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兵
从教也十几年了,我常有这样的困惑:例题不仅是透彻的讲了,而且是讲了很多遍,可是学生的解题能力就是得不到提高!我也常听见学生有这样的埋怨:数学题做了千万遍,数学成绩却总得不到提高!基于这样,我不得不该反思了. 显然,出现上述情况的原因很多,但我觉得例题教学值得我反思. 数学的例题是知识由产生到应用的关键一步,即所谓“抛砖引玉”,然而很多时候只是例题、例题、还是例题,解后并没有引导学生进行应变,因而学生的能力也就停留在例题表层,出现上述情况也就不奇怪了.
“例题千万道,解后抛九霄”就是当今学生目前学习的真实写照,无数道例题的训练,总是难以达到提高解题能力、发展思维的目的. 因此在例题教学时,要善于多动脑子,多想办法,力求一个“变”字,力求创新,力求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一、例题教学题目上的多变
题目是无穷无尽的,要想举遍题目,那是不可能的,但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以不变应万变.
例如 (原例题):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底角为40度,求它的顶角?
我们在讲过这道题后就可以一题多变.
变化1:等腰三角形有一个角为40度,求它的顶角?
变化2:等腰三角形有一个角为100度,求它的另两个角?
变化3:等腰三角形底角x度,顶角y度,写出x,y的关系式,并求出x的取值范围?
通过例题的层层变式,学生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认识又深了一步,有利于培养学生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二、例题教学形式上多变
学生的知识背景、思维方式、情感体验往往和成人不同,而其表达方式可能又不准确,这就难免有“错”. 例题教学若能从此切入,进行例题对比,则往往能找到“病根”,进而对症下药,常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讲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与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时,就可以对比教学,在判断命题“(1)两条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2)一个锐角和一直角边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正误时,就可以说三角形全等判定公理适合直角三角形全等判定. 让学生进行对比,找出两者的区别和联系,以便更好地掌握它们,了解它们.
三、例题教学提问上的多变
一题千层问,就是一道题可以有多种提问,由于问的不同,学生理解就不同,从而可以一题变出几题来,这对于思维的发散起着一定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一定要善于多问,让学生多学.
例如:如图,△ABC是等边三角形,BD是AC边上的高,延长BC到E,使CE = CD. 请问:BD和DE相等吗?为什么?
讲完后不妨对题目的问题来个变化,继续可以问:
(1)求角C的度数?
(2)求角EDC的度数?
(3)求证:BD等于BC的一半
通过例题问法的变化就可以利于帮助学生形成思维定式,而又打破思维定式;有利于培养思维的变通性和灵活性.
四、例题教学解题方法的多变
要想提高自己的做题能力和学习效率,要学会练习一题多解,即用多种方法解答同一道试题. 这是数学练习中常用的训练方法. 这种方法不仅能更牢固地掌握和运用所学知识,而且通过一題多解,分析比较,能够寻找解题的最佳途径和方法,培养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适当增加一些一题多解的练习题,对巩固知识,增强解题能力,提高学习成绩大有益处.
例如:已知:AB = AC,AP = AQ. 求证BP = CQ.
证法一:可证△ABP和△ACQ全等,从而得到BP = CQ.
证法二:可过A点作边BC的垂线交BC于点H,来证H点是BC的中点,也是PQ的中点,从而得到BP = CQ.
证法三:取边BC的中点H,来证点H是PQ的中点,从而得到BP = CQ.
证法四:作角BAC的角平分线AH,交BC于点H,来证H点是BC的中点,也是PQ的中点,从而得到BP = CQ.
……
这道题证法很多,就不一一列举了.因此,我们要教会学生在每做一道题时,都要认真想一想,这道习题用了哪些概念和原理?解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是什么?这道题考查的意图是什么?除了这种解法以外,还有没有别的解法?这些解法中哪一种最简捷、最恰当?只有这样才可以使他们的思维得以提升,也能培养他们发散思维的能力.
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 “罔”即迷惑而没有所得,把其意思引申一下,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例题教学为什么要引导学生进行多变了. 事实上,例题教学的多变是一个知识、方法提炼的过程;是一个吸取教训、逐步提高的过程. 从这个角度上讲,例题教学的多变应该成为例题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 进一步作一题多变,一题多问,一题多解,挖掘例题的深度和广度,扩大例题的辐射面,无疑对能力的提高和思维的发展是大有裨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