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探索

2012-04-29 12:52李晓娜
当代旅游 2012年4期
关键词:学生管理工作工学结合高职院校

李晓娜

摘要:在高职院校实行“2+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院校的学生工作与以往相比,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为了更好的适应这种人才培养的模式要不断提升学生工作管理水平,开拓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新局面。

关键词:工学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以职业人才培养为主要目标的教育模式。该模式以培养学生的全面职业素质、技术应用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主线。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通过学校与合作企业的双向介人,将学生的理论学习、基本技能训练与实践经验培养有机结合起来,为生产、服务第一线培养实用型高级技术人才。这些年,国内高职院校对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课程建设、教学管理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相比,学生管理工作上的创新则显得有些滞后。

高职院校的学生工作,多年来形成了严格的学生工作组织系统。各级党团组织、学生组织等网状学生管理格局,仍是目前学生工作的主要框架。但在学生校外实习阶段,原有的学生工作管理格局难以发挥它的有效性。工学结合模式下的学生校外实习,具有管理主体多元化、实习地点分散化、实习内容多样化等特点。传统的教育管理内容和方法有些虽仍然适用,但在侧重点上必须有所调整。如应更加注重高职学生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行为等方面的培养与教育;更加注重着眼于提高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目前学生校外实习的管理一线工作主要由辅导员和班主任来完成,但专业结构不合理、辅导员数量不足,班主任大多数是兼职教职工,工作任务繁重。以上这些因素的存在使得学生校外实习的管理与教育很难取得理想的效果。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高职院校学生工作与传统的学院式学生工作相比有了新的变化和特点。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以职业人才培养为主要目标的教育模式。工学结合的基本特征具体表现为:将校内学习与在企业实践有机结合的教育;学校与合作企业有相对稳定的契约合作关系;合作企业为学生提供由学校开发或认定的、适合进行学习培训的工作岗位;学生在企业从事实际生产和经营工作,企业按照正式员工的标准对学生进行要求和管理;由学校主要负责学生在实践中的工作进展;由学校和企业共同考查评价学生在工作中的表现。从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看,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学生工作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学生管理与服务工作;二是学生在校外实习期间,包括寒暑假实习和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的学生管理与服务工作。高职学生工作的新变化和新特点也主要体现在寒暑假实习和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的学生管理与服务工作方面。

工学结合的开放性、实践性和职业性特征要求高职院校打破封闭办学、“墙院内”管理和单一学生身份的传统管理模式,强调走出校园到企业的具体生产岗位进行锻炼。这不仅对教学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且也对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工学结合”模式下,单纯的校园环境转变为校园和企业交替作为教育培训机构。学生到企业实习,会在一定时期内脱离熟悉的校园环境,处于社会环境中。学校和企业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社会机构,各自的运行规律和追求的目标不同。学校以育人为主要目标,企业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主要目标。复杂的人际关系,繁重的生产劳动,严格的企业管理。都会使学生产生许多新想法,甚至发生矛盾。工学结合的实施,使教育主体从传统教育模式下单纯由学校教师担任教育者转变为学校教师和企业实习实训教师交替或共同担任教育者。这就要求学校和企业建立密切配合、协同管理的组织机构,加强交流与合作,加强信息反馈,共同为学生提供相应的教学指导、职业道德教育、职业生涯指导等服务,确保工学结合的顺利实施。这些特点决定了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应着重做好以下工作:

1、加强学生职业适应能力的培养

通过本人和企业接触的经验,我发现用人单位非常重视学生的敬业合作精神、责任意识、诚信品质、工作态度。学生到企业实习,会在一定时期内由“学校人”转换为“职业人”。不同的生活环境、繁忙的工作、复杂的人际关系、严格的规章制度,都会对他们过去长期积累而形成的生活习惯与思维方式产生较大的冲击挑战,学生需要适应这种角色的变换。所以,加强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不仅是在校学生工作的重要内容,更是顶岗实习期间学生工作的核心内容。围绕提高岗位适应能力,学生工作应加强学生人际沟通能力、身心安全等方面的教育。做好实习前学校的教育引导、实习中企业的培训指导、实习后校企总结提高工作。在学生校外实习前,要针对实习过程中容易发生的事故,制定出详细的实习行为规范,并以书面形式告知学生。当学生进人实习单位时,各实习单位应着重加强岗位操作规程培训,开展安全教育活动。实习结束后,企业应结合每一个学生的表现,有针对性地进行总结,开展指导;学校应召开实习交流会、汇报会,让学生交流实习心得;还可邀请低年级相同专业的学生参加,以做好推行专业教师与职业导师互动机制。

2、加强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

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是实现人才素质与用人单位需求对接的首要工作。在现代社会中,各行各业都从自身职业特点出发,确立了具有本行业特征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借以调节和约束职业行为。这就要求教育者在工学结合实践中。除了要引导学生提高专业技能,还必须大力加强对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当前,职业分工越来越细化了,而在行业性职业道德方面的研究和教育实践还需要进一步深入和细化。教育学生在实际工作中提高职业素质,培养职业道德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是实现人才素质与用人单位要求对接的首要工作。通过对大量企业进行的调查表明。用人单位非常重视学生的敬业合作精神、责任意识、减信品质、工作态度。然而,目前大学生中独生子女居多,缺乏社会经验,独立工作与生活能力较弱,缺乏合作精神。辅导员、班主任可通过与学生“同学习、同生活、同工作”,进一步了解专业知识在企业的运用,完善自己素质结构;建立临时组织、学生自我管理组织,并指导其开展工作,从而达到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目的;可以定期、不定期走访实习单位,了解学生在实习单位的表现及实习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做好工作;可以通过网络、电话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实习情况,解决学生思想上和心理上的问题;也可根据企业的生产情况、学生的时间以灵活的形式组织开展学生活动。

3、加强学生适应能力的培养

学生参加实习工作需要一定的体力,需要身体各器官的整体配合,要有跟观六路、耳听八方的观察力,胆大心细、遇事不慌的应变力等。实习初期,很多学生会因为身体原因无法适应生产情况,产生倦怠情绪,另外,不同的生活环境、繁忙的工作、复杂的人际关系、严格的规章制度,无一不对他们过去长期的生活习惯与思维方式产生较大的冲击与挑战。学生从在家庭和学校中的主角地位突然转换成配角位置,从备受呵护的孩子,变成毕恭毕敬为企业服务的员工,这种心理上的落差将会使他们产生情绪波动。学校应与家长积极沟通,加强对学生身心素质的培养,使学生明确工作的性质与特点,尽快调整心理状态,进入工作角色。

4、加强学生管理工作制度建设

工学结合模式下,学校和企业要建立、完善有关管理制度。如学校和实习单位的教育管理及安全教育制度、请销假制度、学生表现考核制度,与职业教育相适应的学生管理教师聘任、评估、分配激励、财务制度等,并严格落实。在确定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之后,各高职院校应着力制定一系列与之配套的规章制度。如对工学结合的形成、时间、指导人员以及目的、内容、效果的评估等都应做出详细的规定,使得工学结合“有法可依”,从而有效地缓解学生去实习的抵触心理。

猜你喜欢
学生管理工作工学结合高职院校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正确应用
以人为本的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分析
少数民族学生管理工作现状及应对策略
基于工学结合的《仓储岗位实训》学习成效评价体系探究
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探究
工业机器人现场编程工学结合课程开发
在新形势下创新汽车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的初探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