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职院校实施人文教育的几点思考

2012-04-29 00:44丁玉珍,尹小小
成才之路 2012年4期
关键词:人文教育人文素养高职教育

丁玉珍,尹小小

摘 要: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活动的永恒主题和高职教育的本体价值及其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也应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强化对高职生以人文精神为核心内容的职业人文教育,注重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整合与融会,在对高职生进行“何以为生”的知识技能教育的同时也进行“如何而生”的人生理想教育,培养有思想、有判断力和有终身学习能力的合格公民和“全人”,就成为高职教育越来越重大而又现实的选择。

关键词:高职教育;人文教育;人文素养

一、高职教育的本体价值和理想

教育就是对人的培养。不论是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不论是普通教育还是职业教育,其基本价值就是要把个体生物意义上的人培养成社会意义上的人,促进人的发展。和其他类型的教育一样,职业教育也是一种价值追求的过程,其核心功能也应该是促进人的发展,即围绕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而实现其基本素质的全面提升和个性的自由、充分发展。因为职业本身就是一个复合性概念,不仅仅是指工作的种类,还包括为了维持生命存在和提升生命质量,基于个体经验和社会需要的平衡而定向于特定工作的生存状态。因此,促进包括高职教育在内的职业教育这一核心的本体价值的实现,既是教育活动的永恒主题,也是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近百年来,在世界科技主义和经济主义思潮的影响下,饱尝了科技、经济落后的辛酸与屈辱的我国近现代教育,开始走上以社会经济发展为导向的人的培育和完善之路,实用主义大行其道,认为教育宗旨“在使人各有一业,否则教育无用”。当前,大学的市场取向、功利取向日趋明显,一些学校把自己降低到市场经济的附属地位,市场需要什么便做什么。高职院校中一味地重文轻道,重技术轻思想,重速成轻养成,重身体成长轻精神成人。其结果是,一方面,高职学生的知识限于专业和技能,口头和文字表达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协调人际关系能力等都较差,对自然、社会及人类生活缺乏完整的认识,成为“经济的人”“技能的人”,而非完整意义上的人;另一方面,由于关怀生命本质的人文教育的缺位,在科学主义、技术至上等理论导向下的教育不注重对主体性的“唤醒”和培养,以致学生缺乏德性的陶冶,缺乏独立判断、反思以及情感体验、审美能力和想象力,缺乏抵御各种错误思想文化的渗透和侵蚀的能力。一家颇具影响的周刊曾对北京几所著名高校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竟有93%的人认为自己没有信仰!重庆科技学院心理中心关于该校大学新生理想现状的调查表明, 2002、2003级中具有社会理想、道德理想的仅各占总人数的14.28%、7.56%;2006级中上述二者的比例也只为24.83%和8.84%,相比20世纪80年代分别低了72.33和75.28个百分点;在2006级中具有职业理想和生活理想的也只占26.87%和55.78%,另有9.52%的人认为自己无理想(正在寻找、写不出或不愿写)。这一调查生动地表明,正是由于剧烈的社会变革过程中精神世界缺少永恒与厚重却又失去引领和承载精神的权威,信仰失重、道德失范、心理失衡便普遍存在于今天大学的校园!

马斯洛曾充满期待地指出:“人的创造性与健康自我实现、丰满人性也许是同一概念:富有创造性的人的特性是能随遇而安,能以变化为乐,能即席创造,能满怀自信和勇气地对待他毫无思想准备时面临的情境。”今天,身处市场经济大潮和社会剧烈转型的历史时期,我们尤应坚守如下信念:高职教育是“育人”而非“制器”,是为了提高国民素质而远非只是训练技能,是把培养学生如何正确地做人与如何正确地做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否则,如果学校培养的只是一技之长、但无人文情怀而又自以为是的专家,这样的人只能“是一个畸形的人、零碎的人、不健全的人”,这样的人越多,合作就越困难,冲突也越多,“国家的和谐康泰越不可问”。

二、人文教育:寻找归来的世界

1. 人文教育的实质和宗旨

人文,是一个人与人的生命、人的性灵、人的精神和人的理想密切相关的概念,它主要是指追求健康与进步、坚守道义与责任、向往真善美的文化,是尊重人权与个性,维护自由和平等,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以及爱护和关心人类的文化。人文精神,就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精神,就是一个人对自己的精神领地的守护,就是一个人做人处事的价值追求——符合人性、符合人类共同利益的价值追求,同时也是整个人类对自己精神家园的观照。

人文教育是人之为人的教育,它以育人即以全面和谐地培养学生的人格与个性为根本目的。高职人文教育,亦即对高职生进行的旨在促进其人性境界提升和理想人格塑造的教育,其实质也应是培养人文精神,培养精神品质,奠定从事社会工作、承担社会角色特别是职业角色的重要基础。

我们必须认识到,大学期间是人生特有的灵魂发育期,对大学生尤其是高职生的“精神成人”至关重要。在这一时期,学生不仅要具备将自己的事业与人类文明、社会进步融为一体的品格和社会责任感,具有崇尚真善美、坚持真理、热爱祖国的道德情操,而且要具有自信、乐观、豁达、合群、不怕困难与挫折的良好心理素质。因此,高职人文教育要以追求人性的完美、培养健全的人格为最高目标,尽可能地满足学生成长的自由性、发展的全面性、存在的主体性、成才的多元性需求,引导学生逐步养成完整的人格。

2. 职业人文教育的现状与方向

以面向职业生活为基本态度,体现了对企业技术与人文素质整体要求的现代职业化基本准则,决定了高职教育应该是一种以完善劳动者个体人格、提高个体素质为目标的“人格本位”教育。因此,体现诚信、责任心、敬业、合作、创新等人文特征,蕴涵职业价值观、职业道德、职业核心能力和职业生涯规划等内容,强化突出社会性人文知识的熏陶,促进学生的职业人文反思和唤醒其内在的人文需要,培养他们基本的职业人文素质等特色,就成为高职教育进行教育改革、增进人才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也即高职院校人文教育是一种养成人的职业素质和职业精神的特殊形态的教育活动。

然而,由于大部分高职院校办学时间短、学术底蕴不足,加之当前职教领域存在着的技术主义和功利主义价值取向,导致人文使命日益模糊,重职业教育、轻人文教育日趋普遍。其实早在1984年,“提高美国高等教育质量所必须具备的条件”研究小组就在其所提交的一份报告中指出:“谁也不能确切知道新技术革命将会怎样影响我们未来的劳动力所要求的技能和知识。因此,我们的结论是:为未来所做的最好准备不是为某一具体职业而进行的狭窄的训练,而是使学生能够适应变化的世界的一种教育。”为此,高职院校应该认清形势,在实践中对学生进行“何以为生”的知识技能教育的同时,进行“如何而生”的人生理想教育,为学生提供全面系统的知识,提升学生批判性思考能力,培养既有科学精神又有人文情怀的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使他们不仅成为已有职业和岗位的追求者,而且成为未来职业和岗位的创造者。

三、营造高职教育的人文生态

“生态”一词,意思是自然界的经济学,涉及到以人为中心的生命有机体与自然资源的相互作用。人文生态(humanity ecology),是指人类社会的精神氛围和文化环境,它是由各种社会历史因素共同构成的、支撑人类精神活动的宏大系统,包括民间文艺、民俗风情、故事传统、思想道德和精神品格等。晏辉进一步强调,“所谓人文生态,是指人们借助于精神生产和精神活动所得到的愉悦和幸福的体验,是人的心智力量的提高和心灵境界的提升。从外部看,是社会和他人对‘我的尊严、自由、个性和权利的尊重与确证;从内部看,是‘我对终极价值的执著追求,对理智感、审美感、道德感、愉悦和幸福的体验,这种体验使‘我感受到了生活意义的存在,使‘我超越了生活的疲惫和物欲的牵累,这是一种心境、一种和谐。”就此而言,人文生态是一个价值范畴,它所表达的是一个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和一种鲜活的时代精神。

今天,在重重的迷惘和困惑面前,努力建设和营造生存和生命的人文生态,便成为了提升包括高职生乃至当下现代人的精神气质的根本出路。如此,面对价值理想、信仰重建的时代使命,我们也许就能为每一个高职学生提供一个切实的坐标,构筑一个坚实的支点,指明一个真实的方向,并让他们真正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体会并领悟于丹的“心得”:

上大学更多的时候,是一种懵懂的探索,上大学的时候,人会受到很多思想的激荡……其实人受大学教育,是让你逐渐建立起一种人格觉悟,让你找到你的自信,然后在一个匆忙的旋转的世界前面找到一个恒定的点,让周围生动起来,让你生命被激活,绚烂之极。然后走出校门,你真正去穿越世界的时候,可能会逐渐逐渐地归于平淡。到那个时候,仓皇和忐忑就会隐去,内心圆融和自信,会在举手投足之间表现出来。

参考文献:

[1]田文生.“80后”大学生比前代更显脆弱[N].中国青年报,

2007-4-19.

[2]马斯洛.人性能达的境界[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

[3]高焕祥.人文教育:理念与实践[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

社,2006.

[4]晏辉.心情培育:青少年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J].教育研究,

2006(1)

(江西农业工程职业学院)

猜你喜欢
人文教育人文素养高职教育
技工院校语文教学渗透人文教育的思考与实践
高校人文素养教育势在必行
基于自我意识唤醒下医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途径研究
新课标下小学语文古诗词人文教育浅析
教师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中的影响
人文主义视野下的高职教育研究
微商思维在高职市场营销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与人文教育的结合
高校 《大学语文》 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现象及应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