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案模式在生物实验教学中的运用

2012-04-29 04:14蔡斌
中学生物学 2012年4期
关键词:多元评价讨论导学案

蔡斌

摘 要 合理编写导学案,课前发放,使学生实验学习预设明确;实验时学生小组合作、暴露思维,教师对实验中生成性问题及时点拨,使实验课呈现动态、生成的特征;实验后确保讨论反思充分,对学生实验作出多元评价。

关键词 实验教学 导学案 预设 小组合作 生成 讨论 多元评价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B

实验教学是高中生物学科重要的组成部分,但长期以来被中学教师有意无意地忽视了。在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背景下,生物实验教学无疑是整个高效课堂这个木桶中最短的一块木板,为此在教学实践中运用导学案模式就如何提高高中生物实验的教学效益作了一些探索。

1 问题导学,预设明确

实验课上,常常会有学生不知道要做什么,怎么去做;在实验中又相互观望、犹豫不决,或者按教师给的实验步骤“照单抓方”,实验做完了,连实验原理都没搞清楚。同时,一个实验小组的学生,往往有的人忙个不停,而有的人就是看别人做实验,没有参与实验过程。因此,在实验教学导学案中设置的问题,除了结合实验基本知识、原理和操作外,教师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观察目标和探究方向,让学生通过课前预习,查找相关资料,在实验课前就有明确的实验学习预设。同时,教师根据实验内容,按异质分组原则将全班分成若干实验小组,每个实验小组一般由4位学生组成,确定一位小组长,明确组内成员分工,如谁去取实验材料,取什么样的实验材料,谁做实验记录,或者分别完成几组实验……这样可避免学生相互推诿,作壁上观,又可避免群龙无首,一哄而上,充分利用了有限的课堂时间。

实验教学的导学案除了具有一般导学案的主体性、导学性、探究性、层次性等特点外,特别注意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创设情境,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增加问题的趣味性和一定的挑战性,让学生先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发现问题,再通过实验进行探究。如做“通过模拟实验探究膜的透性”实验时,教师要求学生先在家制作一碟腌黄瓜或萝卜,观察黄瓜腌制前后有什么变化,让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为什么腌制后的黄瓜比腌制前的软?碟中的汤汁是从哪里来的?这种来自学生日常生活的问题情境能很好地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热情。

实验课若仅按照课本实验中的材料、步骤、要求进行实验教学,难免限制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实验导学案中,教师在要求每个实验小组除完成课本实验内容外,还需要完成变式内容。变式内容是根据课本实验内容或变换某个条件或增设与之相关的内容或根据条件设计完成相关实验,用于训练学生思维,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合作交流能力。

如在做“比较过氧化氢酶和铁离子的催化效率”时,除了设置如为何要用新鲜的猪肝?猪肝为何要研磨?“你将根据什么现象来判断催化效率的高低?……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思考:能否用马铃薯或其他材料代替新鲜的猪肝?请带着你的材料来实验。而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中,设置变式实验:1~5实验小组探究“温度对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影响”,6~10小组探究“pH对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影响”11~15小组探究“营养条件对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影响”。

通过导学案,对实验课进行较为详细的预设,学生实验课前就基本了解实验课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清楚了实验课要完成的任务和实验的基本流程,实验时就可以相互合作,有序高效的完成实验学习任务。

2 暴露思维,生成点拨

在遵守实验规则的前提下,教师如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及时发现学生实验中的创造性的思维火花,捕捉学生实验过程中的生成性问题,及时点拨,使实验课具有动态的、生成的“精彩”,教师的“导”十分重要。

为了及时发现、处理各个实验小组在实验过程中新出现的问题,每节实验课,笔者都邀请2~3位同年级的教师一起指导。仪器、材料、药品等放在实验教室前面,不发放到实验小组。教师可先集体提醒学生注意本实验过程中最关键,可能影响到整个实验成败,难以通过语言或图解理解的步骤,需要时可适度演示。比如“显微镜操作”中的高倍镜的使用方法,“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中的压片,“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中血球计数板的使用,这些步骤用语言难以表达清楚,学生很难理解,而动作示范结合适当的言语指导则清楚明了,可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但教师应尽可能减少示范的内容,更不可示范整个实验过程,以免限制学生思维,不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发挥。

在补充少量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各实验小组对预习中形成的实验方案进行讨论,合理改进。同年级的多位教师在学生小组讨论及自主实验过程中,分别负责解决几个实验小组遇到的问题。教师应引导学生仔细体会实验的目的、原理、材料、用品,思考实验方法、步骤、结果、误差等的相互关系;引导学生比较课本实验和自己设计的实验的优缺点;诱导学生及时、主动地表明自己的观点或实验设想,无论“错”还是“对”,“合理”或是“不合理”。经过教与学的互动,使“错”的观点、“不合理”的实验设想得到纠正,从而建构出正确的认知,掌握实验的原理和方法,完成实验教学的目的。

“一切循规蹈矩的实验约束只会压制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实验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不要害怕犯错误,可以是实验材料、实验操作的“改进”,也可以是课本实验的变式内容,还可以是本课实验的深入研究。学生的“错误”其实是难得的活教材,引导学生分析错误产生的原因并提出解决的方法,比简单地模仿课本,得到一个预期的正确结果,收获要大得多。同时,一定程度上还培养了学生正确对待“错误”实验结果的科学态度。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做的只是对学生的鼓励、疑难的点拨以及确保学生不违背实验规则。

3 交流得失,多元评价

要提高实验课堂的效益,实验结束后的讨论交流十分重要。然而,由于实验中生成性问题的处理,许多时候实验结束时,下课铃也快响了,学生只能匆匆收拾好仪器和实验台离去。

在实验导学案中,增加了“实验反思与质疑”小栏目,作为学生实验课后的作业。教师通过对学生“实验报告”和“实验反思与质疑”的批阅,选择有价值的问题,如“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中色素带颜色太浅的原因,“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中染色过浅的原因等,在下一节课开始时组织学生讨论,这样确保了讨论时间的充足。讨论坚持开放性、多样化,教师做适当的引导,鼓励学生敢想、敢说,只要言之成理即可。讨论的形式可以是各小组结合本组实验具有情况讨论汇报,也可以全班讨论争鸣。通过思维的碰撞,学生交流实验操作技巧,分享实验过程中的心得,加深对实验及相关知识的理解。

建立多元评价,通过学生自我评价、小组内相互评价、小组间比评、教师评价等方式,对实验中的设计、操作、观察、创新、质疑、情感态度等进行多角度、客观、公正、准确的评价,使学生清楚自己的学习情况,确定努力目标,能激发学生发挥特长、勇于创新,也能促进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对学生在实验中一些变式处理、标新立异的构思尤其要倍加呵护,哪怕只有一点点的新意,教师都应及时给予肯定,即使是错误的想法或是失败的实验结果,也应该就其中可贵的创新精神予以鼓励。

4 问题与反思

不少实验需学生联系生活,在课前做一些小实验,这对寄宿学生而言有些困难,尽管在组建实验小组时考虑走读生与寄宿生的混搭,但实践中仍有许多小组不能很好地完成。为了即时处理学生实验中的生成性问题,尝试让多位同年级教师一起协助指导,这需要教师密切合作,各班实验安排时间的协调,无形中增加了教师的负担。实验后的讨论与评价在下一节课的开头,这样的安排虽然增加了实验教学时间,但对提高实验教学的效益很重要,不过需要对学期教学计划合理调整。

参考文献:

[1] 姜彰文.提高生物实验教学效益之探索[J].中学生物学,2009,4:34-35.

[2] 黄仰奕.以学生为主体的高三生物学实验课教学初探[J].生物学教学,2005,6:29-30.

[3] 彭月生.生物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中学生物学,2005,1:33-34.

[4] 陈建新.中学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模式初探[J].生物学杂志,2008,4:77-79.

猜你喜欢
多元评价讨论导学案
撑一支竹篙 向更深处漫溯
如何提高焊工实习教学的有效性
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高职项目教学分组学习探讨
浅谈如何提高导学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效性
多元评价,不拘一格
构建优质高中数学课堂,实现活力教学
试论基层电力市场营销策略
开展科学绘本活动建构生动课堂探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