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位·越位·错位

2012-04-29 00:44李润梅
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 2012年31期
关键词:越位缺位错位

摘要家庭是孩子人生旅程的第一站,是他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第一课堂,家庭教育的成败直接关系到孩子未来的发展,关系到家庭和社会的稳定,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系统的、科学的、积极的家庭教育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助推器;反之,错误的家庭教育将给孩子的一生造成不良的影响。

关键词家庭教育;缺位;越位;错位

家庭是建立在婚姻、血缘关系基础和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亲密合作、共同生活的社会群体。良好的家庭环境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天堂,更是保证孩子未来成才的基石。而家庭教育从孩子呱呱坠地甚至更早就已经开始并影响孩子一生的道路。因此,家庭教育既是启蒙教育,又是推动孩子早日成才的隐形力量,这种力量关乎孩子一生的前途和命运。那么,什么是家庭教育,如何有效地实施家庭教育来帮助孩子成长成才是每个家庭、每个父母终其一生不断追求的事业。随着社会的发展,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越来越重视,期望值也越来越高。家长不惜为孩子的全面发展倾注一切,问题是家庭教育能不能推动孩子朝着家长所希望的那样发展,家庭教育的效果怎么樣,为什么社会上会出现一些问题儿童、问题青少年。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家长不知道如何正确地实施家庭教育,这也暴露出我国当前家庭教育面临的困境,即家庭教育的缺位、越位和错位。

一、家庭教育的缺位

缺位一:生存教育。现在很多家长在孩子的学习方面投入了不少精力,为了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家长下了大功夫。但是,在培养孩子生活能力的教育方面,家长做的并不是很好,一些家长认为,只要孩子学习好了,将来就一定能出人头地,别的一切都不重要,学习这么难的问题都能解决,别的一切都不是问题,到时候自然而然就会了。为了不让孩子分心,为了给孩子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家里人事事包办,全权负责。这样一来,孩子学习成绩上去了,但是独立生活的能力、与人沟通、相处的能力等这些基本的生存能力却不具备。这对孩子将来走出家门、学校,走向社会都是一种阻力。因此,对孩子进行基本的生存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缺位二:人格教育。人格发展是指在整个生命历程中,个体的人格特征随年龄的增长和经验的积累而逐渐发生变化的过程。家庭是塑造儿童人格的第一所而且也是最重要的一所学校。[1]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童心无暇,父母种下善良,就会收获友爱的果子;种下自私,就会收获无情的果子。家庭教育对孩子的个性、人格、意志、是非观念和品性等方面的影响深远。当然价值观以及人格等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远不及学习成绩的效果来的快和明显,而大多数家庭将重心偏移到学生的智育培养上,常以孩子的考试成绩论英雄,至于孩子在近期努力程度却关注很少,一听到孩子成绩下降便怀疑上课孩子不认真听讲、谈恋爱等问题,不顾青红紫白的批评孩子,不去真正了解孩子近期出现的情绪或思想上的波动,不尊重孩子,不注重对孩子独立人格的培养,往往造成孩子的敢怒不敢言,久而久之,容易造成孩子性格和心理方面的一系列缺陷问题。这样的教育悲剧在现实中比比皆是。有许多 “优秀”学子有违常人的犯罪行为屡屡被报道,深究其原因是家长只关注孩子智育,忽视了对孩子的人格教育。

缺位三:素质教育。中国的家庭教育忽视生理、心理和人品等素质教育的问题十分严重。对于这种状况, 一位关注中国教育的学者曾一针见血的指出: 在当前的社会现实中出现了这种十分奇特的现象,当我们制造了许多智力发达, 少年老成的小大人时, 却不得不花大量精力对在校大学生和成人进行起码的基础文明教育,包括进行便后冲洗, 人走关灯, 洗完手关水龙头这样的修身教育, 出现了有违教育规律的严重倒错。目前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 心理素质教育只应针对心理有疾病和缺陷的孩子,有的甚至认为没有必要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他们觉得,这么小的孩子心理会有什么问题。还有就是以传统的礼规教育代替现代文明素质教育,在一些家教甚严的家庭中, 往往看不到民主、宽松、和睦的气氛。现在大多数的家庭仍然用一些传统的礼教观念来衡量、判断子女行为的对错。在对子女进行教育时, 不经意流露出的是男女授受不亲、下不犯上、一家之主之类的陈腐观念。而对于如何去培养一名具有良好文明素养的现代人, 这部分家庭还知之甚少, 甚至还没有这方面的教育意识。因此,中国的家庭教育仅仅是形式主义,是喊口号式的素质教育,这也是家庭教育适得其反和事与愿违的最大原因。

缺位四:情感教育。美国文学之父华盛顿?欧文曾说:“让孩子感到家庭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地方,这是以往有涵养的大人明智的做法。这种美妙的家庭情感,在我看来,和大人赠给孩子的那些最精致的礼物一样珍贵。现在的孩子不像过去的孩子那样跟家长亲密,而是越来越疏远。究其原因主要是现在的家长对孩子的感情投入不足所致,投入少,必定回报少。比如说,现在的婴幼儿甚至大一点的孩子由父母亲自带的很少,很多家长把孩子交给保姆、老人或寄存在别人家里。因此,现在的家长与孩子的感情接触大为减少,现在的家长如果再说"我一把屎一把尿地把你拉扯大"就显得不那么理直气壮了。现在家长教育的手法不再是感情为主的爱的感化,而是更显直接的培养教育占了主导,物质大于精神,感恩教育、爱的熏陶式的养成教育略显薄弱,家长很少有时间和孩子促膝长谈、跟孩子出去玩、更不会抽出多余时间在家陪孩子,听起来这似乎是我国家庭经济状况好转背后的代价,这代价对孩子一生的幸福有至关重要的影响。而情感教育的投入不足最大的原因不是家长的工作原因,而是家长认识上的偏差所致。因此,情感教育的观念要深入到家长的教育理念才是必由之路。

缺位五:责任教育。一个人活在世界上就要对自己、对周围的人群负责,包括对家庭和社会承担责任,人只要活着就有责任,就要承担责任,为人子女有责任,为人父母也有责任。因此,在一个家庭教育中责任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现在的很多家庭却忽视了责任教育,甚至没有责任教育的意识。家长没有在生活中有意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是导致很多孩子各方面表现不好的一个重要原因,很多孩子不知道自己是有责任的,只知道父母有责任,于是认为父母为他们做作的一切就是天经地义、理应如此。家庭责任的天枰倒向了父母一边,就因为父母生了他们,他们就可以不劳而获,不负责任。当然,孩子这样的表现正说明了父母责任教育的缺失,甚至可以说是父母的无知造就了孩子的责任意识淡薄。父母作为孩子的领路人应该告诉孩子怎样做一个有责任感的人,教导他们作为孩子就要让父母省心、放心;作为成人就要对家庭、对社会负责,这是他的责任。家长要让孩子从小就懂得自尊、自爱、自主、自控,不要处处耍小性子,要对他人要尊重、体贴、帮助、照顾,增强孩子的负责意识和能力,为他们适时创造发挥潜能的条件,学会善待生活,善待家长,从对家庭负责做起,将来他才能对社会负责,才能成为有担当的人。因为一个有责任心的人一定是一个表现出色的人;一个有责任心的孩子一定是一个品学兼优、表现出色、令家长欣慰的好孩子。

缺位六:赏识教育。中国的家教模式是“家长式”的,即专制型、命令式的,中国的家庭教育也因此缺乏赏识教育。家长不能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虑问题,缺少童心,不理解孩子的想法。这种教育模式的直接后果是家长越来越不了解自己的孩子,孩子有什么心里话都不和家长那个沟通,亲子关系危机化。而造成这一问题的最大原因是,家长对孩子缺乏赏识,突出表现为:家长将孩子的错误无限放大,对孩子的正确行为却视而不见。家长普遍认为,赏识会造成孩子的骄傲和自满,没有不能正确认识赏识教育的作用,经常有家长抱怨自己的孩子不学习、太懒,这里最大的问题不是不学习,而是不知道为什么要学习,缺乏学习的动力,学习的动力来自哪里?来自于:信念、目标、兴趣、爱好、好奇心、被承认、被赞赏、成功的体验、责任感等等。怎么能调动学习积极性?许多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发现,大多数兴趣、爱好产生的原因是对某一事情的成就感,而成就感的产生源于被肯定、被欣赏。所以要求家长对孩子实行赏识教育,让孩子有学习动力和学习热情。

缺位七:挫折教育。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没有经受过挫折的心灵就不能够坚强地面对复杂人世的種种考验,而没有经过磨难,不具备坚强品质的人格,生命就缺乏韧性、不完整,也会使人变得脆弱,因此,教会孩子面对挫折,积极地应对挫折是做父母必须重视的教育内容。如果孩子学会了面对挫折,调整自己,然后正确对待挫折,他就学会了保护自己,超越自己,也就等于掌握了幸福的秘诀,现在,有些孩子的心理承受力差,很小的挫折都受不了,听不了任何批评的话,受不了任何打击,动不动就就想到轻生。这很大成程度上暴露出我们家庭教育在挫折教育方面的缺失。家长处处为孩子着想,生怕孩子受一点挫折,遇到挫折不帮孩子总结败因,导致孩子不敢正视挫折、没勇气接受挫折、迎难而上。家长回避式的教育手法是孩子成长道路上的绊脚石。家长要学会保护孩子首先就要学会教孩子怎样应对一切境况,包括逆境和顺境,要告诉孩子人生要走向高峰的同时必然要经历低谷,这是事物发展的规律,要培养孩子智商的同时更要培养他们的情商,这是决定其成功与否的更为重要的东西。

缺位八:吃苦教育。中国的家长普遍存在“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子女”的思想,原因是他们自己吃够了苦头,因而不愿让自己的孩子再吃苦。为了满足孩子的需要,他们自己节衣缩食,既使家庭经济条件并不宽裕,但只要孩子要什么,家长就给买什么。家长根本不管这些东西对孩子有多大的用处,也不分析这些东西对孩子成长有没有好处,只要人家的孩子有,我家的孩子就应该有,对孩子有求必应。这样一味的满足孩子容易使孩子养成了骄奢、浪费等不良习惯,不利于孩子勤俭、节约等良好习惯的形成。家长的这种错误想法、做法对孩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极为不利,在当今社会发展的同时,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不能丢也不应该丢,家长要时刻注意培养孩子吃苦耐劳的精神,让孩子懂得“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道理。

二、家庭教育的越位

越位一:期望过高。随着我国独生子女家庭的不断发展,家长对孩子的期望也与日俱增,为了孩子的发展许多家长纷纷为孩子请家教、让孩子参加特长班, 有的家长甚至为了孩子都辞去工作,全身心的投入到孩子身上,父母想尽了一切办法让孩子提高成绩,并为他们的将来积极规划着一切,有的父母在孩子刚上小学的时候就为规划着上什么重点中学、重点大学甚至于把出国留学升造的地方都为他们选好了,这种做法很大程度上会造成孩子心理上的压力和精神负担, 诱发心理障碍,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下面的数据是令人触目惊心的, 60% 的学生认为上学的乐趣是由于有朋友玩, 100% 的学生或多或少存有孤独、自卑、焦虑、依赖、忧郁等学习心理障碍。

越位二:保护过度。现在大部分的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父母对孩子的溺爱、骄纵和保护过度,很多孩子连基本的独立生活的能力都不具备,相关的调查数据显示:60.12% 的学生不会洗衣服、做饭,54.75% 的学生需要家长上、下学时接送,7.61%的孩子经常让家长帮助打扫教室卫生。就连很多高中生甚至大学生在学校都面临着独立生活的难题,这与父母不注意在日常的生活中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有很大关系,家长的过度保护致使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差,缺乏自立意识,不懂得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干,此外这样的孩子往往以自我为中心,缺少理想,缺少爱心,依赖性严重,抗挫能力差,具有自私、任性、放纵的坏习惯;另外还可能形成蛮不讲理、霸道的坏脾气。当孩子长大成人面临与其家庭提供给他的环境迥然不同的社会竞争时,则会无力承受任何心理上的挫折而缺乏信心、灰心失望而导致失败。

越位三:教育过多。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是不是教育的越多越好,家长的过度教育与子女素质有何关系,现在我们很多家庭中存在过度教育的问题,表现为该教育的教育,不该教育的也教育。比如说,孩子的睡觉问题,吃饭问题很多家长都在费尽心思的教育孩子要好吃饭,好好睡觉,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些家长因为孩子不吃饭发愁,请教别人怎么让孩子好好吃饭,有一则广告词说:“妈妈最开心的事就是看着宝宝大口大口的吃饭。”这听起来就好笑,吃饭是人的本能,人到了饿的时候自然会吃东西,不吃饭是因为不饿,与教育无关。此外,教育过度容易造成孩子能力的退化,家长一定要留给孩子自学的机会,通过自学孩子才能真正得到锻炼,这对孩子能力和自信心的提高都很有帮助。

越位四:说教过频。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家长往往不注意方式方法,一味的说教,却不注意身体力行,不懂得身教重于言教的道理。表现在教育过程中,言传与身教不能相结合。中国的妈妈普遍存在这样的问题,遇到一点儿小事就唠叨个没完,上纲上线,引古论今,使孩子反感不说,还会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有的父母甚至因为孩子一个小小错误就妄下定论,否定孩子的一切,给孩子贴上负标签,极易造成孩子对自己的怀疑,造成他们缺乏自信。还有的父母经常把自己的孩子与别人作比较,认为人家孩子什么都好,以此给自己的孩子施加压力,这种做法会给孩子心理健康发展带来消极影响。

越位五:干涉过多。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孩子是活生生的生命,美好的生命,因此对待他们就该像对待同志和公民一样, 必须了解和尊重他们的权利和义务:享受快乐的权利,担当责任的义务。”现在的家长在孩子身上倾注了精力的同时,也出现了另外一个问题就是:管的太多、干涉太多。这种错误的家教方式源于父母的自私和自以为是的心理。通过观察发现,多数家长对孩子用的最多的字是“不”字。比如:不能,不行,不许、不可以、不应该等命令语言。这些命令好象许多条条框框在禁锢着孩子的思想和行为,孩子没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和空间,他们的想法往往也得不到父母的理解和尊重。这种做法很大程度上是源于:父母把子女视为他们的私有财产,这是一种落后的、带有封建色彩的观念。家长认为孩子只有按照他们给规划的道路走下去,才不至于走弯路,殊不知,如果孩子自己不经受锻炼就永远长不大,有些家长平时不给孩子锻炼、思考和选择的机会,遇事又会怪孩子什么都不会,什么都不对。对此,我呼吁家长朋友,对孩子要适当放手,给孩子犯错的机会,也给孩子品尝成功的滋味,让他们自己学会独立思考、独立选择和独立成长,而不要过分限制、干涉。

越位六:奖惩过重。父母的家庭教育方法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正确的教育方法对塑造孩子的正确行为极为重要。过度的奖励和惩罚都有碍于孩子的健康成长。部分家长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由于缺乏理性指导,不懂得科学的教育手段。有的家长对孩子采取物质刺激,只要孩子每次考试考得好,就满足孩子提的所有要求,奖励过重、过频;有的则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的传统教育理念,觉得孩子是打出来的,父母打孩子天经地义,只要孩子考试不及格就施以过重的体罚,对孩子教育随意性非常强,简单粗暴,缺乏科学性。这些都对孩子的身心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还有的家长对孩子使用过激的语言,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动不动就否定孩子,说孩子这不行那不行,长此以往,极易造成孩子的人格扭曲,孩子会变得胆小、退缩、冷漠,或以攻击和敌意对待他人。

三、家庭教育的错位

错位一:教育观念错位。家庭教育的观念正确与否直接影响教育的效果。对于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方面,不同家长认识也不同,有的家长很重视家庭教育问题,有的则不然,家庭教育存在“重抚养、轻教育”的观念,导致教养关系分离化;由于受到学校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教育内容上,存在“重智轻德”、“重知识,轻素质”的教育观;教育方式存在功利化、世俗化的倾向,家长的教育心态呈现出一定的浮躁性。

1.教养关系分离化

抚养和教育是两回事,但不是分离的,养中必定有教。在我国的家庭教育中,往往是养教分离。有些家长认为教育就是知识和经验的教育,是学校的事,家长的任务就是抚养、照顾孩子的日常生活起居,这种重抚养、轻教育的教育观念是我们长久以来教育观念上的错位。比如说吃饭,让孩子自己学吃饭这就是一种教育,一家人围着孩子满地追着吃饭也是一种教育。养育方式本身就蕴含着教育。所以这是不能分开的,要养教结合。教养分离是教育认识的错位。

2.教育观念功利化、世俗化

有一句话说得好:“思路决定出路”。教育观念决定了教育的目标和方向,因此教育观念的功利化、世俗化必然会导致教育实施的功利化、世俗化。面对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压力,很多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因此对子女的教育投入也毫不吝啬,家长不惜给孩子订阅和购买各种各样的复习资料,参考书及很多知识性的读物,还为孩子请家教专门辅导。为的就是让孩子接受一切好的教育资源,将来能考上重点中学、重点大学、出国深造,最后找个好工作。目前, 据统计, 60.16 % 以上的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达到大学以及大学以上的文化水平。当然, 从古至今, 望子成龙是家庭教育的最高理想, 但是, 仅把“成龙”、“ 成凤”理解成考试取得好成绩, 考入重点高中, 考入重点大学, 考上研究生, 乃至出國留学, 那么家庭教育中偏狭的功利主义倾向是不可避免的。还有的家长认为让孩子多参加课外辅导班、各种特长班就是全面发展,于是热衷于为孩子报一切课外特长班,为的是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种错误的教育方式严重违背了素质教育的真谛,而且结果证明这种教育的效果也不佳,父母按照自己的兴趣去培养孩子的兴趣,把父母的意志建立在孩子身上,不考虑孩子到底适不适合,喜不喜欢,不懂得只有当父母的投资与孩子的兴趣、爱好产生共鸣的时候,特长教育才能真正实现它的价值,当然,也不乏有些家长让孩子上特长班是基于另一种考虑,即走捷径,有的中学、大学规定特长生在升学考试中可以加分,或者不需要参加统一考试就能被破格录取,这也是导致家长急功近利的教育观念的又一大原因。

3.教育心态浮躁化

心态是环境的产物,心态影响人的行为。在一定条件下,心态甚至起决定作用。今天的社会环境使家长的心态很不平和,教育心态出现浮躁化的倾向。这种不正常心态主要表现在急功近利、浮躁、攀比、盲从、急躁等。做什么事都操之过急、急于求成,超前教育、杀鸡取卵,进行“掠夺性的早期智力开发”。很多家长爱慕虚荣,喜欢攀比,用“填鸭”方式对孩子进行盲目开发;遇事不动脑筋、缺乏主见、从众心理严重,遇事不动脑筋思考,头脑一热就草率做决定的;追求简单、易行、高效的教育绝招,追求捷径,实施片面的急躁的教育,造成孩子的发展畸形,缺乏发展后劲。家长这种只顾孩子的眼前利益,忽视或者牺牲其长远利益的做法严重违背了孩子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不利于孩子的可持续发展。

错位二:教育角色错位。教育角色的适当分配,是教育实施的前提,也是实现教育目标的要求,家庭教育角色的定位出现问题,家庭教育的效果必然要受到影响,家庭教育的角色分配要正确处理教育者之间、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以及教育对象三者之间的关系。我国的家庭教育中角色错位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者与教育对象关系错位。家长和孩子是抚养与被抚养、监护与被监护、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有些家庭的亲子关系是主仆的关系、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警察和犯人的关系、经济合伙人的关系,有的家庭甚至把孩子当成私有财产。这些都是教育关系的错位,家长与孩子关系的定位偏差,使家长没有家长的样子,孩子没有孩子的表现,家庭教育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因此,摆正父母与子女的位置是家庭教育取得成效的前提。正确的亲子关系应该是和谐、民主、宽容和朋友式的关系。

(2)教育者之间关系错位。第一,父母角色。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家庭中正常关系的失调,是以后产生精神和情绪的各种病态的肥沃土壤。”“父不父,则子不子;母不母,则女不女。”因此,培育子女成人成才,其源泉和支点就在于家庭生活氛围的健康有序和亲子关系的正常和谐。父母是孩子的镜子,孩子是父母的影子。中国有句俗话:“养不教,父之过。”而中国很多家庭在教育子女方面普遍存在父母角色混同、错位的问题,妈妈似乎在家庭教育中发挥着更重要的作用,父亲的任务就是赚钱养家,在子女的教育培养方面,母亲做得更多,责任也更重一些,很多父亲对孩子不闻不问,很少有跟孩子单独相处的机会,孩子一星期才能见父亲一次,致使夫妻角色的严重颠倒。传统文化中的慈母严父的形象,被今天的严母慈父所替代,而父亲对孩子的教育几乎没有,这种教育角色分配显然是不合理的,在子女的成长过程中,因为父母不能各自扮演适当角色,而产生子女不听父母双方的话,或者只听一方而不听另一方的话,是教育陷入无力境地。家庭教育中,母亲永远应扮演书记和政委的角色,调和家庭的矛盾。如果母亲过于严厉,而父亲过于软弱,就会影响到孩子的性格过于阴柔。第二,隔代教育。照顾和教育子女的责任本应该是父母承担,然而在今天的社会,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劳动力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照顾好家庭和孩子不再是妇女的唯一使命,她们需要工作、挣钱、养家。所以,现在的家长和孩子两地分居的越来越多,照顾孩子的责任基本上落在了祖父母、外祖父母的身上,父母虽然在经济上能够极大地满足孩子,但是由于工作的原因,他们对孩子时间上的投资与经济上的投资相比相去甚远,这样,孩子不能在物质和精神两方面都得到很好的照顾,家庭教育仅仅体现在物质方面的满足,孩子的精神方面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因此,隔代教育的问题就表现的尤为突出,根据调查显示,目前农村有85%的小学生父母常年在外,孩子缺少亲情的关怀,成长中的心理需求无法满足,造成不少学生孤独、自卑、封闭、虚荣、过于敏感、过分自尊、盲目交友等,甚至让个别学生产生仇视心理。极大地影响孩子的人格塑造、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养成等。第三,问题家庭。所谓问题家庭是指单亲家庭、夫妻不合、经常吵架、打架的家庭。这类家庭的孩子很少得到家长的关心和爱护,单亲孩子有的缺少父爱,有的缺少母爱,夫妻感情不和谐,导致家庭氛围紧张,使子女无所适从,更有甚者,家长一有不顺心的地方,就找孩子出气,孩子成了家长的发泄对象,使孩子的身心受到了极大的伤害,孩子变得自卑、自封、闭锁。这些问题家庭都使得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不能形成合力,给孩子良好品德的形成留下了隐患,为青少年违法犯罪提供了温床。从教育的角度看,和谐的家庭人际关系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发展至关重要。反之,一个家庭环境不稳定的孩子,其心理发展容易产生偏差,思想和行为也常常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缺陷。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国的家庭结构也变得复杂起来,问题家庭的数量越来越多,单亲家庭、离异家庭、再婚家庭的出现,致使这些家庭的孩子,没有像健全家庭的孩子那样得到应有的照顾和关心。这也是为什么社会上频发青少年犯罪悲剧的重要原因。

(3)教育对象错位。第一,教育对象角色转换问题。家庭教育中经常出现教育对象角色转换困难的问题,家长没有根据孩子的成长阶段变换相应的教育方式、手段。总是站在大人的角度上考虑问题,小的时候,把孩子不当孩子,当成大人,认为孩子不懂事、淘气、不听话,用大人的标准来要求孩子;长大了,把孩子还当成孩子,处处要为他们决定,不听取孩子自己的意思,妄做决定、妄下定论,事实上孩子已经不是孩子,作为一个有自我尊重和自我实现需求的大人,更需要的是尊重和理解。家长虽然重视教育却不懂教育,想要教育却不会教育,希望孩子成才,却没有掌握正确的教育方式,忽略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这样事实上是压制了孩子自我发展,自我能量释放的原动力。第二,教育对象社会化问题。家庭教育过程中,教育对象的社会化问题是家长进行家庭教育的矛盾和困惑的地方,一方面,家长要求教育子女做个道德高尚、谦和礼让的人。在学校要热爱老师、关心集体、团结同学等;在社会中要懂得乐于助人、礼貌谦让、处处为他人着想、对他人真诚相待等,但另一方面的现实情况是,如果孩子在学校处处为别人考虑却往往被认为是软弱的表现,所以结果是被别同学欺负而受伤害;到了社会上,如果一个人处处为别人考虑会被认为是太会做人,而被别人另眼看待,最终也会遭到冷眼的对待。因此,家庭教育要培养孩子高尚道德还是教会孩子学会自我保护是摆在家长面前的一大难题。家庭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孩子社会化,但社会化的过程中,怎么权衡利益和道德之间的关系,也是当代家庭教育的困惑所在。

错位三:教育范畴片面化。教育范畴主要涉及知识教育和素质教育两大方面的内容,由于受应试思想的影响,知识教育的功能向多数家庭渗透, 使知识教育、智力开发成为其家庭教育的核心内容,突出表现在大部分的家长只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在他们眼中,往往是分数代表着一切,家长只关注孩子“成才”而不是“成人”,过度看重学习成绩的好坏、名次的位置,重视知识教育的同时却忽视了对孩子品德修养和心理素质的教育,忽视了健全人格、优良品德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家庭教育目标严重偏离。有的家长为了让孩子有更多的时间专心读书以取得更好的学习成绩,不仅在家里不让孩子做家务劳动,还往往暗示孩子少参加集体活动,少承担班级集体工作,使孩子变得自私、冷漠、不关心集体。这种“重智轻德”的后果十分严重的,有些孩子“两耳不闻事,一心只读书”,除了学习不关心任何事,没有把“学会做人”当作自己的首要任务,不能严格要求自己,文化素质很高但思想品德素质较差。这既是教育片面化的直接后果,也是影响人的全面发展的一大原因。

错位四:教育投资盲目化。随着社会上一些特长班的越来越热,也从另一个侧面显示出了我们的家长在子女教育问题上的态度是积极地、主动地。这是一个好现象,然而在热情的背后存在着很大的盲目性,表现在许多家长没有明确的教育思路,不懂得对自己孩子因材施教,不了解孩子的特点,盲目出击、人云亦云。一会让孩子去学画画,一会又让孩子去学书法,一会又去学舞蹈,然后又去搞体育,弄得家长很累,孩子更累,但收效却甚微。另外,家庭教育投资的盲目性还表现在为孩子购买各种辅导书,只要听说对学习有帮助,不管是什么资料,贵不贵先不考虑,买来再说,深怕别的孩子有而自己的孩子没有。认为孩子只有在题海书库中熬杀,才能考出好成绩。再者,现在很多学生都请家教,似乎只有请家教才不会落在他人的后面,特别是有些小学生,在他们看来没有家教是很没有面子的事情,根本没有考虑到家长请家教的用意和苦心。这样的结果也是家长盲目投资的结果。家庭教育投资的盲目性的原因除了不了解孩子之外,还在于我们家长存在着消费误区和不正确的消费心理。家长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高人一筹,生怕自已的孩子落在别人的后头。在这种错误的攀比心理驱使下,家长不惜为孩子投资一切来提升孩子的能力。

错位五:教育模式学校化。随着家长对子女教育投入的不断深入,现代家庭教育模式却呈现了学校化、扁平化和程序化的现状。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家长把自己当成了老师,把孩子当成了学生,而老师的任务就是教会学生各种知识,把家庭教育简单的看作是知识和经验的传授,没有认识到教育对象的主体性,没有意识到孩子是活生生的人,他们不仅是教育的对,也是自我教育和改造的主体;其二,家长没有从自己的家庭环境去考虑适合的家教模式,而是把家庭教育简单地理解为学校教育的延伸,家庭教育往往表现为帮助孩子完成家庭作业、为孩子请家教以及不加选择地让孩子上各种辅导班,把学校教育的内容一股脑儿的搬进家庭,极大地违背了家庭教育的真谛。这种认识上的错觉使家长本末倒置,轻视学校教育的同时,更使得家庭教育错位化。这种模式教育下的孩子只是家长强压下的学习机器,成品当然是一批又一批合格的零部件而已,这也是为什么有些孩子小时候聪明长大了却资质平平的最大原因。

错位六:教育手段伪民主化。家庭教育的手段民主与否重实质不重形式,我国家庭教育的民主主要表现为形式化、表面化的民主。实质上的民主在我国很多家庭中的表现的不是很充分,表现在家长说一套做一套,孩子没有绝对的选择权、表决权;另一方面,民主实施的条件性也是家庭教育伪民主化的一大表现,表现在家长和孩子经常谈条件,以此达到双方的利益平衡点。

(1)“家长式”的民主。现在人们都提倡民主、和谐,教育也鼓励通过民主的方式对受教育者实施教育影响,但由于受传统家庭教育观念的影响,我国的家庭教育虽然提倡民主,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却出现教育手段伪民主化的问题。有的家长虽然给孩子选择的机会,但也是在家长限制的范围内让孩子做出选择,比如:家长常常让孩子在报英语辅导班和奥数班之间选择,却不许他们有别的选择。这种教育的伪民主现象在今天的家庭教育中随处可见。家庭教育缺少民主气氛,不管大事、小事最终还是家长说了算,家长总认为孩子还小,不懂事,孩子在家庭中虽然具有一定的发言权和选择权,但他们的发言权和选择权對于最终的决策权没有任何影响,因为最后还是父母说了算,他们只有服从的份。这种“家长式”的民主不但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束缚了孩子的独立性和创造性,而且对于孩子健康成也极为不利。

(2)金钱主义导致教育商品化。现在的许多家长和孩子明码标价、讨价还价的现在比比皆是,家庭教育中过分强调经济利益,事事以金钱为杠杆。表现为:学习上:考的好奖励的多;生活上:帮父母干活儿,一件活儿一个价。这些都是家庭教育商品化的表现,父母与子女的亲子关系,逐渐被金钱关系所取代,在孩子眼中,父母不再是他们血缘关系上的亲情,只是他们平等交易的对象,父母为他们做的一切都是为理所当然,本该如此,他们为父母做一点小事儿就要加倍回报。当然,家庭教育出现这种现象的最大原因,还是父母的引导出现偏差,致使孩子没有正确的认识,强化了金钱关系,忽略了亲情关系;除此,还容易滋生拜金主义、金钱至上的错误观念,使孩子缺少真诚的关心和友爱,缺少助人为乐的精神,变得自私、势利。

错位七:教育评价唯分数化。很多家长都有一种错误的观念:所谓好孩子, 就是去掉了缺点的孩子。中国的家长对孩子的评价更多的基于:孩子聪不聪明,学习成绩好不好,一个孩子如果学习不好,尽管他其他方面做的很好,比如说很体贴父母,很懂事儿,不淘气,和同学相处也很好,爱劳动等等,这一切的好都比不上成绩好在父母心中的分量,家长把成绩好坏作为教育评价的标准这一片面做法,是家庭教育的错位,也是对正确认识孩子的偏差。分数高低不等于孩子的好坏,家长要综合、全面的评价自己的孩子,这不仅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必然要求也是家庭教育成败与否的关键。

四、结语

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和教育好,他就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因此,最后我想用多蒙茜?洛?诺尔特的一段话让我们的家长对家庭教育做一番警醒思考: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之中, 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孩于生活在敌意之中,他就学会了争斗,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怜悯之中, 他就学会了自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之中, 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忍耐之中,他就学会了耐心;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承认之中,他就学会了要有一个目标;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安全之中,他就学会了相信自己和周围的人。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友爱之中,他就学会了这世界是生活的好地方。所以,如果家庭教育多一点民主、多一点和谐,家长能够全面、协调、可持续教育孩子,孩子就能得到科学的、全面的发展,家庭教育就会收到应有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美]珀文,等.人格手册:理论与研究[M] .黄希庭译.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4.29.

[2]周运,清李娜.儿童社会化与家庭教育的误区分析[D].武汉大学法学院社会学系.

[3]荞麦.中国式家庭教育的缺失在哪里[J].妇女生活(现代家长,2009(9):40-42.

[4]周竹生.避开家教中的功利主义[N].中国教育报,1999.2.6,第8版.

[5]吴振勇.影响家庭教育成功的几个问题探析[J].甘肃教育 2010.04:28.

作者簡介:李润梅,曲阜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猜你喜欢
越位缺位错位
防疫不缺位秋收不误时
有趣的错位摄影
监督“裸官”,监察法何时不再缺位?
打造新媒体产品,这些基本功不能缺位
《老人与海》中的伦理越位与斯芬克斯因子再思考
避免“错位相减,一用就错”的锦囊妙计
从“大学生回炉”看我国高等教育的缺位
2011~2012赛季中超联赛山东鲁能越位特征研究分析
“错位教育”要不得
对足球反越位战术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