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敏
摘要 提起写作文,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会产生一种畏惧心理——怕教和怕写。因此,要想使作文教学有成效,首要的问题就是从学生的作文兴趣着手,攻克这种心理障碍。我认为只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利用教材,设计出好的训练内容,实施优化的教学方法,有计划、有步骤地严格训练,作文教学就一定会有起色。
关键词 小学生;作文能力;培养
一、消除心理障碍,培养兴趣
现在大多数学生一见到作文就害怕。因此,教师在作文课上应首先强调作文不难,打预防针调整学生的情绪,使之在思想上放松下来,作好精神准备。然后以切实可行的措施,让学生有话可说,有东西可写,真正感受到作文并不难。
作文是以实践活动为基础的。因此,教师在命题时,要从学生感兴趣的入手,注意符合学生心理,强调“有所为而发”,使学生有话可说。命学生感兴趣的、最熟悉的、想言而未曾言的事情为题,如《给老师的一封信》、《王伟,我想对你说》等。此外,非命题作文也是消除心理障碍的重要之举。因为学生可以从兴趣出发,写自己想写、爱写的东西,不受文体形式的限制,自由度较大。这种形式以课外练笔(小作文和日记)为主。
二、图画引路,开启表达的大门
每个孩子都喜欢画画,有的画虽然我们成人看不明白,认为没什么意思。但在小朋友的心中那就是他观察世界、表达世界的一种方式。在小学语文低段写话教学中,我就尝试让孩子先画画,再说说,最后动笔写写的方式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如学了《秋游》一文后,我让学生按照由远而近的观察顺序写写我们眼中的秋天。具体教学时我是这样做的:先让孩子拿笔画出秋天大自然的变化。如蓝蓝的天,白白的云。成群的大雁排成一字形或人字形往南方飞去。远处满山的枫叶红了,远看像一座喷发的火山。近处公园里的变化:菊花开了,五颜六色,形状各异。大树的叶子变黄了,秋风一吹像一只只美丽的蝴蝶在风中翩翩起舞。农田里的变化更大了:稻子黄了,高粱红了,棉花白了等等,孩子在图纸上尽情地画出它们眼中的秋天。然后引导它们按照一定的顺序说说,最后落实到书面表达,难度大大降低。
三、模仿所学课文,引导入门
任何学习都是从模仿到创新的过程。学生学写作就应该从模仿入手,给其一根有力支撑的拐棍,支持他不断向前探索。在教学过程中,每学到不同结构的课文,我总是让学生先总结课文结构方式,然后套用此结构方式进行习作,举一反三,逐步提高布局谋篇的能力。比如学了《黄果树瀑布》一课后,让学生按照方位顺序写《美丽的校园》。学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后,让学生用几件不同的事例来写自己熟悉的一个人……仿写,由于方法来自阅读,内容来自生活,学生敢写、会写,能比较迅速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培养观察能力,积累材料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提高作文能力的首要一环。教师要结合看图学文教给学生学会观察的方法,为他们创造生动有趣的观察条件,经常组织开展各项活动,从周围的事物中挑选有意义的人、事、景来写。每次活动均布置一个明确的内容和目标,要让学生选准角度根据选材的需要去着眼。观察事、帮助学生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发展变化和结果:观察环境,指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选择不同的观察点,注意四周景色与陈设。最后将观察到的景物列成一个小标题筛选出一个个写作材料。
五、注重背诵和朗读,储备语言
小学生的文章写不具体、不生动,不仅仅是缺少写作素材,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即他们掌握的词汇过于贫乏,表达能力弱。老舍先生曾说过:“只有‘入口成章,才能‘出口成章”。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有目的、有选择、有步骤地让他们背诵一些文质兼美的典范作品。此外,结合阅读教学经常向学生推荐好书,好文章,让学生熟讀多背。同时让他们摘录课外阅读中的好词佳句,值得赞赏的片断并按“写人”、“叙事”、“写景”、“状物”进行归纳合并。这样,学生的语言仓库里有了丰富的积累,写起作文来自然会得心应手。
六、指导学生自改、互改作文
教师批改作文往往是花的时间多,其效果却不理想。叶圣陶先生一再强调:“必须使学生能自改其文!”语文教学发展到今日,我们应该大力提倡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自改其文,形成他们自身的能力,这是完全必要的,也是完全可行的。
学生作文草稿打好后,一般在一周后我要求先由本人对草稿中明显错误修改后,再按座位编四人一组,参加小组评改,其中写作水平较高、责任心较强的学生任组长。在课余对组长进行专项辅导,让其具有较高的批改能力。为保持学生的积极性,有时让学生传阅草稿,用符号批注,有时二人互批互改,组长签字后才能在作文本上誊写。老师在第二次批改时,着重在文字表达方面精批细改,引导学生在遣词造句方面下工夫。实践证明:通过作文互批互改,我班学生对作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不但提高了写作能力,而且对审美能力、鉴赏能力也有了一定的提高。
七、教师勇于身先士卒,常写下水文
教师的“下水文”不仅可以密切师生关系,有助于提高作文批改和评讲的质量,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增强其写作兴趣,从而提高师生双方的素养。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令我深感欣慰的是本班所教的学生都有强烈的表达欲望。有多人在报刊杂志上发表习作。大部分同学都养成了坚持写日记和读书笔记的习惯,阅读写作正在成为他们的一种内心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