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敏
摘要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经济社会功能进一步彰显,作为高职的重要组成部分,五年一贯制得到快速发展。但是,我国的五年制高职却存在着学生普遍厌学这样一个持久性难点,尤其是英语学科的学习更为突出。基于系统理论,分析和探讨五年一贯制高职英语教育系统内外环境,提出相应优化建议与措施。
关键词系统论五年制高职英语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验表明,工业化中期,人均GDP达到3000-10000美元,是重化工业大发展的时期,教育需求主要是职业教育。2011年,我国人均GDP为4382美元,已步入工业化中期,正在迈向人力资源强国,这个阶段的人才需求主要依靠职业教育来供给。截至2011年4月,我国普通高职院校已到达1228所,其中大多数高职院校的生源既有高中及职高或中专毕业生,也有初中毕业生。但是,我国的五年制高职学生却存在着普遍厌学这样一个持久性难点,尤其是英语学科的学习更为突出。为此,基于系统理论,结合教学实践,深入探讨五年制高职英语教学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1 五年制高职及其基本特点
1985年年10月,原国家教委同意航空工业部、国家地震局和上海市的3所中专学校试办五年制技术专科,采用“四五套办”的学制,标志我国工科类五年制高职诞生。2000年5月教育部在《关于加强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管理工作的通知》(教高司[2000]34号)中明确界定了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及其培养目标。2002年3月,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办好五年制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几点意见》(教职成司[2002]2号),再次指出“五年制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以下简称五年制高职)是指招收初中毕业生,实行五年一贯制的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形式。”因此,五年制高职的特征表现为:一是高等职业教育的范畴;二是学习年限是5年,强调在同一职业院校连续的学习,有别于“2+3”或“3+2”等形式;三是其培养目标就是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专门的应用技术人才。
2 五年制高职英语教学系统内外环境分析
按照系统论的观点,系统是由要素、结构及其功能组成的有机整体。贝塔朗菲强调,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不是各个部分的机械组合或简单相加,系统的整体功能是各要素在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性质。任何系统都普遍存在着信息、物质和能量等的流动与交换。因此,在英语教学系统中,同样存在外部与内部环境。具体而言:
(1)英语教学内部环境。英语教学系统内的要素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是微观的英语课程,包含教学目标、管理课程、模式、要求和评估六方面;二是中观的教学过程而言,主要包括学习者、教师、教学材料以及学习环境(如教育场所、教学媒体等)。
(2)英语教学外部环境。英语教学系统的外部环境是影响、作用该系统的所有因素的集合。从整个学校这一大系统来看,校外的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舆论、家庭教育、行业企业岗位需求等等。
3 五年制高职英语教学系统现状与问题
3.1 调查对象及方法
调查对象是重庆旅游职业学院2011级五年制酒店管理和旅游管理2个专业100名学生。学生来自重庆市内各区县及贵州、湖南、湖北等省;年龄在17~20岁之间。本调查的形式以问卷为主,辅以课堂观察(考查或调查和个别访谈)。作者采取随机抽样的形式,对旅游专业的8个班级进行课堂观察(考查或调查),时间为二个学期(6个月),并与相关老师和学生进行了交流。经过定量与定性研究相结合,对五年制学生英语学习现状有一个比力清晰的认识。
3.2 调查结果
(1)学生学习动力不足。调查结果表现,在学习规划方面,7%的学生对五年的学习生活有一个初步规划,而33.2%的学生没有。在知识获取及学习方面,仅8.5%的学生常常去图书馆,40.1%的学生很少去图书馆,51.4%的表示没有时间去。而去图书馆的目的68.6%的学生是去借书,并且借阅小说占学生借阅量的41.5%,占文学类的76.3%。在逃课难题上,63.8%的学生表现有时逃课,8.6%的学生常常逃课,仅23.8%的学生从不逃课。在学习态度上,56.7%的学生抱着混年龄的想法,有两成多是家长要子女来混文凭的,并不是学生自己有强大的学习驱动力;在学习信心方面,经过平时的交流访谈中,高达12%的学生具有“高职生的心理既有满足感和新鲜感,又有强烈的自卑感和失落感;既有理想、追求,又普遍缺少吃苦精神和奋斗目标;既有独立自主意识又有依赖性,缺乏自制力和社会适应性”这一系列的问题。
(2)教学过程相对滞后。在教学方法上,尽管“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理念提出多年,但由于教材难度大,教学课时少,学生英语基础知识薄弱等因素的制约,很多教师在课堂上还是注重知识的讲解,忽视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成为单一的知识接受者。在教材选用上,因教材容量大,要求高,难以与学生的所具备的基础水平有效对接,而基础薄弱的学生,不懂的东西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多,觉得学英语是一种负担,久而久之,就使他们产生了厌学的情绪,继而破罐破摔,一蹶不振。
(3)外部环境产生的消极影响。一是社会不良文化对学生厌学的负面影响。五年制高职学生生活在多元社会文化的时代,极易受到社会不良文化侵蚀。二是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偏见。社会对职业教育的限制主要体现为认同感差。调查发现,学生和家长普遍存在着职业教育是次等教育的观念,许多学生认为进入职业院校就读是一件无奈和羞愧的事。在他们看来,就读职业院校一方面表明自己曾经在学业上很失败,另一方面也预示着自己与接受普通教育的毕业生相比,在将来的工作、生活上起点更低。
4 五年制高职英语教学优化的对策与措施
五年制高职英语教学系统优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也是一个较新的课题。要把内外环境,学生、教师、学校、教学媒体与教育环境等有机结合起来,统筹安排,协调互动,才能实现英语教育系统的良性循环。为此,建议:
(1)营造良好外部环境。从对社会层面而言,首先要从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中摆脱出来,强化对职业教育的再认识,营造氛围让社会各界意识到技能人才参与国家经济社会建设的重要意义,支持五年制高职教育的发展。并转变企业一味追求“高学历是用”的用人观点。就家庭而言,加强家校联系,改进家庭教育方法,配合学校促孩子成长。学校要加强家校联系,让家长配合学校来教育学生。
(2)以爱激发内部动力。一是要注意对学生情感的培养。在学生进校时,主动去关心他们,去亲近他们。采用调查问卷、交流、侧面印证等方式,深入了解学生个性特征、短期目标、价值观等。及时建立学生学科个人档案,有针对性地设计教育方案。二是加强思想教育,锻炼自我管理能力。探索实践校企文化的融通体系,通过报刊、板报、网络、电视、手册等媒介,宣传既有毕业生成功的典型榜样,不断给五年制高职学生注入创业意识,使其意识到有真才实学的人就是社会需要的宝贵“人才”。三是激发学习动机。加强理论与实践环节的融通,增强学生对职业教育是顺应社会发展的大势,明确学生的学习目标,以饱满的热情,勤奋、刻苦地对待学习。四是引导学生科学规划职业生涯。逐步引导五年制高职学生,认识自己,认识职业,在自己和职业之间寻找最佳结合点,科学规划职业生涯。
(3)注重教学改革与创新。一是树立注重能力开发、素质培养的现代教育理念。遵循高等职业教育运行规律,和技能型人才培养规律,注重开发应用技术能力,改变教育评价反馈模式,强调技能与成绩同重,学历与证书同重的教学理念,以此考量评定学生。二是采用分层教学,因材施教。在备课时,要策划好上、中、下的施教层次,对优等生要附加些“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的题目,启发点拨,鼓励他们超前学习;对差生以“低起点,小步子”的训练方式具体引导,逐步完成,表扬他们的成绩,并时时鼓励他们向中层次赶超。在教学中,教师要激活学生学习动机,增强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变被动应付为主动探求知识,使之成为乐学者。三是重新规划和设计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开设与复合型学科有关的英语课、英语知识课,探讨专业技能课程、英语知识课程、教学理论与实践类课程以及相关人文科学课程的有机结合,整合、增加语言技能和职业实践课。四是要注意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勤于背诵、听课前预习及先复习后做作业的良好习惯。教会学生听课方法,如集中注意力,大胆开口,积极思维,做到边听、边看、边说、边想、边记,尽量多地运用各种感官;指导学生掌握科学记忆方法等。
总之,运用先进的科学理论和方法研究五年一贯制高职英语教学过程和指导教学实践势在必行,这对我们改变教学思维,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坚持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为指导,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打破传统的外语课程教学体系和模式,在教学理念、目标、内容、方法和媒介、考核、评价等诸多方面形成以培养学生英语实用能力为主线的课程改革模式,从而促进高职英语教学不断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孙艳婷,杜希春.浅谈高职英语的分层次教学.山东电子职业技术学院.职教新观察,2008(1).
[2]黄燕,平晓美.高职院校学生英语学习自主性缺失原因调查报告.http:// www. sjzcj. edu.cn/ Html/jichubu/zhuanyejianshe/72112878067914.html
[3]叶璐.五年一贯制高职校英语课的教学设计.2011年考试周刊(65).
[4]马能和.我国五年制高职发展概况.http:/ www. Junjiedu. com/ foreweb/ newsdetail. aspx? id=032beb51-87d4-4686-b627-e2fde124306e,2009-09-14.
[5]曾宗福.五年制高职教育的比较研究.世界职业技术教育,2009-09-12.
[6]教育部.关于加强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管理工作的通知(教高司[2000]34号),2000.5.
[7]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办好五年制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几点意见(教职成司[2002]2号),2002.3.
[8]奚家文.PAP原则下高职英语教育系统的优化构建.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