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农村初中“绿色”语文课堂的建构

2012-04-29 00:44张晓海
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 2012年3期
关键词:农村初中语文课堂绿色

张晓海

摘 要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师出了更高的、现实性的要求,引发了我们对“新课标”下语文教学的思考:语文教学如何真正回归本质,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作为语文教师应追求富有生机与活力的能够彰显学生个性的绿色课堂,在教学中创设融洽的课堂环境,建构和谐的师生关系,并巧妙设计活泼、生动、自然、人性、务实、高效的课堂活动的方式。尊重学生个性,关爱生命,着眼学生发展,为语文增添一抹绿色。

关键词 农村初中 语文课堂 “绿色”语文 建构方式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3-0044-02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这一标准的制定,无疑对广大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现实性的要求,引发了我们对“新课标”下语文教学的思考:语文教学如何真正回归本质,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为此,我们都在试图构建一种与“新课标”最为契合的课堂。这种课堂是一种怎样的课堂?在此,笔者想将这种理想中的课堂称为“绿色课堂”。这是因为:“绿”从字的本义上看,《辞海》中有这样的解释:指“青中带黄的颜色”,《诗集传》中也有:“绿,苍胜黄之间色”的说法。不过,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也不断赋予了“绿色”很多的含义。最普遍的说法是:绿色是生命的原色,是一个特定的形象用语,它不仅仅是指绿颜色或是有生命的植物,而是指一种自然万物和谐共存的生态环境及其保护、维护和改善,绿色代表着万物复苏,生机勃勃,应该是自然的,纯天然的。那么,我们所追求的绿色课堂也应当是富有生机与活力的、能够彰显学生个性的课堂。让课堂充满学生智慧的声音,把舞台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浓浓的绿意。

那么如何给语文课堂添加绿色?笔者认为:

一、创设融洽的课堂环境,建构和谐的师生关系

绿色教育的理念是创设人文和谐的学习环境。环境的创设是要教师和学生双方共同努力的。在课堂中学生和教师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就能构建师生之间平等、民主、合作、互动的绿色环境,使课堂精彩起来。正如杜威所说:“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是一种联合生活的方式,是一种共同交流经验的方式。”

首先教师要具有亲和力,尊重学生。那种整堂课都板着一副面孔,没有一丝笑容,令人望而生畏的做法,只会让学生更加诚惶诚恐,学生思维的火花被你扼杀在一副冰冷的面孔之下,虽然,在你看来,鸦雀无声的课堂使你的“师道尊严”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但是却再也激发不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教师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夸美纽斯主张在“和蔼可亲和愉快的气氛中喝下科学的饮料”,教师必须重视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学会在课堂中与学生平等相处,赞科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会变得高度有效。” 因此充满师爱的课堂才是和谐的课堂,才会激起学生“心灵的自由和幸福。”

其次要依靠学生,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每个学生都能在一个非常宽松、融洽、和谐、民主、自由、愉快的环境中自觉主动地探求、质疑、讨论、交流、释疑,让每一个学生有“寻找机会展示自己”的欲望,并且有敢于展示自己的胆量,感受到生命的涌动和澎湃。

例如:在教学《紫藤萝瀑布》一文时,我提出了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把花香说成“似乎也是淡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其中一个同学马上说出这里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一石激起千层浪,顿时,教室像炸开了锅,同意者有之,反对者也不少。这时,我没有简单的肯定和否定谁的意见,而是把“花香似乎也是淡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这句话变换成:“淡紫色的紫藤萝花像一杯醉人的美酒,梦幻一般轻轻地陶醉着我”,让学生对比分析,教师从中引导,从而让学生明确:原文运用了通感。即人的感觉相通,如花香是嗅觉感受,作者把它说成“浅紫色的”,这是视觉感受,“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是幻觉感受。运用通感使语言更加清新、活泼、灵动。使学生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

二、巧妙设计活泼、生动、自然、人性、务实、高效的课堂活动方式

1. 把精心设计导语作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前奏。“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只有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学生才有探索的欲望,才能打动学生的心。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散文《夏感》时,我用了这样的导语: “春天随着落花走了,夏天披着一身的绿叶儿在暖风里蹦跳着走来了。风儿带着微微的暖意吹着,时时送来布谷鸟的叫声,它在告诉我们:“春已归去”。初夏时节,各色野花都开了,红的、紫的、粉的、黄的,像绣在一块绿色大地毯上的灿烂斑点;成群的蜜蜂在花从中忙碌着,吸着花蕊,辛勤地飞来飞去。再看那绿,却是层层叠叠,无边无涯,绿得沉,绿得酣,绿得触目生凉,绿得照人如濯,一时凝望出神,仿佛整个天空都被染绿了呢,这时,不由得让人想起那些脍炙人口的诗句“梅子金黄杏子肥, 麦花雪白菜花稀”“六月荷花香满湖, 红衣绿扇映清波”“ 乳鸭池塘水浅深,熟梅天气半晴阴”夏天,给我们带来了勃勃生机、给我们带来了无限希望,今天,让我们走进梁衡先生的散文《夏感》,共同去拥抱热情似火的夏天吧”。用这样极富美感的教学语言导入,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一下子就调动起了学生审美积极性。

2. 把巧妙创设问题情景作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主要内容。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动力就是问题,探索问题是学生的天性与本能,问题是放飞他们想象的钥匙,有了问题,他们就会产生一种需要一种渴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作为语文教师要精心创设一定的问题情景,鼓动学生质疑问难,提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例如:林海音的《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我就设计了这样两个问题:(1)对爸爸逼“我”去上学的回忆表明了爸爸怎样的态度和情感?对“我”的成长有什么影响?(2)“我”是不是真正感觉到自己长大了?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引导学生反复阅读品味,体会到:(1)爸爸对“我”要求很严格,希望“我”从小就能养成好的习惯,但是他表面的严厉中又有无限的关爱,关心自己的冷暖和苦乐。爸爸的爱使“我”意识到不能懒惰,要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为“我”以后的成长上了很好的一课。(2) “我”得知爸爸不行了,首先意识到“这里就数我最大了,我是小小的大人”,然后就对老高说话,而且是“从来没有过这样的镇定,这样的安静”,最后在心里默念“我已不再是小孩子。”从而让学生明白文章主题就是:记叙“我”的童年往事:父亲对“我”的期望与教诲,以及父亲的去世令“我”成长起來,抒发“我”对父亲的无限怀念。激发学生在家庭生活中要珍视浓浓的亲情。这样,学生在对问题的探索中就获得了知识,扩展了思维。使学生兴趣高涨,情绪激昂,真正激发出了他们内心的求知欲望,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

3. 把多层次指导学生朗读作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主要手段。朗读是语文教学中运用最广泛的一种教学形式,它可以促使学生走进文本、理解文本、促使学生情感受到熏陶,从而主动进行探索与创造。

朗读有多种方式,如:领读、齐读、单个读、分角色读、男女生分组读等。朗读课文,既可熟悉、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充分享受文章的意境美;朗读课文,还可以用不同的语速,像快速——中速——慢速,让学生充分享受文章的节奏美;也可以用不同的音高,像高音——中音——低音,让学生充分享受文章的音韵美。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三峡》时,我指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体会作者对三峡奇美风光以及对大自然鬼斧神工的赞叹,更要体会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比热爱之情。

4.把多手段强化口语训练作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主要形式。初中语文教材中丰富的语言,已经为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训练提供了比较广泛的内容和形式,在教学中,教师要利用课文,找准训练口语交际能力的契机,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在教学中可以穿插一系列的训练活动,如朗读、复述、讨论、讲解,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新课程标准》注重鼓励学生在教学活动中锻炼说话能力,认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 因此,我们教学中要努力创设师生双向互动的语言环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口语交际训练。“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新课程标准》还指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这就要求在阅读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去“说”,去“议”,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感悟文本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我在教学中,常常让学生自己寻找课文的“美”点,在课堂上讨论、交流。在教《春》时,要求学生找出“自己最欣赏的句子”,按照“我最欣赏的句子是____,因为_____”的句式说话。在学习《童趣》一文后,要求学生以“童年”为话题,说一句很美的话,长短不限。学生说出了“童年是出土的新芽”、“童年是优美的歌谣”、“童年是自由飞翔的小鸟”、“童年是色彩缤纷的图画”、“童年是回味悠长的美酒。”我还吿诉学生,把这些句子组合起来,就是一首诗!在教学《综合性学习?口语交际》“这就是我”这一内容时,我要求学生用“在我高兴的时候,我会_____;在我忧愁的时候,我会______;在我痛苦的时候,我会_____;______的时候,我会______;我就是这样一个_____、_____、_____的人。”的句式说话,通过这样的训练,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所以,只要我们充分挖掘文本的交际情景,激活学生的思维,营造情景交融的互动氛围,就一定能取得良好的训练效果。

语文教师要真正地走进新课程,就必须转变自己的角色。俯下身子倾听学生的心声;走下台子参与学生互动;放下架子接受学生意见。能尊重学生个性,关爱生命,着眼学生发展。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让学习充满欢乐,让学生走向成功,就像杨叔子教授所说:“对人的教育不‘绿,对人脑的开发不‘绿,那么人与世界的关系怎能‘绿?”语文老师要走进语文中来,为语文增添一抹绿色,那么我们的语文课堂将会听到朗朗的读书声、看到和谐互动的喜人景象、感受到充满绿色的语文课堂。

猜你喜欢
农村初中语文课堂绿色
绿色低碳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要做到“四要”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农村初中英语口语教学之我见
对九年级化学家庭小实验的实践与探索
浅谈农村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效率的提高
如何提高农村初中数学课堂效率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