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任教师:课改中不容忽视的群体

2012-04-29 00:44丁洁
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 2012年3期
关键词:课程改革

丁洁

摘 要 新任教师这一特殊群体对于课程改革而言可能是棘手的问题,同时也可能是改革顺利进行的突破口。新任教师由于自身特点,可能成为推动课改的动力来源、坚实拥护者以及课改持续进行的关键。为了充分发挥新任教师在课改中的优势,需要从职前、职后以及日常教学工作三个方面对新任教师进行全面培养,以促使其更好地为课程改革服务。

关键词 新任教师 课程改革 教学转变

中图分类号:G4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3-0005-02

近年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一直是教育理论界普遍关注的话题。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培养适应课程改革要求的新型教师成为了研究的重心。然而教师群体十分庞大,不同类型的教师对于课程改革的态度以及在改革中所处的地位都不相同,需要进行区别对待。新任教师作为教师队伍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应该如何面对课程改革所带来的种种挑战,成为了我们不能回避的问题。

本文所说的新任教师主要指有师范教育背景,从事教学工作1-3年,又缺乏足够教育教学经验和教师职业认同的教师。新任教师从师范毕业进入职业生涯仅仅意味着新教师获得了社会认可的教师资格,但并没有具备合格教师所必须具有的全部素质。进入教师岗位之初,新任教师就面临着入职适应、角色转换等问题,而课程改革的实施又对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于新任教师而言,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次很好的发展机遇;反之,新任教师对于课程改革而言,既可能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同时也可能是改革顺利进行的突破口。因此我们在全面推进课程改革的过程中绝对不能够忽视新任教师这个群体,甚至于在一定程度上新任教师在课程改革中的发展状态对于改革的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不容忽视:新任教师是课改中的突破口

1.新任教师是推动课程改革的动力之一

课程改革的理想必须经过广大教师的教学实施才能够达到,因此课程改革离不开教师的参与。随着课程改革研究的深入,教师改变在今天得到学者们越来越多的关注。这种现象原本也在情理之中,因为在课程实施中,仅仅是新的课程方案、课程材料、教学策略以及学校的组织结构等并不能自行启动和推行有效的改革,它们都必须通过参与并投入其中的人来实现。若处于改革中的教师无动于衷,学校教育系统中其他方面再多的变化最终也会无济于事。因此,教师改变成了课程改革取得成功的内在动力。

但是目前我国课程改革在推行时就遇到了这样的尴尬:课程改革不断推陈出新、声势浩大,但是在实践层面并非那么理想,课程改革遭到了广大教师的冷遇。虽然我国广大一线教师很少公开地“抗拒”实施新课程,然而,不公开的“抗拒”甚至表面上积极地实施课程改革,并不意味着教学实践中的课程与教学观念就发生了具有实质意义的改变,尤其是产生了与新课程改革精神相一致的变化。而在教师群体中却存在着这样的一个群体——新任教师,他们虽然在教学经验,理论转化为实践等方面的能力有所欠缺,但是这一群体也有其自身独特的优势。目前我国大部分的新任中小学教师都是来自高等师范院校的应届毕业生,这些青年教师往往具有专业基础好、工作积极性高、上进心强等特点,他们充满活力,思维活跃,乐于尝试和接受新的理念,这些无疑是给课程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课程改革在经验丰富的老教师那里受到冷淡,新任教师却可以一展身手,新任教师将有望成为推动课程改革的强大动力。

新任教师比起老教师来说,思想更加活跃并且乐于接受先进的理念,课程改革的方案和构想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在教师群体中传播时很容易就被新任教师所接受。当然光有认同并不能在实质上对课改落实造成多大影响,还需要落实于实践。新任教师还敢于尝试,大胆创新,只要加以鼓励和支持,他们乐于将课改所提倡的理念和精神贯穿于自己的教学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从而为课改在实践领域的实现提供了多种形式的参考。

2.新任教师最易成为课程改革坚实的拥护者

我国课程改革推行至今始终伴随着广大教师的质疑与反对,有些虽然表面上积极响应课改,但是在实质上却一直与课改的精神相抵触。可以说课程改革的规划搞得是轰轰烈烈,但却陷入了曲高和寡的尴尬境地,课程改革缺乏忠实的拥护者,这条改革之路必然异常艰难。我们放眼广大的教师群体,只有新任教师与课程改革的精神没有冲突,更容易成为课程改革的中坚力量,从理念到实践全面接受和支持新课程改革的实施。

目前阻碍课程改革顺利进行的主要因素是教师对于课改的抵触,特别是许多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不认同课改所倡导的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课程改革在实践领域的发展。老教师们常年工作在教育教学的第一线,在实践中已经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和教育理念。然而,课程改革所倡导的理念与他们多年来总结所得大相径庭,在面对着两种教育理念冲突的情况下,他们往往会选择坚持自己原有的理念。在他们看来通过自身实践检验而总结出来的教育理念是正确的,因此这些教师往往不愿意主动放弃自己以往的传统教育理念,而对课改所倡导的教育理念采取一种冷漠的对待方式。然而,这一巨大的看似难以改变的阻碍因素在新任教师群体身上并不存在。由于新任教师群体的特殊性,他们刚刚踏足教师岗位,还尚未形成自己独特的相对稳定的教育理念,此时的课改理念对于他们而言是一个需要学习的帮助他们尽快形成自己教育理念的资源。另外新任教师并没有对传统的教育理念产生相对稳定或者根深蒂固的概念,对于课改所倡导的教育理念也就不存在新旧教学观念转变的问题,这一切都为新任教师在理念上支持课程改革提供了充分的条件。

前面论述到课改理念难以受到老教师的认同造成了他们在实践中对课改采取抵制的态度,但是造成课改在实践过程中的迟缓发展还不仅于此。退一步说,就算老教师们在课程改革推进的这些年来渐渐接受了课改的理念,但要将课改理念落实于自己的教学实践、切实改革教师的教学现状也并非想象的那么容易。有学者提出了“教学习性”的概念,就能很好的解释这一问题。教学的变革要受到教师经过长期职业社会化所形成的“教学习性”的内在逻辑的规约,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会自觉地服从种种历史生成的“内在法则”,无意识地抵制与教学习性不相融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老教师们长期形成的教学习性较难在短期内实现质的变化,而新任教师进入教师岗位的时间还比较短,尚未形成自己固定的教学习性,在课程改革大环境的影响下较易产生与课改相匹配的教学习性,因此新任教师在实践领域也是最易贯彻课改精神的。

3.新任教师是课程改革持续进行的关键

课程改革的基础是教师,没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改革不可能成功,因此有人提出了这样的质疑:课程改革虽好,但对教师的要求高,而目前我国教师整体素质不高,所以课程改革超前了,不可能有效实施。这一担心其实是片面的。我们确实需要造就一支适应课程改革需求的教师队伍,但这支队伍不可能在改革之前就预先准备好。事实上,改革之前不可能完全形成改革所需要的高素质的教师,恰如我国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改革需要有市场经济人才的支撑,但这种人才只能在改革中而不能在改革前产生一样。课程改革所需要的高素质的教师只能在改革中造就。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边改革边造就适应并促进改革的教师。

从目前课程改革的形势来看,适应课程改革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从何而来?笔者认为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对已有老教师的转变,二是对新任教师的全新培养。两种方式在目前全面推进课改过程中缺一不可。但是我们依然可以对这两个途径进行一些考量。从任务的难度来看,对已有老教师的转变相对比较困难,会遇到种种抵触和矛盾冲突,并且需要一段相当长的时间,这些在前面都已经论述到,而相反的,对新任教师的全新培养却比较容易实现。他们对课程改革充满热情,又没有传统教育观念的桎梏,可以说课改给了一个培养新型教师的机会。另外从实施的效率来看,对于已有教师的转变不及新任教师的全新培养来的高效。虽然对于已有老教师的改造可以促使他们加入到支持课改的行列,同时也可以发动他们帮助新任教师在课改道路上的发展,但是毕竟他们在教师工作岗位上的时间有限,对于课改的支持也只能停留在一个时间段。对于新任教师的全新培养却是一个一劳永逸的方案,我们从源头入手培养适合课改需要的新型教师,虽然新任教师在一开始还不能对教育的整体产生多么巨大的影响,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新任教师终将成为经验丰富的老教师,那时作为教育主力的教师都是适应课改发展需要,支持课改的,那么我们课程改革的成功只是时间的问题了。

二、全面发展:培养适合课改的新任教师

1.新任教师的职前培养

这里所讲的职前培养是一个比较广的概念,它包括了师范生在正式成为一名教师前所接受的一切师范教育和培训等。具体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师范生在本科教育阶段所接受的一系列教育和训练,二是新任教师在正式上岗前所接受的一系列入职培训。这两个阶段相互衔接,构成了师范生在成为一名正式教师前必须进行的所有准备工作。因此,我们在培养适应新课改发展的新教师时也应该从这两个方面考虑。

教师是新课程的实施者和开发者,是学生发展的领路人,新的课程设置要求教师能够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现实的师范教育所培养的教师显然满足不了这一较高的要求。师范生在学校接受了四年系统的师范教育和训练,但是到了工作岗位却不能胜任,无法成为课程改革的支持力量。课程改革对教师的知识、教学能力以及职业道德等方面都提出了相应的要求,以课改的标准来衡量现行的师范教育,在课程设置上存在着不少问题。为了能够培养适应课改的新型教师,应该对现有的师范教育模式进行改革。要在师范生知识的广度深度和综合度的培养上下功夫,强调师范性知识、学术性知识,特别是实践性知识的培养;要改变以往重理论轻实践的局面,增加师范生见习实习的机会,在实践中培养师范生的教学能力;重视教研方法的传授和学习,树立教师的科研意识,使之成为课改中的研究者。

入职培训作为师范生由学生向教师角色的转变,由接受者向实践者的转变的过渡阶段,对教师顺利走上教师岗位同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对于新任教师的入职前培训同样值得重视。除了对他们进行入职引导,帮助他们迅速进入职业角色以外,还应该在培训中强调课程改革的内容。让新任教师在入职之初就对课程改革有一个高度重视的态度,以便在日后的工作中随时留意、切实贯彻于自己的教育行动。光有思想方面的重视还不够,另外在新任教师入职培训过程中还可以适当加入新任教师在课改实施过程中的典型范例,以具体形象的事例给新任教师的发展提供参考。

2.新任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的培育

本来日常教学工作中新任教师的培育应该被归类为教师的职后培养,而在此单独提出来作为专门的一部分来讲,有一定的理由。许多教育管理者甚至是教师自身都认为在成为一名正式的教师之后,促进其专业发展的手段就是每年寒暑假组织的统一培训,而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的专业发展受到忽视,这一部分恰恰是很关键的。因为新任教师的大多数时间都是在从事日常的教学工作,单独的接受职后培训只占到很少一部分的时间。同样的道理,我们要将新任教师培养为课改的主力就绝对不能忽视日常教学工作对于新任教师的影响。

通常我们在促进新任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中往往会采用有经验的教师和新教师结对的师徒制培养模式,虽然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新教师专业实践能力方面的成长,但是新教师也容易从有经验的老教师那里习得一些传统的教育理念,而新课改所倡导的理念却被无形地忽视。此外,由于整个学校大环境对于课改的实施来说并非十分理想,新任教师在课改实施过程中遇到困难很难获得及时有效的帮助。有鉴于此,我们可以有针对性地增加新任教师专业成长互助组的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新任教师们可以就一些自身在课改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展开讨论,有着相同背景和相同理念的年轻教师,聚在一起共同探讨课改的问题,这将给课改带来更多的活力。同时整个研修小组完全在课改理念的指导下开展,成为了课改具体实施的基层发展形式。

另外,为了促进新任教师的专业成长,也为促进课改在整个学校实际影响力的扩大,学校管理者应该给新任教师相对宽松的发展环境,给他们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要敢于启用新任教师,适当地给新任教师施加压力。比如让新任教师承担班主任的工作,到教学重要岗位接受锻炼,鼓励新任教师大胆进行教学创新,参加各种说课评课活动和技能竞赛等,在工作实践中磨练新任教师,促使其快速成长为适应课改的新型教师。

3.新任教师的职后培训

职后培训是教师职后寻求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式,因此历来受到教育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关于课程改革的一系列教师职后培训,在教师了解课改、接受课改、实践课改过程中的确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在取得成绩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不足。每年教育部门都会组织各种形式的教师职后培训,但是具体对教师产生了多大的作用无法考证,甚至在有些培训过程中还出现了这样的尴尬,教师将日常工作搬到了职后培训的课堂,把培训当成了另一个办公的地方,这样的现象在对新任教师的培训中同样存在。值得我们很好地反思。就目前而言,现行的对于新任教师的课改培训在形式和内容方面都存在着欠缺,有待得到更好的处理。

首先从课改培训的形式而言,针对新任教师所进行的课改培训依然采用传统的灌输式培训方式。课改专家们在讲台上一讲到底,教师们在下面被动地听讲,专家们在台上悉数灌输式授课方式的种种弊端,而自己恰恰采用的正是满堂灌的方式。我们的课改试图运用建立在传统教育方式上的培训让教师们自觉地采用课改所倡导的全新的教学方式,这似乎非常困难,这也就难怪教师们对课改培训一直抱有应付的心态了。为了提高课改培训的效率,真正发挥教师职后培训的作用,就必须改革现有的课改培训模式,将课改所倡导的教学模式运用到教师培训中,让教师们真切地感受新的教学模式所带来的优越性。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增加课改的说服力,同时也可以给教师日后教学提供一个很好的范例。

除了在有关课改的职后培训方式上要有所改革,为了提高课改培训的实效,还应该在课改培训的内容上下功夫。目前对于广大教师所进行的课改培训是将所有教师集中在一起进行培训,培训内容没有群体针对性,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培训的低效。只有弄清楚教师需要什么样的培训,才能办出教师需要的培训,否则再多人力物力的投入也达不到预想的效果。其实在课改推行过程中,新任教师和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所需要的培训内容是不同的。针对老教师的培训可能着力点应该放在传统教学理念的转变和新的教学方式的塑造。而针对新任教师的培训内容则应该更加重视如何将课改的理念向教育教学实践的转化。同时还可以针对新任教师所处的环境,增加对于新任教师在课改中寻求帮助,互助合作的引导。

参考文献:

[1] 尹弘飚,李子建.论课程改革中的教师改变[J].教育研究,2007,(3):23.

[2] 王健.课程改革中的教学变革:若干困境与现实选择[J].教育学报,2008,(4):26.

[3] 王健.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学习性改造问题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7,(1):28.

猜你喜欢
课程改革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
项目教学法在微电影制作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少学时专业的《工程制图》课程改革
新理念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分析
试析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改革思路
基于微课视角下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教改探讨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问题探析
基于创意的对口单招色彩课程改革突破点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