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健鹏
〔摘要〕 资源型地区产业转型的关键是突破资源经济发展的路径依赖,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其重要途径是推进产业融合。在产业转型的渐进过程中,要全方位导入产业融合的理念和方式,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新型工业化进程,促使资源产业在融合中得到优化,新兴产业在融合中发展壮大,三次产业在融合中结构趋于合理。
〔关键词〕 资源型地区,产业融合,产业转型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175(2012)02-0103-03
资源型地区通常指以本地矿产等自然资源的开采加工为主导产业,大规模动用和耗费资源,资源型产业长期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地区。资源型地区应通过产业转型,下决心扭转资源型产业比重过大、新兴产业发展不足、产业结构失衡的状况,其突破口就在产业融合。产业融合是产业间分工内部化的过程,它打破了各种产业原有的边界,导致产业间相互渗透和融合、边界逐步模糊,直至催生出新产业。
一、资源产业在融合中优化升级
资源型地区的共同特点是凭借资源禀赋所特有的比较优势,国家、地方、企业密集投资于资源领域,形成了单一的资源产业。资源产业的快速扩张,吸纳了大量生产要素和稀缺资源,妨碍了其他产业的健康发展,带来了产业结构单一化和刚性化问题,严重削弱了区域竞争力。因此,资源型地区产业转型第一位的任务是推进资源产业的融合转型。
(一)资源循环经济产业链融合。资源循环经济是相对于资源线性经济而言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它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为主要特征,强调经济活动与生态环境和谐共生,在价值增加的同时实现物质能量循环利用。资源循环经济产业链融合通常有三种途径:
一是单个资源生产企业内部循环。这是循环经济在微观层次的基本表现形式。它要求在企业中推行清洁生产,根据生态效率的理念,使资源利用、环保的外部效益内部化,一般是将生产过程中的废料作为原料或原料替代物返回原生产流程中,或是返用于厂内其他生产过程中,并减少产品和服务中的物料和能源的使用量,减少“三废”排放量,加大物质和能量的循环,最大限度地持续利用可再生资源。单个企业发展循环经济,通常应建立在规模经济基础上,实现单位产出的资源综合消耗最低。为此,有必要建立专门化的废弃物收集、分类、加工处理、再利用企业,以实现循环利用资源的社会化。此外,企业发展循环经济还应尽可能实现范围经济,通过多产品生产,充分利用现有资源降低平均成本。
二是资源循环经济生态园区模式。这是一种以资源为纽带的产业共生组合,属中循环。这种模式将资源生产企业内部无法消解的废料、能量变成其他企业的原料或动力,企业间彼此耦合,形成企业间或产业间的生态工业网络,在网络内实现物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有序流动。在资源富集地带,各产业部门根据资源种类形成各自的开采加工企业,不同企业间通过产品和副产品的交叉供应,利用各自的原料、技术和工艺的互补性,优化资源配置。这样,将生态工业园区培育为资源循环经济的增长极,实现资源与其他产业部门的横向耦合、资源产业群体的纵向交叉,并通过增长极的聚集和扩散效应,带动区域资源循环经济的融合发展。
三是区域性大循环模式。全方位发展区域循环经济,把循环经济与整个经济体系融为一体,静脉产业(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动脉产业(废物资源化)和环保产业同步发展,推进节能降耗,推行清洁生产,综合利用资源,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产生,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形成区域性的资源废物回收和资源再生利用的资源循环系统,通过生态产业链条将资源与其他不同行业和区域连接起来,逐步建成区域经济融为一体的循环型社会。
(二)资源上下游产业链纵向融合。产业纵向融合是发生在上下游产业中供应、生产、销售企业之间的融合。资源型地区产业链条短,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产品少。从区域产业层次推进资源上下游产业纵向融合,一是针对资源产业发展中的共性、关键性和前瞻性的技术问题,积极整合上下游的企业科技资源,构建区域创新链,对区域内资源型产业链和创新链主动进行对接融合。特别是积极推动产业链前向一体化融合,使产业延伸到基础产业环节或技术研发环节,引导各类创新主体开展行业共性问题的技术攻关。二是推动后向一体化融合,拓展产品深度开发、市场销售等环节。依托大企业大集团,积极推动上下游产业链条上企业的兼并、重组和联合,发展资源深加工企业,发展产学研和产供销一体化企业,逐渐实现资源型地区由单一资源产业向多元化产业发展,由掠夺性开采和初加工原材料向保护性的精深加工、开发转变。
(三)不同资源产业之间以及资源产业与其他产业的横向、混合融合。与纵向融合不同,横向融合通常指发生在客户紧密相关、市场部分重叠的产业之间的融合。混合融合则是除了横向和纵向以外其他所有的融合,主要发生在产业关联度较小、没有直接投入产出关系的产业之间的融合,做到应积极推动引导资源产业中的旗舰企业或多数企业,由原来的单一经营转为融合意义上的多元经营。在企业经营范围扩大从而获得范围经济、规模经济、协同效应等收益的同时,实现产业的横向融合、混合融合,做到在资源盛产期,能够找到新经济增长点,做大、做强企业,在资源枯竭期,能够通过横向和混合融合培育新的接续产业或新兴产业,实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二、新兴产业在融合中发展壮大
知识经济和信息化时代,产业融合以信息技术之间的相互融合和信息技术与其他产业技术之间的广泛渗透和融合为特征,高新技术可以无磨擦地渗透到传统产业中,极大地提高传统产业的效率,同时带动经济结构转换和升级,不断产生新的产业。如20世纪90年代后,信息和生物技术对传统工业渗透融合,产生了诸如机械电子、航空电子、生物电子等新型产业;互联网技术向传统商业、运输业渗透,形成电子商务、物流等新型产业;高新技术向汽车制造业的渗透,发展出光机电一体化等新产业。
就资源型地区而言,要着眼于产业价值链高端化,以高新技术的渗透融合为切入点,大力培育新兴产业。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各国都在努力占领新兴产业发展的制高点,在诸多新兴产业领域,我国与发达国家、国内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面临相同机遇。只要政府引导得当、支持有力,就可能在新兴行业中涌现出一批率先占据产业链高端的企业,避免重蹈过去主要依靠引进技术、仅限于承接加工制造和处于国际分工低端的覆辙。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过程中,资源型地区应当密切关注21世纪人类社会将面临的能源、原材料短缺、环境问题和未来我国需求升级要求的产业,牢牢把握绿色经济、节能环保、低碳技术、生物医药、信息网络、新能源新材料等新一轮产业发展重点,实现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社会进步相互促进和一体化发展。例如,在化石能源减少、应对气候变化呼声高涨、新能源开发和低碳经济方兴未艾之际,要重点支持发展新能源及其设备、智能电网等新能源产业;信息化已经深入渗透到社会各个方面,要不失时机地发展物联网、云计算等下一代信息设备制造和软件设计业;生物技术可能孕育一场新的产业革命,要大力发展生物工程、医药制造、生物能源及其相关产业;加工制造技术推动材料产业向着高性能、长寿命、可循环、轻量化发展,要适时发展新材料产业;以少消耗、少污染和循环利用为特征的绿色技术正在引发新一轮产业技术变革,要大力发展包括节能环保和循环利用技术、装备和产品、环保工程在内的环保产业;城市化快速推进对交通运输快捷、便利、安全、环保的要求越来越高,要加快发展包括清洁柴油车、混合动力车、纯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车等先进交通运输设备研发、制造和服务;随着文化软实力成为提升价值链、促进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支撑,要着力发展创意设计、动漫、新媒体,支持文化创意产业与传统产业的融合。
三、三次产业在融合中结构趋于合理
在产业融合的背景下,传统意义上的三次产业之间的界线日益模糊。在新型工业化过程中,随着信息和通信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农业与加工服务行业互补融合,制造业日益向服务领域渗透,第三产业也加大了向第二产业延伸的力度和规模,从而加速了三次产业之间的融合和比例合理。
(一)促进工业、服务业与农业的融合。资源型地区农业基础不稳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农业科技化服务和农产品加工不足。因此,在稳定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同时,应强化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产品加工,完善对农服务和农产品流通与营销,支持农产品高品质化、产加销一体化和产业功能多元化,建立现代农业体系。首先,提高工业对现代农业的支持能力。重点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和绿色农产品加工产业链;发展农村合作组织和农工商联合体,增强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开发适应性强的农业机械、化肥,发展低毒、低残留、高效农药。其次,促进服务业与农业的融合。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完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和服务体系,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完善农产品检测及质量认证体系,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和农业支持保护体系;积极发展农业保险,完善重要农产品期货交易,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和改造,完善农村流通体系。
(二)通过技术融合渗透推进工业优化升级。产业融合首先在技术层面上实现融合,促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资源型地区传统产业比重大,应通过产业融合,逐步软化工业生产方式,使工业化发展不再完全建立在物质体系的基础上,而是以知识和技术体系支撑为主;加速高新技术和信息技术向传统产业渗透,提高传统产业的劳动生产率,促进传统产品更新换代。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延续可能导致资源型地区能源原材料等主导产业剧烈波动,工业结构面临大调整。要提高资源原材料工业加工深度,推进规模化、清洁化、基地化和新型化;推进技术和工艺创新,延伸产业链、推进深加工、提高附加值,形成价值链优势;通过技术改造、节能降耗减排、提高资源利用水平,推进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提高工业综合竞争力。
(三)加快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涵盖交通运输、现代物流、金融服务、信息服务等领域,对资源型地区产业转型发挥着支撑作用。资源型地区应顺应产业融合、分工细化的要求,从突破关键环节、提升价值链入手,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一要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资源型地区资源产品外部需求大,物流成本更高,要大力推进传统物流管理向供应链管理的过渡。通过努力降低物流成本,剥离制造业内部物流,促进与区域现代物流业的大融合。二要大力发展研发产业。研发产业对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和地区产业升级意义重大。因此,要着力抓好研发产业、工业设计产业等产业的规划发展,发展好区域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和行业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加快形成研究开发与工业生产协调融合发展的新格局。三要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文化旅游业具有很强的产业融合特性,可以和国民经济诸多产业发生关联和融合,催生出一批富有生命力的新业态。要加快旅游业与第一产业融合,发展观光农业、体验农业、高效农业等新型农业业态;借鉴德国鲁尔区经验,加快旅游业与第二产业融合,发展工业旅游项目;加快旅游与文化、体育、商业、教育、科技、金融等相关产业融合,提升第三产业的发展质量。
资源型地区通过产业融合改变路径依赖、实现产业转型是一个艰难过程,需要企业、政府、社会三个层面的协调创新。首先,企业创新是产业融合转型的内在动力。要努力提升企业家素质,培育适应产业融合转型的新一代企业家队伍,使企业家具有超前发展眼光、跨越组织边界、整合有效资源、推动产业融合的能力。其次,政府创新是产业融合转型的主导因素。要改变妨碍产业融合转型的不合理制度、体制和政策,营造有利于开放竞争的市场环境。第三,区域创新是产业融合转型的整体保障。要加快创新型社会建设,克服自然资源依赖思想,大力实施科技和教育振兴战略,营造崇尚知识、尊重人才、鼓励创新的良好氛围;最大程度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促进各类生产要素特别是知识、技术、人才要素的优化配置;不断完善交通、通信、公共服务等基础设施网络,缩短资源型地区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形成招商引资、招才引智的“洼地”;加强环境污染源头治理,淘汰落后生产工艺,减少资源开采对生态的破坏,实现资源、经济和环境的良性互动。
参考文献:
〔1〕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十二五”时期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战略与对策〔J〕.经济研究参考,2010,(48).
〔2〕高建民.走出资源型地区可持续发展的路子〔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8.
〔3〕胡永佳.产业融合的经济学分析〔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
责任编辑 于晓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