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志红 杨大丽
摘 要 中国高等职业教育通过近几年的发展,逐步建立了在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地位,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随着生源竞争加剧,企业转型、技术改造和产品升级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 办学模式 机遇与挑战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Some Ideas on the Status and Develop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China
ZHU Zhihong, YANG Dali
(Wuhan Railway Vocational College of Technology, Wuhan, Hubei 430205)
Abstract Through years of development of China'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gradually established the position in the personnel training system to form a certain scale, but the come from of the students is increased competition, business transformatio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product upgrade have new requirements of the personnel training.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school system;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1 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
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中提出人类社会的人员构成必定是“金字塔”模式。在社会构成中只可能是少数人通过科学研究手段去进行探索和发明新的事物,更多社会群体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学习前人和他人的成就,进行具体的生产生活,以满足人们日常生活需要。高等教育从精英化教育到大众化教育的转变成为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
目前,我国普通高等教育的招生规模近600万,能进入传统白领岗位的有130万,占到20%,每年有300多万毕业生必须走出传统白领岗位的就业之路,从事一线的操作、管理、服务岗位。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定位于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才有出路,教学的根本任务在于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就业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大力推进“产学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强调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注重行业、企业在整个教学组织和实施过程中的参与性,充分调动社会各种教学资源,以期实现学校和企业的零距离对接。这就要求我们无论从办学理念、机制体制,还是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教学评价等方面都要进行大的转变。
高职教育必须适时顺应社会经济变革的要求,明确学校的社会角色的定位,以鲜明的办学特色和明确的培养目标、到位的社会服务,去赢得社会的支持。高等院校要成为培养生产建设和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教学管理平台,加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体制机制建设。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没有现成的模式,虽然国外一些国家在职业教育领域发展较为成熟,但不经过吸收消化后的创新,照搬照套注定是不适合中国国情,注定要失败的教学改革。改革一定要结合各自学院所在区域的经济发展需要和自身的特点,努力挖掘办学特色,找准各自专业定位,在工学结合的具体实施方法上进行积极探索。
高职院校要扩宽生源和就业渠道,推进办学模式的多元化建设,使高职教育在发展中更具生命力,同时更好的完成为社会培养人的责任。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适时调整专业设置,有针对性的培养高技能紧缺型人才。要根据人才培养规格、构建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加强基础课和实践课的建设和融通。要实施教学方法和手段上的改革与创新,强调做中学、学中做,将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方式应用于教学整个过程。要将教学内部评价和社会评价相结合,形成保障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的机制。
要将“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落到实处,积极推行定单培养、项目驱动、校企融合、工学交替等多种办学方法,在高职教育的体制改革上进行摸索和创新,提高行业、企业参加高等职业教育的主动性、积极性,力求高等职业教育的规模化、连锁化、品牌化、集团化、国际化。
2 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取得的成功经验
2.1 国家高职示范院校建设成果丰硕
经过3年的示范建设,高职院校确立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国家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需求和适应国家对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的要求;在专业建设、教学改革上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和创新;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无论是办学条件、人才培养模式,还是学生的就业质量都取得了显著进步,初步确立了一条符合我国国情、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需要的高职院校建设发展之路。
目前,全国高等职业院校达1200余所,在规模上确立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然而如何提升高等职业教育对学生、家长和社会的吸引力依然是教育界和全社会的共同命题。经过示范院等项目建设,确立了“校企工作,工学结合”的改革方向,与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基于工作过程开发课程体系,积极推广“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工学交替”等教学模式,将课堂建到生产车间、田间地头、社会服务场所,聘请行业企业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教学过程中融“教、学、做一体”,强化了职业道德教育,突出了职业能力培养,提高了学生一次就业率,带动了全国高等职业院校办学质量的提升。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坚持服务宗旨,强化社会责任成为当地技能人才培养、新技术推广和先进文化传播的重要基地,提高了服务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开展对口支援,示范建设院校跨省招生比例达30%,面向西部招生比例达10%,培训师资1.3万人次,联合培养学生10余万人次,推动了优质高职教育资源跨区域共享,为全国高职教育协调发展作出了贡献。
2.2 专业改革应将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培养并举
在专业改革过程中,如何摸清产业对人才的需求,真正从社会的角度找准专业方向,是摆在职教工作者面前的难题。同时又必须注重学生学习能力、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和职业道德等素质的培养。
一个人才的培养至少需要三年,但企业的需求往往是脉冲式的,它今天提出的要求很可能希望你下个星期就能满足。而且这种需求往往可能受到很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这种变化的信息也迅速的传递到了学校,如何既适应这种变的需要,又要符合教学正常的运行管理,是摆在当前亟待解决的难题。因此专业改革应该从整个产业发展的角度,从世界经济的发展格局去考量,既注重当前市场需求,更需要分析总结社会、行业、教育发展的规律,来明确具体专业改革方向。
3 机遇与挑战并存
高职示范建设虽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同时也存在发展战略明确,但政策支持尚有缺位;规模扩张迅猛,但内涵发展尚不平衡;办学理念确立,但面上运作难度不小;学校个案突出,但社会认可度有待提高等特征。同时,高职教育的成果不应仅体现在办学规模、硬件设施、教师的学历上,而应该由毕业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技能水平来判定。质量与内涵建设是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我们要一边抓教学改革,一边抓体制建设,建立有效的人才培养和质量监控机制。这就要求我们要狠抓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管理制度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建立相关的课程标准,开发出与高职教学相适应的教材,努力提高办学条件,加强校企合作,以保障人才培养方案顺利落到实处。
在机制体制建设方面,外部问题主要依靠政府来解决,内部要解决好如何统一认识,服从大局,服务于人才培养目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建立完备的有助于员工主动学习,积极创新的管理机制。加强与企业的合作,积极建立与行业企业互惠互利的长期合作机制。注重教学实施的过程管理和监控,特别是在学生的实验实习教学上,要能真正实现学生技能的培养与提高,不能将学生当成廉价劳动力,把握实习实训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不能流于形式或者走过场,可以考虑适当给予企业一定的培训费用。
在师资队伍建设上,要将“双师结构”的师资队伍建设摆在第一位,专业教师的知识需要不断更新,因此,一方面,要积极推进对现有教师的培训,与企业联合,建立的长效培训机制,提高新进教师的门槛;另一方面,从社会和企业广泛聘用教师,建立外聘教师资源库,注重外聘教师的职业道德培养。同时加强兄弟院校教学资源的共享,积极推进相互学习和交流。
努力加强信息化平台建设,以精品课程建设、教学成果共享等为抓手,集中优势的教学资源,有侧重点的发展,形成既有行业背景,又有办学特色的专业群,以提高学院的竞争力。重视课程标准的建设,规范教学实施的全过程,教学的评价要吸收社会专家和学生参入,逐步将学校融入社会经济体系和人才培养竞争体系,提升学校的社会服务能力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