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习得性无助感”不仅影响学生对数学的学习,也会影响学生其他方面的学习,甚至是身心健康.本文用问卷法对534名小学生的数学学习中“习得性无助感”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1)小学生的数学成绩与数学学习中习得性无助感有紧密的联系.(2)低、中、高年级的学生数学学习中习得性无助感的程度有显著差异.
【关键词】小学生;数学学习;习得性无助感
一、研究缘起:现实与观察
前两天班上的一位成绩中等的学生家长在与我沟通学生在家的数学学习情况时,反映孩子在家从不主动多做一点作业,遇到难题时,就停下笔来,等着家长来教.当问他原因时,他总是理直气壮地说:“我不会.”可是当家长读了一遍题,稍微分析一下,孩子连忙喊到:“我会了.”在我们数学课堂上,这样的情景也很常见:大部分同学都在认真做题,个别同学却眉头紧蹙,迟迟不肯动笔.于是老师走过去问:“为什么不做呢?”同学回答道:“我不会.”这时老师便开始耐心地辅导这名学生,直到看见学生把题目完成才欣慰地离开.当老师正因为辅导了一名学生而觉得欣慰时,不妨也思考一下学生“我不会”的幕后究竟是怎样一番情景.鉴于这种现象,我开始考虑现在的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出现这样的情况时我们教师又该怎样教育.
通过初步的观察与调查访谈,我发现这样的孩子在班级中普遍存在.遇到问题没有经过认真思考和努力尝试就放弃,并认为自己肯定完成不了.到了高年级,这种现象更加明显,有的同学的数学成绩与同学产生了较大的差距,学习数学的兴趣明显降低,甚至产生了抵触情绪.这种消极心理体验在心理学中被称作“习得性无助感”.
二、理性思考:分析与建构
“习得性无助感”最早是由积极心理学创始人马丁·赛利格曼教授提出的,是指人们在工作、学习和交往等活动中,常常会因受挫折和失败而变得无望,丧失信心,进而陷入束手无策、自暴自弃的消极状态中,并在以后的活动中表现出回避、退缩和放弃等行为倾向.它是一种由于学习而形成的无能为力的心理体验.
数学学习中“习得性无助感”就是在一定的数学学习情境中,由于学生长期没有达到预期学习目标,屡次遭受挫折,产生消极认知,确信自己对学习数学缺乏能力,产生无能为力之感,从而在动机、情感、认知和行为上所表现的一种消极的心理状态.它使学生降低或丧失数学学习动机和自信心,怀疑自己的智力水平、数学学习能力,产生一种焦虑、厌倦、学习信心丧失的消极的情绪状态.他们一般的心理表现为成就动机低、自我概念低、自我效能感低.严重的是,如果学生产生了“数学习得性无助感”,就会导致其他方面的学习动机、认知和情绪上的缺陷,这种缺陷甚至会弥散到他们的整个心理和行为方面,对学生一生的发展带来相当不利的影响.因此,本文我从一个小学数学教师角度出发,调查研究数学学习中的习得性无助感问题,对减轻学生的心理困扰和心理负担、减少学习阻碍、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学生保持身心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也为教师和家长及孩子的学习提供可靠的指导依据.
三、探索前行:调查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