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盛亭
摘要医务人员人文素质欠缺是不断发生恶性医患纠纷的原因之一,本文阐述了医学与人文的不可分离,对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提出了一些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医学生人文教育 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A
近十年余来,恶性医患纠纷、恶性医闹在全国各地医院不断出现,其中不少演变为恶性刑事案件,医务人员的人身安全受到严重威胁,正常医疗秩序受到严重干扰,同时广大患者的求医权益也受到冲击。这一糟糕状况固然主要应归因于当前医疗体制存在的弊端,存在偏颇的社会舆论引导以及不少地方政法机构没有正确及时处置(客观上等于纵容)等,但医务人员在医疗工作中只强调医疗科学、规章制度,而对病人欠缺人文关怀也是其中原因之一。
今年发生在哈医大附属第一医院的“3.23血案”震惊全国,部分媒体人士呼吁社会应该反思、有关媒体舆论导向应该反思。凶手李梦南被捕后一句“(当时)感觉大夫好像是在麻烦我”则应引起医务人员反思。公安部门认定凶手属于“激情杀人”。有关部门下发通知,要求加大医院安保力度,全面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作为医生的我们在对逝者表达悲痛的同时,也该重新审视自身在与患者沟通方面的人文欠缺,寻找医患关系可改善的方向。事实表明,提高医务人员的人文素养是一项急迫而长期的工程,应从医学院校抓起,在对未来的医生护士——医学生的教学过程中强化人文素质教育。
1 医学与人文的不可分离
倡导人文精神是中西医学的优良传统。在中国古代就有医学家提出“医以活人为心”的观点,主张医学以人为中心,提倡医学与仁并重。在西方14-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兴起,使人文精神在医学的地位有所上升,而后在生物医学技术迅猛发展的过程中渐渐地被弱化了。1988年通过的《爱丁堡宣言》指出“病人理当指望把医生培养成为一个专心的倾听者,仔细的观察者,敏锐的交谈者和有效的临床医生,而不再满足于仅仅治疗某些疾病”,再次强调了医学的人文精神的重要性。
加强人文精神是21世纪医学发展的必然要求。不可否认,20世纪以来生物医学技术飞速发展,但是其发展方向和速度越来越难以被人类驾驭,这是因为人文对医学的作用越来越小。医学开始从床旁的医学变成医院里的医学和实验室里的医学,医生对病人往往只注意了病而忘记了人,只注意了器官乃至分子水平的变化,而忽视了人是一个整体,更没有重视到患者心理在疾病产生和诊疗康复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忽视了患者的感受,对患者缺乏情感上的关怀和体谅。医务人员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分离,使得医患关系物化,医患之间的相互信任程度降低,中国医学的人文教育正在面临挑战。加强人文精神的培养,扭转医学与人文背离的现状是当前医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深化人文精神是当前医患关系改良的迫切要求。近几年来,医患纠纷已经成为社会上茶余饭后的热门话题。在百度输入“医患纠纷”一词,出现3350000个相关结果。顾名思义,医患纠纷指的是医方(医疗机构)与患方(患者或者患者家属)之间产生的纠纷。除了由于医疗过错引起的纠纷外,医疗纠纷也存在着这样一种情况:医方在医疗活动中并没有任何疏忽和失误,仅仅是由于患者单方面的不满意也会引起纠纷。引起这个情况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随着民众维权意识的增强,医学知识的普及,患者(及其家属)对自己的就医权和知情权也越来越重视,对医务人员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另一方面,医务人员语言生硬,缺乏耐心和热心,与患者沟通缺乏必要的技巧,相互尊重和理解不够,这就使投诉和医疗纠纷容易产生,医患关系趋于紧张。然而这种情况是可以通过医务人员在与病人沟通过程中重视对病人的关心、站在病人的角度考虑问题等人文关怀的形式而得以改善的,如医务人员的一句解释、一声问候,一个微笑,一个宽慰对病人来说都是很温暖的,可以加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近年来,医学界越来越多有识之士意识到了医务人员人文素质的缺失,并提出了“让医学回归人文”的观点。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的重要因素之一还是在于医务人员的人文精神的深化,整体全面地理解病人,并与病人及其家人建立良好的关系;从生理、心理、社会角度等方面去理解病人及其家人的需求和立场;加强与病人之间的沟通,在病人及其家属都满意的情况下获得知情同意;适当地处理患者的隐私问题等。
2 对医学生人文教育的一些思考和建议
人文素质的教育和培养是一项长期工程。高校医学生是未来医学研究和临床工作的主力军,这就要求医学生不仅需要精湛的专业技能,而且还应从医学、社会、道德和伦理等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具备一定的人文情怀,构建“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综合素质。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医学教育注重医学科学的技术层面的训练,忽视医学的人文科学性质,导致医学生知识结构不合理,人文精神缺失。二十世纪末我国注意到了这些弊端,进行了医学院与综合大学的合并,并在医学课程的设置上穿插一些人文性较强的课程。然而效果并不理想,医学生人文精神缺失的情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原因在于这些人文学科授课的教师也主要是以前一些教马列主义、思想政治的教师,把人文精神的培养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使得人文教育失去了其应有的活力和意义。笔者认为,面对当前医学界人文素养的缺失和医学院人文教育的忽视,可以加强的还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把医学人文教育放在更加重要的地位,促进人文教育与医学专业教育的协调发展。爱因斯坦曾指出,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个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这是最基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善有鲜明的辨别力。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作为医学教育,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要协调发展,从人文方面培养的医学生必须学会如何与病人沟通,进行必要的礼仪、语言训练,帮助病人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从而与病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学会从社会的角度去理解死亡,整体地看待死亡;学会如何对病人的不良情绪和家属的悲痛进行安慰。此外还要具备逻辑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真理的践行者、至善至美的追求者。唯有如此,未来的医学才不会迷失方向,也不会在技术异化的路途上走得太远。
其次,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和灵活化,提升医学人文教学效果。人文不是知识,人文是一种情感,因此,医学人文教育不能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而是要在平时的熏陶中逐渐养成。医学人文教育要突破原有的思想教化,开创更加灵活和多样的新模式。比如,邀请政府官员、知名学者授课,发挥“身教”的特殊作用,提升教学的效果和影响力;采取演讲、辩论、晚会等更加生动活泼的方式,把医学人文学教育融入医学院校校园文化之中。而目前国内院校常用的简单的理论考试很难取得预期效果。
最后,重视实习期间的人文教育,深化医学生对专业和“人”的理解和认知。从某种意义上讲,医学生的实习阶段不仅仅是对医学知识技能的实习,也是对医学人文知识及其运用能力的实习。要让医学生深深懂得,他们将来的工作不仅仅是治疗疾病,更重要的是他们面对的是身患疾病的人。通过在实习期间,真正地了解生命,然后才能在从业后敬畏生命、尊重和关爱生命。日本的厚生劳动省的法令规定,实习医院必须为住院医生(即为实习医生)提供充分的教育机会,以培养他或她成为一个专业医生的品德,使他或她对医学的社会角色有很好的认识。这也是我们高校医学生教育所迫切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