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2012-04-29 08:44陈春梅
科教导刊 2012年21期
关键词:大学语文语文课程院校

陈春梅

摘要高职院校承担着培养着高素质、高技能的劳动者的重任,当前高职院校普遍采用重技能轻理论知识的教学模式,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教学面临一系列的尴尬境地,本文着重分析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高职院校大学语文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大学语文既是一门基础课,又是一门人文综合课,是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培养的必要课程,只有充分认识到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性,转变教学观念,保证大学语文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才能充分发挥其独特的综合性功能,使高职大学语文教学走出困境并重新走上良性发展之路。

1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面临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1 对大学语文教学的重视不够

大学语文教学在当代高等教育教学中一直处于边缘地位,尽管有专家一直呼吁要重视大学生的大学语文教育,但大学语文作为人文学科并没有被各高校提高到相应重要的位置。作为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教学更是处于一个相对尴尬的境地,有的学校甚至根本不对学生开设大学语文课程,开设有大学语文课的学校也尽量压缩学时,或者将本课程安排成大课,教学效果明显较差,与各个学校必开的“两课”相比,地位差别悬殊。一些专职教师也对大学语文课程存在偏见,认为大学语文课嘛,随便讲什么都行,谁都可以上,导致大学语文老师处于一种百口莫辩的尴尬境地,教学理想难以实现。学生本人对大学语文课程的重视程度也不够,高职学生进校后都热衷于考计算机等级考试、英语四六级考试,以及各种类型的资格证考试,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耗费在考证和专业课的学习上,无暇静下心来品读古今中外的经典作品,以期净化心灵、陶冶情操,获得人生启迪。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对于大学语文学习一般就是课堂上听听,课下基本都是闲置在一边的。

1.2 培养目标模糊不清

高职教育的内在要求应该是既要立足职业的需要,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丰富他们的思想,不仅要教他们学会做事,更要培养、提高他们如何做人的内在文化修养素质。高职高专学生相对于本科生来说,文化基础普遍薄弱,大学语文由于它独特的专业优势,作为一门学科本应该在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在市场经济环境中,由于各高职院校普遍重视学生技能的培养和训练,相对忽视了高职学生人文性和审美性的培养,甚至漠视大学语文在高职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导致高职院校大学语文的培养目标模糊不清。

1.3 教材体例陈旧

现在各高校使用的《大学语文》无论在编写体例上还是在篇目选择上,都存在比较大的差异,所以使人感觉大学语文因校而异,教材纷繁杂乱,质量良莠不齐。教材的杂乱,从侧面反映出大学语文目前这种学科定位不明确的现实。而现行高职高专各专业往往使用同一种大学语文教材,针对性不强,存在严重不足和不配套的情况。一方面,在体例上缺乏创新,往往是课文前面作家作品介绍与文体介绍,结尾做个阅读提示,然后就是问答题,多数教学例文来自中学语文课本,使得与中学语文教材并无多大区别,从而使学生对课程重要性的认识态度产生误导,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一方面,各学校自选教材高职特色不鲜明,目前的大学语文教材内容普遍存在偏难、偏深、专业性太强、与学生所学专业语文说写能力要求结合不够、高出高职学生的接受能力范围等共性问题。所以,我们有必要分门别类地编撰适合各类专业的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教材,以突出高职特色和满足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

1.4 教学方法简单

当前很多学校大学语文教学基本上延续中学语文的教学方法,正如徐中玉先生在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第九届学术年会上说的那样:“对语文潜移默化的功能认识不足,因此,纠缠在字、词、句上,变得鸡零狗碎,脱离作品的人文精神,缺乏感染力。”忽视对文学作品的形象与意境分析,将本来应该是活泼生动的语文课变成了枯燥乏味的教条课。高职学生作为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对象,虽然 其基础普遍较薄弱,但显然已经具备一定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如果还按照以前的教学方法,偏重于知识点的介绍和讲解,而忽略了对文学作品整体人文精神和内涵的关照,学生看到的还是零碎的知识,而没有上升到内涵的层面。

2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要不断与时俱进,满足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要求

(1)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大学语文在大学生修德、敏行中的重要作用。大学语文课程在高校大学生中所具备的功能绝不仅仅是对高中语文知识进行强化和补充,而是具有“两课”所不具备的人文情操的培养和积淀作用,大学语文课本里面所精选的经典作品,一方面能起到陶冶情操的作用,增强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工作中的人文关怀;另外一方面能够起到提高目前大中专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重技能、轻理论知识的现象,弥补大学生尤其是高职高专学生及理工科学生在语文常识、写作、表达等应用方面存在的缺陷。

有鉴于此,我们应该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大学语文作为一门学科在大学生修德、敏行中的重要作用。观念的转变,不仅需要学生本人的努力,更需要高职院校行政部门和教学单位以及专职教师,从思想上重视大学语文课程,切实认识到大学语文在人才培养计划中的重要性,用正确的态度来对待大学语文课程,提高学生对大学语文知识学习的兴趣,为今后的工作奠定一定的人文知识基础和较高的文化素养。

(2)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的技能人才,所以我们要针对学生的特点,对大学语文的培养目标进行准确定位,尽可能做到因材施教。高职教育培养的是能适应21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掌握较宽泛的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或健全人格)的直接从事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的应用人才。在这个培养目标的引导下,高职院校的语文教育就应该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学生的素质:

首先,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提供必需的人文素养,为学生的写作、欣赏能力、理解感悟能力打下基础,提高专业知识学习的质量和效率,为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奠定基础。其次,通过经典文学作品的熏陶,提升大学生的文化内涵与修养,拓展视野,开发智力,传播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等等,使新时代的高职高专学生不仅是一名合格的技能型人才,还是一名具备健全的人格、高尚的品德和优秀的品质的人才。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也应该明确大学语文的培养目标,结合不同的专业特色开设具有专业特色的大学语文课程,运用现代学习和教育心理学、传播学、教学媒体论等相关的理论和方法,通过分析学习需要、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编写学习目标、设计教学策略等方法,做到因材施教,让学生能真正从这门课程中,既能满足精神层面的需求,又能从中学到有用的技能。

(3)编订出适合高职学生学习的教材。目前大学语文教材的编写体例过于单一。目前高职学生使用的大学语文教材,多是全日制本科大学语文教材,如全国通用的《大学语文》教材,以徐中玉、齐林华主编,华东师大出版社1996年版为代表,将选文分为多个版块,给教学带来很大的随意性,学生学习的针对性不强,在学习过程中就不能够做到有的放矢。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这类版本教材并不适用于高职高专学生。因此,针对高职高专学生普遍轻理论、重技能的特点,我们要尽最大可能发挥出大学语文教学对高职高专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方面所具有的陶冶情操、提炼性情的作用,必须要针对学生群体的特点,结合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编写出适合高职高专学生的大学语文教材,在编写体例上尽可能地按照文学史的发展脉络,让学生对整个中华文化传承有个整体印象,建构文学史的知识体系,在这个大的框架下,针对不同的专业特点,编订出适合不同专业学生学习的大学语文教材,而不是像高中语文教材那样零散地学习某一个时代某一篇经典的作品,将文史知识纳入到文学史的架构当中去,避免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断章取义。

(4)改进教学方法。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将大学语文的课时压缩至2学时,要想在2学时的时间内将最有效的知识内容传授给学生,既不填鸭,还要让学生乐于接受,给大学语文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带来了很大的挑战。一方面,专职教师应当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学习,提高专业水平与教学技能,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在有限的时间里,传授给学生更大容量的教学内容。另一方面,高职学生文化基础普遍薄弱,自律能力较本科生差,求知欲不强,学习热情也不够高。针对这样的学生群体,高校教育通用的教学方法对他们来说,失去了既定功效,传统的大学语文教学已不能够适应形势的发展,必须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引入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思维方式,使学生获得更系统、更精深的知识,让学生听得进去,学得有兴趣,学有所用,培养学生写读书笔记的习惯,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才能够真正发挥大学语文教学在整体高职学生培养中应当发挥的作用。

猜你喜欢
大学语文语文课程院校
大学语文创新教学初探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
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探析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
语文课程改革深化中的学校担当
高中语文课程应该更加贴近生活
大学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探索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