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艳
【摘要】 新的课程理念下学生学习数学的背景应是生活化的,实践“教育即生活”. 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思想,如何给学生一双“慧眼”去观察、读懂这个世界的数学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从新课导入“生活化”、探索过程“生活化”和知识运用“生活化”三方面探讨了生活在数学课堂上的实施与应用.
【关键词】 数学教学;生活化;实施与应用
在数学新教材的教学中如何使生活走进数学课堂呢?关键是教师是否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去联系生活实际,从生活中采撷数学实例,在生活中提炼数学知识,为课堂教学服务. 从而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使学生能在数学课堂中接触生活、感悟生活,促进素质教育.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可以扣紧以下三个环节实施:
一、新课导入“生活化”
教学的导入仿佛是优美乐章的“序曲”. 如果设计和安排得富有艺术性,必能吸引学生,引发兴趣,燃起智慧火花,开启思维闸门,收到先声夺人,一举成功的奇效.
例如,数学故事有时反映了知识形成的过程,有时反映了知识点的本质,用这样的故事来导入新课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能够引起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例如:在讲授《有理数的乘方》时,我先给学生讲“古印度国王奖象棋发明家的故事”,故事的大概内容是:古印度国王特别爱下象棋,但他又苦恼于没有对手,于是有一天他向全国奖赏下棋高手. 终于有一个青年人赢了国王,国王就许诺答应他一个要求,青年人要求国王给他麦粒,在棋盘的第一格放一粒麦粒,第二格放二粒麦粒,第三格放四粒麦粒,第四格放八粒麦粒,依此类推,后一格所放的麦粒是前一格所放的麦粒的二倍,一直放完64格为止. 于是国王答应了他的要求,过了不久,一位大臣匆忙跑过来对国王说,这个数字太大了,全国仓库的麦粒都不够放. 一讲完故事学生马上兴奋地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他们对故事中麦粒的计算方法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这时我不失时机的指出必须使用"乘方"这种新的运算方法就可以算出每格棋盘上的麦粒,最后求和. 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产生了对新知识的期待与学习之情. 使学生学到课本以外的知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对本节课有了深刻的印象,又使学生能理解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真切地感受数学就在身边,生活离不开数学.
二、探索过程“生活化”
课堂教学是学习过程的关键,是优美乐章的“主旋律”,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处设计生动形象、深入浅出的生活化语言,降低了难度,擦亮智慧之火,形象化的语言,让学生倍感亲切,加上与生活密切联系,所以学生记忆深刻,学得扎实. 使学生不再害怕数学,不会觉得数学难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和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时,我采用让学生先各自做一个三角形和四边形,课内让学生通过拉一拉、扯一扯,使学生亲身感觉到,三角形不会变形,而四边形很容易变形,这样的对比实验,学生的体会比较深刻. 因此,学生也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可能会产生探究的欲望. 然后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哪些是利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哪些是利用四边形的不稳定性的?这下学生可热闹了:我知道房屋的顶棚就是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工地上的脚手架、自行车的三角架、金字塔……,而一楼住户的防盗门等都是利用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学生的情绪一下高涨起来,这样的探索过程,有利于调节学生的心式状态,使学生产生急于探索的心境,同时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充满趣味的价值和魅力,比教师强加给他们一些定理公理的学习效果更为理想. 又如,学习了“勾股定理的知识”时,可请学生思考一些古代趣题. 例如:(1)12世纪印度著名数学家婆什迦罗给出了一个歌谣式的问题:波平如镜一湖面,半尺高处出红莲. 亭亭多姿湖中立,突遭狂风吹一边. 离开原处两尺远,花贴湖面像睡莲. 请君动脑想一想,湖水在此深若干!(2)《九章算术》中的“折竹抵地”问题上:今有竹高一丈,末折抵地,去本三尺. 问折者高几何?意思是:一根竹子,原高一丈,一阵风将竹子折断,其竹梢恰好抵地,抵地处离竹子底部3尺远. 问未折断的竹子有多高?这些题目让学生兴趣盎然的同时又深刻地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由来已久,更由衷散发出吸引学生的魅力.
三、知识运用“生活化”
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仿佛是动听的“交响曲”. 精心设计题目,提供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机会. 理解、掌握知识的最终目的在于应用,通过知识的应用,问题的解决,可使学生亲身体验到学习数学的意义和作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自觉性和应用意识.
例如在轴对称图形的教学中,让学生自己设计有创意的图形或作品,同学们利用自己的巧手设计出了精美的图案,漂亮的剪纸,立意新颖的版画. 更有利用牙签做的手工画,有用水果皮做的人偶. 这些作品在学校开展的学生成长展示会上受到普遍的好评,有的同学到初中毕业的时候还一直珍藏着,因为初中的数学课堂学习让他们懂得珍爱生活.
又如在学习《黄金分割》后,让学生去找找生活中的黄金分割,体会数学美;在学习《相似三角形的应用》后,让学生自己设计方案去测量学校的旗杆的高度;如在学习《位置的确定》后,让学生把班级的每名同学的位置确定一下.
总之,学习生活化是力求从激发学生兴趣的角度,唤起学生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为最终目标. 选择适当的生活素材,充分发挥数学生活化应有的功能. 作为教师,应该转变评价观念,会解多少难题不是最终的目的,而应该教会学生如何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为生活服务,提高生活的质量和真正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蒯红良.论生活问题的数学化与数学问题的生活化,中小学教师培训,2001年第8期.
[3]张明,关文信.新课程理念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施.北京:北京首都师范出版社,20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