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占久
摘 要 研究生教育是我国学历教育的最高层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的最重要教育形式。作为研究生这样一个特殊群体的德育工作必然具有其特殊性。从人才成长的规律来看,研究生政治信念的确立、人生价值的选择和良好品德的形成,都需要经过知、信、行的反复实践。导师个人的政治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水平和学术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素质修养。建构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研究生导师与学生的关系模式,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造就政治思想觉悟高、个性健康、品德高尚的创新人才的现实需要。
关键词 研究生导师 德育
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识码:A
The Moral Responsibility and Mechanism Studies of
Tutors to Graduate Students in New Period
SUN Zhanjiu
(College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Nanjing, Jiangsu 210016)
Abstract Graduate education is the highest level of academic education in China, is the most important form to train senior specialized talents with innovative spirit and practical ability of education. Moral education as a graduate of such a special group inevitably has its particularity. From the law of the growth of talent, the establishment of graduate political beliefs, the choice of the value of life and the formation of good character to go through to know, believing, repeated practice. Political and ideological quality of the instructors personal level of moral qualities and academic realm to a large extent affect the quality of students' accomplishment. Graduate student mentor relationship with the students construction and innovative talent cultivation mode compatible mode, i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graduate education, and create the reality of political and ideological consciousness, personalized health, high moral character and innovative talent needs.
Key words graduate tutor; moral education
1 研究生导师的角色定位与德育责任
探讨研究生导师的德育责任需要首先明确导师的角色定位,育人应该是研究生导师的重要角色,德育应是研究生导师的重要责任。
1.1 研究生导师既应是“经师”还应是“人师”
严格说来,研究生导师理应承担的角色有很多,包括学习教导者、科研指导者、思想引导者和心理疏导者等等。从普遍意义上讲,作为以培养高层次的有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为使命的研究生导师,其基本角色定位应是“经师”与“人师”的统一。
所谓“经师”是对研究生导师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的概括。经师应具备三个方面的基本素质:一是严谨的治学态度;二是具有较高的情商;三是较强的工作能力。高等学校业已形成开放办学的局面,研究生导师不仅要有育人能力和科研能力,还应具备社会服务能力。高校自然科学学者和哲学社会科学学者都可以在社会服务中有所作为。
所谓“人师”是对研究生导师人格魅力和道德水准的概括。人师身教胜于言教。教师要把教会学生“做人”放在首位,正人先正己,要为人师表。在教书育人各个环节中,教师人格的力量是无穷的。研究生导师要自觉加强道德修养,率先垂范,以自己的高尚人格教育和影响学生。因此,学校应该从政策上加以引导,从文化建设上烘托氛围,在选聘导师时要把师德标准作为首要标准,努力建设一支德才兼备的适应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办学要求的研究生导师队伍。
1.2 研究生导师作为“人师”的德育责任
研究生导师应是“人师”这个角色定位不仅是社会对教师个人素质的要求,还包含着社会对教师应承担的育人责任的期望。作为社会精英知识分子,研究生导师在履行“教书”职责的同时,理应承担起两个基本的德育责任。
(1)人格塑造——做人的教育。人格是遗传和环境交互作用的产物。研究生在学期间与导师接触时间最多,联系最为密切,比其他教师对学生人格的影响更为直接。研究生导师在指导学业的同时,自身的人生观、价值观也在影响着研究生,是研究生人格的垂范者。
(2)科学精神培养——做事的教育。科学精神是在从事科研活动中遵循的精神价值与道德规范。最根本的一是要实事求是,二是要勇于探索。
对研究生而言,第一,要杜绝浮躁的学风,潜心研究。第二,要磨练自己的意志,培养科科钻研精神。导师在引导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过程中,首先要言传身教,导师要始终走在所在领域科学研究的前沿,给学生正确的指导。其次,在指导的过程中,导师对学生既要关心爱护,又要严格要求。再次,导师要尊重学生的劳动,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增加学习的动力。
2 研究生导师与学生的关系模式及其对研究生德育有效性的影响
有效的研究生德育离不开研究生导师的积极参与和大力支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提高研究生德育效果的重要措施。
2.1 研究生德育的特殊性及现状
研究生群体是一个相对来说较为复杂的群体,他们已经具有较为成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研究生德育要特别注重思想品质、思辨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根据研究生教育的特殊性,研究生德育应加强导师的参与,明确导师的德育职责,实现导师教书育人责任的统一。当前我国研究生导师参与德育工作的力度远远不够。根据我们对硕士研究生的问卷调查,认为导师对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水平“很关心,经常给予指导”的仅占调查对象的10%。
2.2 研究生导师在研究生德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及发挥作用的主要途径
研究生德育的特殊性内在地决定了研究生导师是研究生德育的最重要主体。导师对研究生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影响力;同时,导师的思想观念、治学态度、道德人品等对研究生又具有潜移默化的非强制力影响。这两种影响力在导师身上统一,使他们成为对研究生最具影响力的人,理所当然应成为研究生德育的主体。
从研究生与导师的特定关系来看同样如此,导师与研究生接触的时间最长、最多,导师对学生关注得更多,最了解自己带的研究生的思想、学习状况,能对学生思想和行为进行全程跟踪指导。 而且,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应该说,导师是研究生德育工作的必然主体。
因此,明确研究生导师在研究生德育工作中的主体位置,充分发挥导师在德育工作中的核心作用,是更好地把德育工作落在实处、提高研究生德育有效性的必然要求。导师在开展研究生德育工作时可以灵活进行,融德育于日常学习、科研和生活之中:(1)导师在入学选拔时就对考生的思想品德把关,把握每个研究生的个性特征、思想道德水平,制定个性化的研究生培养计划。(2)导师可通过自身行为习惯、人格魅力、治学态度来影响学生,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3)导师可将思想教育融入对学生学业指导、共同开展科研活动的过程。
2.3 师生关系模式及其对研究生德育有效性的影响
无论是研究生德育工作的特殊性,还是研究生导师发挥德育作用的途径,都与师生关系的性质或类型密切相关。师生关系的性质不同,研究生德育的效果也会大相径庭。
纵观世界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历程,研究生教育中的师生关系模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一是“事事包办”模式(父子关系):这是传统研究生教育体制中的常见师生关系形式,是一种类似父子关系的师生关系。显然,这种师生关系模式对研究生道德素质的培养的好处不言而喻。
二是“放任自流”模式(老板与员工关系):这是受市场经济条件冲击而研究生培养制度尚不健全条件下,研究生教育中容易出现的一种师生关系形式。显然,这种“放任自流”模式是不可能保证研究生德育效果的。
三是“和谐互动”模式(朋友关系):这是我们应着力建构的一种有利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师生关系形式。显然,这种师生关系模式能有效实现研究生科研能力和道德素质的培养的双赢。和谐互动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学生对教育要求的认同,从而消除学生对德育的偏见和逆反心理,产生信任效应,认同并乐意接受教师对他实施的德育,使教师能准确把握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因人而异,增强德育针对性。教师可通过开展各种学术性的和非学术性的活动,拓展德育渠道,将德育的内容和要求寓于其中,切实提高德育实效性。
3 当前高校研究生导师与师生关系的现状及其根源
要建构和谐互动的师生关系,需要我们对当前高校师生关系的现状及其根源有清晰的认识,这是解决问题的基础。
3.1 当前高校研究生导师与学生关系的现状
当前研究生教育中,师生关系存在着不和谐的一面,有逐步恶化的危险。这表现在“师生关系淡化,放任自流”和“师生关系雇佣化,导师不导”。
3.2 根源分析
师生关系的恶化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市场经大潮的冲击和研究生导师培养制度的缺陷是两个最重要的原因。(1)经济因素对师生关系的负面影响:随着研究生教育规模迅速扩大,生均教育资源日趋紧张,导师少、研究生多的结构性矛盾突出,生均导师数偏低严重制约了研究生教育条件的改善。(2)研究生导师培养制度的缺陷对师生关系的负面影响:第一,导师选聘上的“形式主义”不可避免地造成部分教师重视学术成果和学生学术水平的培养,忽视自己理应承担的德育责任。第二,导师聘任上的“终身制”,缺乏没有竞争机制。
4 建构和谐互动的师生关系以提高研究生德育有效性的制度创新建议
(1)破除研究生导师终身制,实行导师资格认证制度,拓宽导师聘请途径。今后必须打破导师终身制的做法,在导师资格的认证上着重考察学术水平水平、研究能力和道德素质,实现导师能上能下,实现良性竞争和导师队伍优化。(2)健全师生互选制度,实现师生之间的最大契合。(3)试行导师组集体指导制度,实行导师分权制度,尽量避免个别导师对学生的绝对制约。(4)健全导师评价与问责制度,使得研究生培养质量与导师考核挂钩。对于学生在品德和学业上出现的重大事故,根据具体情况导师需承担一定责任,直接影响导师的考评。将研究生培养质量作为导师业绩评定的重要指标。(5)建立研究生导师岗位培训制度,提高导师指导水平。指导研究生是一个需要良好教学艺术和育人能力的智力活动,没有经过严格岗位培训的教师需要很长时间的摸索才能得心应手。必要的和定期的岗位培训对提高德育工作水平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 孙其昂.思想政治工作基本原理[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
[2] 郭亨杰等.心理学教程[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3] 章琳.导师参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因素[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3.
[4] 肖国芳等.构建和谐导学关系的制度构想[J].江苏高教,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