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素敏
摘要 初中语文教学不是单纯的囊括和接收,而是寓读于生活,从生活中去阅读,在阅读中融入生活。有效的语文阅读应是越来越接近生活,成为学生热爱生活、践行生活的一种认知实践活动。
关键词 语文阅读;生活化;阅读教学
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传统模式
(1)阅读为写作服务的模式。作为以培养阅读能力为基本任务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没有具备独立的地位,阅读教学仍然只是写作教学的附庸。真正的语文阅读教学要启迪和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为学生营造一个接触多元文化的宽松环境,让他们在潜心阅读的过程中能够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在与作品沟通和撞击的过程中,燃起写作的热情。同时,现代的阅读教学要求破除以教师讲解、分析、说明为主的知识灌输方式,改变把阅读教学课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的现象,要使学生能说会道,能读书看报,能熟练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表情达意,达到提高认读能力,理解能力,欣赏能力,促进良好个性,健康人生观的形成的语文阅读目的。
(2)阅读为应试服务的模式。目前语文教学中很多人将“阅读”与“讲读”混为一谈,有不厌其烦的分析式教学,有应试的肢解式教学,还有展现师生嘴皮子功夫的表演式教學等,不一而足。完全按照考试阅读模式训练学生,要求学生熟记难写的字词,背诵有关名言佳句,作一点理解性的归纳。至于原文的情、意、道则完全不涉及。还有的将课文编成考题,指导学生不读全文,只找与考题相关的语段去读。这种无休止的、乏味的训练,扼杀了学生的思考,扼杀了他们学语文的兴趣。所以学生一遇到创新题型、灵活题型,就感到束手无策,根本没有独立思考去发现去感悟去解决的能力。
二、语文阅读教学生活化浅析
经过笔者十几年的教学经验及对当今阅读教学现状的观察,笔者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应将阅读与生活联系起来,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其创新意识,让学生在阅读中理解生活,从而懂得生活,在阅读与生活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阅读教学是知识性与娱乐性统一的过程,即“寓教于乐”的过程,它有很强的艺术性,就当前初中的阅读教学方法,笔者认为可作如下改进:
(1)创设情境,用激情导语引入生活来展开语文教学。学生对平时的生活经验非常熟悉,如能联系生活经验导入新课,会使学生更好地学习课文。留心生活,用好导语,用鲜活的导语激起学生对已有生活经验的回味。于是,教师在导语引入时就应该有意识地帮助学生调动头脑中已有的经验和表象,使之成为学习本文的路径,由陌生到熟悉,为新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日常生活中,电影、电视、歌曲、新闻、杂志中的一些信息,往往可以引人课堂,成为别具一格的导语。尤其是撷取那些既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心理状态,又是他们感兴趣的话题,更能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如可在教学《乡愁》时播放乡愁音乐,问住校生初次离家时的感受。让学生感受游子的凄苦。
(2)让生活走进阅读。生活处处皆语文。现代教学观认为“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外延相等”美丽的自然风光,宝贵的文物古迹,国内外发生的重要事件,学生平常的家庭生活和日常学习生活等都可以成为语文教学资源。因此,语文学习不应局限于课堂,局限于教室,局限于校园,而要把教学的视野拓展到丰富的社会生活和广阔的大自然当中,让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学习语文,在人生的经历中学习语文。
(3)将阅读延伸到生活中去。陶行知先生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因此,阅读教学必须联系现实,在阅读教学中应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当作重要的课程资源,尽可能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作为教学的切入点,使学生产生阅读期待,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与探究的兴趣,更有效地促进学生新知识的建构。例如,鲁迅的《社戏》一文,课文所描述的生活与学生尤其是农村学生的童年生活比较接近,因而可以充分引导学生用自己的人生经验进行拓展,从课文中读出自己的童年生活的影子。
三、在教学之外扩展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重在教学中的全过程,但课堂上师生交流时间毕竟有限。个体的情感教育不易进行。因此,课外的情感投入至关重要。通过与学生或者学生家长的共同交流,常常产生出乎意料的效果。
以上教例的共同点就是在教学的起始阶段密切联系学生的阅读期待与探索新知的兴趣,较好地体现了利用原有知识、经验的迁移促进新知识建构的教学策略。阅读生活化是阅读教学的根本。教学应找到语文与生活的契合点,利用生活背景帮助学生理解文本,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兴趣,让阅读教学与生活牵手,使学生的“阅读经验”与“生活经验”在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接触、碰撞、交流中升华,增强对生活的思考,升华学生的价值观、审美观与道德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