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提升国防科研竞争力的有效措施研究

2012-04-29 00:44刘征田永常吕世峰岳晓玲
科教导刊 2012年21期
关键词:重大项目高水平国防

刘征 田永常 吕世峰 岳晓玲

摘要高等学校是科技创新的主力,在国家国防科研中担当了重要角色。然而,高校在参与国防科研中存在着竞争力不足的问题,本文分析了高校竞争力不足的原因,通过研究提出了有效的应对措施,最后介绍了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近年来开展的有效工作。

关键词国防科研竞争力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4文献标识码:A

1 高校参与国防科研的现状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 年)》指出要全面提升我国国防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国防科技工业发展,提出了要加强“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指导方针。这为高校开展国防科技工作带来了重大的机遇。高校通过参与国防科研可以有效地提升自身科研水平,促进学科发展,提高大学培养人才的质量和能力,也可以有效地提升国家国防科研水平,为全面推动国防科研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目前教育部直属高校承担的科研任务涵盖了核工业、航天航空、船舶、兵器、军事电子等全部国防主体行业。

相比“十五”期间,高校在“十一五”期间承担国防科研经费突破一百亿大关,获得了大量的国家级奖励和国防专利,培养了一批高水平的国防科研团队,构建了大批高水平的科研平台。大部分直属高校都成立了先进技术研究院、国防科技研究院或军工办等专职管理机构,资质认证和管理水平也得到了很大提高,近三十所高校成为国防科研“三证”齐全单位,并有多所高校列入总装装备承制单位名录。

2 高校国防科研竞争力不足的原因

教育部直属高校系统因为体制机制上的问题,造成了信息不对称,渠道不畅通和科研资源难以共享等突出问题,高校固有的松散型管理体制无法适应国防科研集中型管理的高要求。高校相比传统的军工企事业单位,有着学术自由、科研创新性强的优点,在人、财、物方面有着自身独特的优势,但同样也在人、财、物和管理体制方面存在突出问题,使得政府部门和军队部门在给予重大项目方面更加倾向于军工企事业单位,导致了高校在与传统军工企事业单位竞争中处于不利位置。

2.1 人的因素

人的因素主要体现在高水平人员的积极性调动和项目人员管理方面。国防科研具备保密要求高、研制周期紧、质量管理细等特点,而高校在科研中体现出能者多劳的特点,骨干往往身兼多职,有着多个科研项目。对于高水平科研人才来说,有效调动其参与国防科研的积极性是目前存在的重要问题,这就要求高校在国防科研的激励和保障机制上予以创新。再者,高校在国防科研中不可避免地有许多学生参与,学生作为科研人员的团队具备其不确定性,这给项目的保密、质量管理等方面带来了许多问题。

2.2 经费问题

总装备部、国防科工局等政府部门在国防科研项目中高度重视申报单位的前期工作基础,在一些重大项目中侧重于成熟稳定的技术,高校在科技创新方面有着自身优势,但在技术成熟度、应用方面无法与军工相关院所和企业比拟,往往在重大项目申报方面处于弱势地位。因此加强相关项目的前期研究是获取高级别国防科研项目的重要基础,对于高校来说加强前期研究可以很好地促进自身学科发展,然而高校在预研经费来源方面还存在较大困难。

2.3 资源问题

高校是多学科的综合性大学,覆盖面广,与科研相关的人员、设施、设备等分布在各二级院系所,涉及到跨校联合的科研项目涉及的学科面和人员范围更加宽广,因此高校在申报系统、型号级的国防重大项目方面还无法有效解决科研资源分散的问题。因此如何整合资源优势,做到集思广益、平台共享成为高校普遍面临的问题。

2.4 管理体制弊端

企业在科研生产中任务单一,管理上集中度高,对于开展保密和质量工作来说具备良好的条件。高校普遍采用松散性的管理体制,科研人员与设备、设施等相对较为分散,这给国防科研相关的管理工作带来了许多问题。高校当前的科研评价体系还无法满足国防科研的要求,在国防科研的质量保障方面,高校在多个科研方向上有着不同的科研生产任务,这对国防科研质量保障体系贯彻和实施来说任务更加艰巨。这些管理体制方面带来的问题给高校参与国防科研带来的诸多难题。

3 有效提升竞争力的措施分析

3.1 转变观念,积极寻求体制机制创新

近年来,国家更加重视高等学校参与国防科研工作,陆续出台了许多相关的政策,加大了“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力度。这对于高校来说是促进自身发展的重大机遇,然而受到传统体制机制的束缚,高校还不能很好地融入到“军民结合”的大潮流中,高校所倡导的学术自由的氛围与国防科研的高度集中管理产生了一定矛盾。高校要适应国防科研高标准,严要求的特点,必须针对国防科研特点,积极去研究和制定行之有效、具备创新性和符合自身特色的管理体制,确立良好的政策导向。

3.2 依托优势学科,积极瞄准国家重大专项

政府和军队部门非常重视高校的高水平学科及其创新能力,往往在重大项目的前期论证工作中积极寻求相关高校的高水平学科支持,高校在与国外高水平大学的学术交流以及学科前沿跟踪等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通过寻求创新型的高水平大学参与,政府和军队部门可以有效避免了重大专项建设过程中科学目标的狭隘性,并能显著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对于高校来说,依托其优势学科,积极瞄准国家重大专项,加强与上级对口单位的交流合作,可以有效地发挥高校的学科优势,服务国家国防事业。通过参与重大项目的前期论证,高校也可以为后期进入重大项目打下良好的基础。

3.3 高水平人才与团队建设

高水平人才可以有效地带动学科的发展,学科发展同样离不开高水平的科研团队支撑,人才与团队是建设高水平大学永恒的主题。国防科研的发展同样离不开高水平的人才和优势的科研团队。因此高校要在参与国防科研的过程中提升竞争力,必须重视高水平人才的引进工作。高校通过积极引入高水平的人才,建设相关的国防科研团队,来有效提升参与国防的竞争力。除了引进人才,高校自身的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同样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一个科研团队就是一个由人才组成的梯队。目前高校真正严格意义上面向国防的科研团队还比较薄弱,跨院系、跨学科、甚至跨校组合的团队更弱,未能很好发挥高校多学科的优势。因此加强科技管理的引导,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对于高校参与国防科研工作来说任重道远。

3.4 自身建设经费的有效投入

国家国防重大项目都是通过激烈的竞争机制进行运作的,“嫌贫爱富”是国防科研竞争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从这一点来说,优势的高校和强势的学科往往强者恒强。高等学校要想在国防科研领域抢占制高点、确立优势地位,就必须增强竞争意识和加强预先研究,树立“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观念。对于参与国防科研的学科应有所取舍,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择优资助。高校可以充分利用建设平台,如“985”、“211”、中央高校基金等,有效地投入竞争能力强的学科或方向,为争取高级别的国防科研项目打下良好的基础。

3.5 强强联合,优势互补

近年来,教育部高度重视直属高校参与国防科研重大项目的工作,在项目的申报方面倾向于强强联合。在申报过程中,教育部优先推荐与国防相关院所、军工企业及军队部门单位相互联合的高校,使得高校更加重视战略联盟关系和产学研合作。通过强强联合,可以有效化解竞争,做到优势互补。在与军工有关的企事业单位合作中,高校可以扬长避短,充分利用企业的技术成熟度和有效的成果转化,而企业同样可以借鉴高校的优势资源,有效提升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达到双方共赢的局面。

3.6 切实做好资质工作

国家自2004年起开始实施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单位准入制度,截至“十一五”末期,教育部系统已有近30所高校获得了军工科研生产“三证”,并有多所高校列入总装装备承制单位名录,高校逐步成为了我国国防科研事业的一支重要的生力军。然而高校在国防科研“三证”工作方面始终存在“重申报,轻过程”的观念。国防科研相关资质是高校参与国防科研的保障,近年来高校频发保密事故,因此必须高度重视保密工作。质量管理体系是高校参与国防科研成果和水平的保障,高校的质量保障体系应凝练科研方向,避免大而散的管理模式,把质量管理体系做到实处。高校只有切实做好资质工作,才能为自身“从军”打下坚实的基石。

4 结语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参与国防科研起步晚,但近年来厚积薄发,积极寻求体制机制改革,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收到了良好成效。学校通过长期不懈的学科建设和高水平人才培养引进工作,积极组建了智能演化计算、地理信息系统、行星地质研究等团队。并依托地学优势,积极瞄准和参与国家探月工程,通过中央高校基金等自身建设平台优先资助了智能演化计算、嫦娥数据处理等优势学科团队。通过“十一五”期间的努力,学校获得了国防科研“三证”,有效建立了学校的国防科研的保障体系。学校通过政策引导和不懈的努力,积极建立了与相关高校和航天院所的战略合作机制,并在民用航天、探月工程等领域连续获得重大项目资助,有效地提升了自身的竞争力。

猜你喜欢
重大项目高水平国防
四个聚焦保障高水平安全
2023年,家门口有哪些重大项目开工?
高水平开放下的中概股出海与回归
广西高等学校高水平创新团队
全民国防 筑梦国防
国防小课堂
国防小课堂
南京国家农高区9个重大项目集中签约
盘点全方位、高水平的对外开放重大举措
知国防 爱国防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