解决了生物学问题,同时还拓宽了他们的知识面。

三、激发学生“问题”意识

教师应运用多种方法激励学生积极思考,不断启迪思维,指导他们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因为只有不断“疑问”才能产生认知冲突,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在这个过程中才能真正提高教学实效。

在《人体的免疫防线》这节课上,有学生在了解人体抵御水痘病毒侵染过程后就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细胞会衰老死亡,那抗体会不会衰老死亡?如果死亡了,患过该种疾病的人还会患这种病吗?就算抗体一直存在,那为什么得过感冒的人还是会一而再、再而三的感冒呢?”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里随之就沸腾开了。虽然初中教材对此不作过多要求,但这却恰好说明同学对此知识感兴趣,且真正开动脑筋了,因此,老师就应该保护学生的“问题”意识,组织学生展开讨论。

往往一个小小的问题就能引发一场热烈的讨论,学生的思维在讨论的撞击中迸发出了创新的火花,课堂教学真正“活”了起来。教师就应该充分抓住学生的“问题”,为自己的有效课堂创造条件。

四、小组学习打造探讨交流氛围

生物课的逻辑性、推理性和思考性决定了小组讨论的强大渗透力,学生自主地体会从“问题探索”到“问题解决”的全过程,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小组学习法也能着实提高生物课堂实效性。

《探究水温的变化对金鱼呼吸次数的影响》是分组实验,需要同组同学间的密切合作。因此,老师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集思广益,设计出最完善的实验方案。从变量的设置、实验中细节的处理到小组成员间的分工,小组内的每位同学都在进行自我探索和思考,各抒己见,真正参与到学习中来,这远比由学生自行设计方案效果要好得多。在完成讨论后,教师及时评价,根据各组表现、设置的方案、对其他组的质疑等情况进行打分,更能促进小组团结意识,调动了课堂的积极性。

分组时如果教师根据学习情况,有意形成优秀生和一般生的集合体,形成学习梯度,就更有利于提高优秀生的引导力和成绩较低学生勇于发言的能力,更能提高课堂实效性。

五、实验操作,动手动脑

生物课是一门操作性较强的课程,实验占了课程的很大比重,如果在讲授理论课的同时,引入相关的实验操作,随时进行理论的实践和反馈,也会加强课堂实效性。

例如,显微镜下观察小鱼尾鳍血液的流动,就可指导学生根据血管壁的厚薄和粗细及血液流动的方向、速度,在纵横交错的血管中识别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这个实验本身很简单,却能有效帮助学生认识三种血管的特点,使得本来很抽象枯燥的人体生理知识变得具体有趣,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可谓一举两得,实验在课堂中的作用也由此凸显。

六、游戏教学,有益有趣

生物活动无需拘泥于教室和实验室,可以是多种形式,如调查、游戏、表演等,既有可操作性,又有兴趣性。

例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一节,教材安排了“寻找教室里的纸蝴蝶”这一模拟实验,但鉴于教室环境布置的局限性,教师可以改变形式,将学生带到以绿色为主要背景的足球场上,让其扮演小鸟,在规定时间内去寻找五颜六色的回形针“小虫”,学生在活动中轻松得出生物能适应环境的结论。这些模拟小游戏有益有趣,实现了知识在寓教于乐的轻松氛围中的潜移默化。

新教材《生物》为我们提供了开展自主性活动的平台,其中很多解决问题的活动,都是以学生自身的、身边的或比较关心的生物学问题为切入口,并以活动过程为主要载体,使学生逐步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真正达到在活动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真正转变学生的被动学习的方式。我们就应以此为契机,运用多种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让学生亲自体验知识产生与发展的过程,产生热爱科学、乐意学习科学、自觉运用科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情感和价值观,进一步提高课堂实效,实现有效教学。

(苏州工业园区第十中学)

猜你喜欢
课堂实效激趣初中生物
注重实践教学 提升物理课堂实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职业(2016年11期)2016-11-23 21:29:57
对英语课堂实效性的反思与探究
巧设教学情境 增效英语课堂
激趣 导思 引探
学会倾听,追求课堂实效
文理导航(2016年30期)2016-11-12 14:57:40
小学语文教学之我思
南北桥(2016年10期)2016-11-10 16:30:48
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合作能力培养初探
参与式教学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初中政治课的“激趣”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