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超
摘 要 高校贫困生的资助工作一直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是社会关注的焦点。近年来,我国高校的贫困生资助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不可回避的是这其中还有很多有待完善的地方,特别是从引导贫困生的全面成长入手,在给予他们经济帮助之外,更应在精神、学习和就业等环节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怀,建立起立体型的资助结构,这是完善高校贫困生资助制度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 高校贫困生 资助体系 立体型结构
中图分类号:G455 文献标识码:A
Preliminary Study on Three-dimensional Construction of Subsidy
System for Poverty-stricken Students in Colleges
WANG Chao
(School of Arts and Sciences,Nanjing Technical College of Special Education,Nanjing, Jiangsu 210038)
Abstract Subsidy works for poverty-stricken students in colleges have been drawing a high attention by the Party and the Government, and it is also a major concern in our society. Subsidy works for poverty-stricken students in colleges have made substantial progress in recent years, and inevitably there is a lot to be improved, especially overall growth of poverty-stricken students in colleges shall be proceeded with. In addition to provide economic assistance, more care shall be offered in psychology, study and employment, three - dimensional subsidy structure shall be built up, which is the effective measure to perfect subsidy system for poverty-stricken students in colleges.
Key words poverty-stricken students in colleges; subsidy system; three-dimensional construction
近年来,在我国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大背景下,高校学生总量增长迅速,其中贫困生的数量也随之增加。在社会民生越来越受到关注的今天,确保这些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实现就业,是高校不可回避的社会职责,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体现。
对贫困生资助工作的重视是我国高校历来的传统,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和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我国高校的贫困生资助体系也逐渐得到了完善和发展,物质资助的力度和广度大大加强,越来越多的贫困大学生在国家和社会的资助下,完成了自己的学业,高校也用自己的行动践行了“决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贫困而失学”的承诺。但不能否认,我国目前的贫困生资助工作还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我们的资助工作大都还停留在单一的经济帮助上,鲜有从引导贫困生成长成才的角度入手,给予他们在精神、学习和就业等环节更多的关怀,这反映出我们目前资助工作方式的单一性、粗放型和滞后性,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下我国高校相关工作发展的要求,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
1 贫困大学生面临的困难
经济上的困难是贫困生在校期间正常学习和生活的最大障碍。贫困生大多知道生活的不易, 长期以来养成了勤奋好学、艰苦朴素的优良品格。但是高校的贫困生往往是从经济欠发达的农村或是边远地区来到经济相对发达的高校所在地开始自己的求学生活,他们所处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而他们的生活状况又普遍低于高校所在地的最低生活水平,这种强烈的对比容易给正处成长敏感期的大学生的心理带来冲击。据调查,相当一部分的高校贫困生除了经济上的困难外,他们的生活和学习的思想状况同样不容乐观,而这往往是我们现行的资助工作中容易忽视掉的部分。
贫困大学生除了经济上,还普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困难”:
(1)精神上的困惑。经济上的拮据使贫困生容易产生自卑、焦虑、孤僻、敏感、脆弱等复杂的情感,并导致他们的性格发展方向极端化。有的贫困生因自卑而产生过于敏感的自尊, 甚至把别人的帮助视为对自己的侮辱;有的却又因自卑而“倚贫卖贫”,过度依赖别人的帮助;有的爱慕虚荣,有的忌妒仇富;有的孤僻多疑,有的又为了寻求外界的接受而待人过于热情等等。这些精神上表现出来的种种困惑与矛盾,不仅严重影响贫困生的健康成长,也对高校内正常的师生和同学关系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2)学业上的压力。经济上的困难迫使贫困生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打工兼职,他们的学习不可避免地承担了比旁人更多的压力和困难。贫困生大多来自教育相对落后的地区,长期在应试教育环境中成长的他们原本就较难适应从中学到大学学习环境和方式的转变,加之在外语、计算机操作、实验动手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综合素质相对较差,以及学科补考和重修的多重压力的影响下,他们的学习成绩一般,并且思想上常处于焦虑之中。这些不利的条件阻碍了他们专业学习上的成长、提升和发展。
(3)就业上的无助。高校的扩招使得当前大学生所面对的就业竞争日趋激烈,贫困生尤其面临着深刻的就业上的担忧。一方面,在个人综合素质方面,迫于成长环境,贫困生大多数存在着不足。另一方面,他们又缺乏家庭背景的支持和有效的信息来源。此外,求职道路上的经济花销也是贫困生不小的负担。
综上所述, 贫困生的大学生活长期处于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压抑下,这极易对他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负面的引导。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精神上敏感、偏激而又脆弱的他们需要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帮助,更迫切的是人格上的尊重、学业发展上的关心和社会交往上的融入。由此,我们在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中建立起物质帮助、精神关怀和学业、就业引导相结合的立体型资助体系就有着现实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2 对贫困大学生的关怀
针对经济、心理、学习和就业四个困扰贫困大学生的主要因素,我们应该积极探索,在现有贫困生资助体系的基础上构建起经济关怀、精神关怀、学业关怀和就业关怀四者相辅相成、有机统一的立体型资助体系,不断完善和发展高校的学生资助工作。
(1)经济关怀。物质帮助是推动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发展的主动力。经过长期的发展,我国已基本形成了包括奖、贷、助、勤、补、减(免)等多种形式构成的混合经济资助体系,在这其中政府财政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随着贫困生数量的不断增加, 财政拨款的资助总是有限的,这就需要我们开拓更多的渠道来充实资助的力量。目前,一种以市场化和社会化的方式来运作高校勤工助学工作的新路径值得关注。
勤工助学岗位的设立在大多数高校中已经得到了普及,但传统勤工助学工作容易流于形式,岗位的实际功能没有得到最大化的发挥,还大有潜力可挖。目前,高校的后勤工作大都已经实现社会化和市场化运作,由独立的物业公司承担,而勤工助学岗位的设立大都和他们有着重叠,这实际上是产生了资源上的浪费。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可以探索一种由学校主导,物业公司统一设立管理学生工作岗位,引入市场化运作方式的勤工助学新模式。这种新模式一方面节省了学校的办学成本,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使得勤工助学岗位得到了更多的资金支持;同时,这种引入市场化运作的勤工助学岗位还为贫困生提供体验社会的机会, 实现了贫困生的专业学习、能力培养、经济资助和成长成才的有机结合。让贫困生到勤工助学的“市场”中去挣钱,使他们既获得经济资助又提升综合素质、增强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这是解决物质上资助贫困生问题的有效政策。
(2)精神关怀。经济资助解决的是贫困生的生活困难,而精神扶助能引导他们健康地学习、生活,真正体现了对贫困生的人性化关怀。有效的精神扶助能使贫困生树立起良好的自信心,克服自卑心理,为他人生的发展把握好正确的方向。在精神扶助体系的建设上要注意三个方面力量的发挥,一是围绕贫困生最熟悉的环境,建设一支学生互助队伍, 打造出一支以学生党员、学生干部和入党积极分子为核心的学生队伍,通过他们与贫困生的交往和交流,实现贫困生对大学环境的适应和融入,利用社交这一最好的方式对贫困生进行精神扶助;二是建设一支教师帮困队伍,以负责学生工作的党委(总支)领导,辅导员、班主任和专业课教师为核心, 从教育教学方面引导、帮助贫困生,及时掌握他们的情况,与他们建立起深厚的感情;三是依托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建立一支科研型的贫困生心理辅导教师队伍。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迅速的今天,高校可以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以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为课题,各高校结合自身实际,开展专业研究,为精神扶助工作的开展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保障。
(3)学业和就业关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使得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要求不断提高,而贫困生在个人的发展上又往往要承受比其他大学生更多、更大的压力。对贫困生开展有针对性的学业、就业关怀,增强他们的专业技能并帮助他们顺利的实现就业,这既是他们最关心的问题,也是家庭和社会关注的焦点, 更是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终极目标。
针对贫困生学习的弱势,可以组织优秀学生,开展“一帮一”结对子学习帮扶活动,提高其成绩;针对贫困生综合素质的欠缺,尽可能为他们提供更多锻炼、接触社会的机会,拓展视野、增长才干,提升综合能力;针对贫困生就业目标的困惑,开展专业的职业发展、规划教育,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身特点和就业形势,确立好贴近自己、符合现实的就业目标;针对贫困生人脉资源和信息渠道的欠缺,整合学校已有资源,建立专门服务贫困生就业的信息发布平台,帮助他们开拓就业渠道,最终实现成功就业。
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开展是高等教育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积极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体现。因此,高校要积极探索新的形势下开展资助贫困生工作的新路径,不断完善和发展资助制度,确保贫困生从物质到精神以及学业和就业上都能得到及时、稳定和全面的帮助,享受到社会文明与进步的成果,这是时代赋予高校的职责所在。
参考文献
[1] 王晖.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2):156.
[2] 吕文飞.走出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困境的对策[J].改革与战略,2007(5):162-163.
[3] 李静.高校贫困生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6).
[4] 马绍辉.我国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的基本框架及今后的工作重点[J].高教研究,2006(5):38-39.
[5] 赵正兵.论高校贫困生资助制度的完善[J].当代教育论坛,2006(4):114.
[6] 周琼,李海山.我国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现状及反思[J].高教研究,2006 (4):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