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探究式”物理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2012-04-29 00:44于若飞
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 2012年22期
关键词:物理课堂探究式教学设计

于若飞

摘要:“探究式”物理课堂教学是新课程理念下一种高效的教学模式。本文从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构建主义两方面论述了其理论基础;简要阐述了课堂教学的主要流程:创设情境、引入新课→亲身体验、主动探究→学生展示、释疑点拨→应用新知、当堂检测→总结归纳、反思评价;并以具体教学设计对其实施加以分析。

关键词:探究式 物理课堂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2)22—0035—02

新课程标准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教师要引导学生亲身体验、合作探究,改变原来单一的接受、记忆、模仿的被动学习方式。关于改变教学方式,相信很多老师都做了不少努力。但实际教学中教学内容多、课时少,为了能挤出时间给学生练习巩固,原本应该学生亲身体验的探究过程变成了单纯的知识讲解。“磨刀不误砍柴工”,学生只有主动参与、亲身体验探究过程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应用知识。笔者初步尝试了“探究式”物理课堂教学模式并进行了具体实施。

一、理论基础

“探究式”物理课堂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运用学过的物理知识,针对研究课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验证假设,归纳出物理规律,抽象出物理概念,从而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探究式教学符合新课程理念,有着坚实的理论基础。

1.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对课程理念的阐述中明确指出:“在课程实施上注重自主学习,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高中物理课程应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使其逐步形成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

2.构建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习者对知识的主动探究、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倡导利用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这些学习环境要素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其课堂特点主要是:凸显学生中心,强化过程教学,注重师生互动,体现相互协商,营造民主氛围,共享“权力”“控制”等。

二、教学设计

根据上述理论,“探究式”物理课堂教学旨在以学生为本,将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亲身体验探究过程,展示探究成果,教师及时引导和点拨。教学流程为:创设情境、引入新课→亲身体验、主动探究→学生展示、释疑点拨→应用新知、当堂检测→总结归纳、评价反思。下面以高中教材“波的形成和传播”教学设计为例对其实施加以分析。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机械波的概念比较抽象,我们以生活中熟悉的声波和水波引入新课,引起学生的兴趣。

问题讨论:

(1)老师讲课,同学们离得比较远也能听见,为什么?

(2)水中静止地浮着一只排球,将石块扔入水中,水波能否将排球推向岸边?

第一个问题很简单,初中学过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第二个问题学生的意见就有分歧了,生活中的经验海水可以把海里的东西推向岸边,但也可能是海风的作用,引发学生认知上的冲突,激起学生继续探究的兴趣。

2.亲身体验、主动探究→学生展示、释疑点拨

(1)带操表演:教师手持细棒抖动彩带的一端,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2)绳子波实验:取一条长软绳,放在过道,请两名学生分别握住绳子两端,一名学生左右抖动绳子,观察实验现象。

结合这两个实验讨论:波是如何形成的?

学生1:振动在彩带和绳子上传播形成了波。

通过观察,学生自然得到波动的概念:振动的传播称为波动。上一章我们学习了机械振动,那机械振动的传播就称为机械波。

(3)学生互动实验:

单人实验:一名学生站立在讲台做连续性的蹲起,其余学生观察并思考:他在做什么运动?

合作实验:10人站成一排,手拉手,第一人做连续蹲起,后面学生在前面同学的牵引下依次做蹲起,形成人浪。(可多找几组学生演示,让更多的学生亲身体验)

学生思考下列问题:

①通过人浪实验观察到什么现象?

②做蹲起时,手有什么感觉?

③如果同学们没有手拉手,观察到什么现象?

学生2:观察到一列波;做蹲起时手受到前面同学的拉力,拉着自己做蹲起;如果同学们没有手拉手,那后面同学的蹲起就乱套了。

学生3:如果同学们没有手拉手,那就只有第一个同学做蹲起,后面同学静止不动。

针对这两种答案,同学们结合刚才的体验分组讨论,最终得到正确答案。

学生4:如果同学们没有手拉手,后面同学没有受到前面同学的牵引,就不会做蹲起了,那就看不到一列波了。

教师:很好!那通过前面的“人浪”实验,机械波的产生条件有哪些?

学生5:要有振动,还要有传播媒介。

学生6:传播媒介就是介质,就像声音可以通过空气这种介质传播。

教师:非常好!同学们通过亲身体验总结出了机械波的产生条件(1)振源(2)介质(传播媒介),从而引出本节课的重点。为了更深入地认识机械波,教师可以用演示器重现“人浪”实验,学生认真观察并思考下列问题:

①振源起振后,哪些点先振动?

②后面的质点为什么会振动?

③每个点的起振方向和振源有什么关系?

④在波的传播中,介质中的质点是否随波向外传播出去?

针对问题④,学生观察到的现象和生活经验有了冲突。在波的传播中,介质中的质点并没有随波向外传播出去,而是在原来位置附近振动。此时回顾引课时的问题(2),学生恍然大悟,将石块扔入水中,水波是不能将排球推向岸边的,因为排球只会上下振动,不会随水波向外传播出去。这也正是物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对于机械波的传播特点和机械波的分类,我们可以采用动画演示机械波的形成过程,结合课本图,观察每经过个周期的波形图,由学生来总结机械波传播的特点。

3.应用新知、当堂检测

(1)关于波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介质中的质点随波的传播而迁移

B.质点振动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波的传播方向

C.波不但传递能量,还能传递信息

D.波传播的速度和质点振动速度相同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没有机械波就没有机械振动

B.月球上两宇航员靠近些就可以听到对方的说话声

C.一列波由波源向周围扩展开去,是波源质点的振动形式由近及远传播开去

D.机械波的产生需要两个条件:波源和介质

4.总结归纳、评价反思

由学生总结归纳本节课的知识点,并针对自己的探究过程反思评价。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生才是课堂的主角,“探究式”物理课堂教学模式通过教师巧设情境,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究的欲望,更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效率和学生成绩。我相信,该模式的有效运用,定能使物理课堂妙趣横生、魅力无限。

参考文献:

[1]冯建中.对高中物理探究式教学的思考[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09,(5).

[2]刘书锋等.建构主义课堂解读[J].全球教育展望,2003,(3).

猜你喜欢
物理课堂探究式教学设计
物理课堂需要“三笑”
物理课堂中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关于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的研究
浅议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例谈打造生活化物理课堂
浅析高中化学教学中探究式教学的实施策略
新课程理念下的物理课堂情境教学模式刍议
高中数学一元二次含参不等式的解法探讨
“仿真物理实验室” 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及改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