绽放陶艺课堂别样精彩

2012-04-29 01:13吴昊
教育教学论坛 2012年44期
关键词:灵感创新意识想象

吴昊

摘要:我校的陶艺教学活动起始于一九九八年,教学方式从课外兴趣小组活动转向正规课堂。面对学生一件件稚拙、质朴、颖异生动的陶艺作品,我们被学生的特殊语言所打动,先后立项进行陶艺教学的研究,十四年里完成多个课题,撰写的课题报告和专题论文在国家、省、市级评比中频频获奖。通过研究、实践使我们认识到:开展陶艺教学,给学生创设一个快乐的课堂,提供发展个性实现自我的天地,有助于培养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空间想象力。

关键词:陶艺教学;想象;灵感;创新意识

中图分类号:G623.7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162-02

在儿童所喜爱的各种游戏中,玩泥巴大概算得上最受欢迎的游戏了。一坨坨泥巴通过学生们的双手揉、捏变成一尊尊精美的艺术品,如果没有思维没有创造,能将泥巴变成这样生动优美的艺术品吗?陶艺是一种艺术创作,它集画、刻、雕塑于一体,表现了独特的造型意识,也是培养创造思维最有效的训练方式之一。如何使学生喜欢玩陶,喜欢运用陶泥去自由表达丰富的内心世界呢?通过种种尝试,我们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来寻找“突破口”。

一、良好的师生关系、灵感的萌芽

在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在黑板上没有统一构图要求和造型标准,老师只规定主题和提供一些创作中需要的简单造型参考。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学得轻松愉快。我在给新生上第一节陶艺课时曾给他们一个惊喜,当他们排着整齐的队伍来到美术教室时,课桌不见了,地上堆满了泥。片刻的惊讶后同学们像见到了久违的朋友一样欢呼起来,“啊,泥巴!”在一片欢呼声中,自主探究的陶艺课已经开始了,没有整齐的问好声,有的只是学生团团围着老师,牵着老师的手,兴奋地跳着、喊着“老师,是不是今天不上美术课了?”“你和泥巴玩过游戏吗?”“你把泥巴变成了什么?”……同学们三三两两尝试着、争论着,用不同的捏塑方法,不停地摆弄着手中的泥,不断有新发现、新创造,他们嬉笑着兴奋着,智慧的火花在碰撞中、在忘我的动手实践中体现,主体合作与创造热情达到了高潮。教室成了一片欢乐的海洋,这时的教师只需通过简明的语言和信手拈来的示范就能点化学生创造性的灵感思维。

二、求异的教学环境、灵感的点化

冲破思维定势,将训练思路、方法交给每一个学生,让他们知道什么是异、怎么去求、去想。在上《泥娃娃》一课,先让学生们看一看十几个形状各异的泥娃娃,在观察后,学生对泥娃娃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然后我们共同将其分解开来去赏析,理解其局部与整体的关系,要求学生为其改变面貌,设计出若干个与其截然不同的形象。在这里我们强调的是它们彼此间形态不能一样、局部刻画也不能一样,我们要的是有创新性的泥娃娃问世。问题一出,孩子们便带着问题有意识地走进我们的生活空间——商店、学校、家里、街头,他们从头到脚地去观察、分析、比较、记录,从里到外地去理解、去品味。他们可以依葫芦画瓢,可以移花接木,可以断章取义,更可独出心裁,对生活中精华与糟粕,他们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如何使泥娃娃生动是求异训练的一种表象,而捏塑前想、捏塑中想、捏塑后还要想,不想就捏塑不出来,才是日后每个孩子受益的根本所在。沿着这个思路走下去,创新精神和才能的产生便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三、丰富的想象空间,灵感的激活

陶艺课上学生们分到一块陶土时,总会问:“老师我们做什么呀?”其实,这时的学生已经进入了创造的初始阶段——构思了,他们正在从泥土中寻找感觉。这时的老师要抓住时机一层层引导、启发。我在上《做小花杯》一课时,先让同学们互相谈谈杯子在生活中的用途。当我问杯子有哪些款式时,学生们便七嘴八舌地说开了:有盖儿的、没盖儿的、大肚子形、圆筒形的,有一个杯把儿的,也有两个杯把儿的。我又问有哪些材料做的,他们抢着说出:有陶瓷做的、有不锈钢杯、铝杯、塑料杯、玻璃杯、还有一次性纸杯。“那我们用泥怎样来表现他们呢?”大家开始你一句我一句地讨论开了,讨论能够丰富大家的认知,交流又是大家相互学习、彼此作用、共同提高的好机会,讨论中这个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这时我再问怎样才能让杯子更漂亮些呢?他们争先恐后地告诉我可以盘泥条可以用小圆点,可以直接贴泥上去……学生们的想象力被一步步激活。这时再提出一个本课最关键的问题,你们想做一个什么造型的杯子?在对杯子的观察、分析、总结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根据各自不同的理解、不同的需求,调整补充完善其特殊功能。加上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创新,在造型上他们可以彼此借鉴改头换面、别出心裁大胆设计;在功能上他们可尽其所想,不必去考虑是否可行,是否真实,只要符合能装水的功能就行……学生的想象力是没有模式、没有框架、更没有严密的逻辑章法,关键看我们如何去引导,只有参与其中灵感的碰撞才可将创造的闸门打开,走进去了才能找到如鱼得水的感觉。

四、快乐的动手实践、灵感的落实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大胆放手地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手脑合一的能力及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能力。老师可以简单地教一些揉泥、搓条、粘接、手捏、打泥片、筑泥板、挖穴等做陶技法。不要刻意要求学生在制作过程中的表现技法。用什么方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多样化表现方法的自主探究中,让学生进一步感知淘泥的性能。其实学生制作陶艺的水平与他们的认知发展水平是相同的。我们要在教学中因人施教,因势利导。使之都得以发挥各自的优势。例如:有的学生善于分析造型的合理性、完整性。有的学生不太注意造型,大胆抽象地表现动感,有的同学特别强调局部刻化……这些作品各有千秋,没有高下之分,作为老师应当尊重他们的个性,顺其所长,帮助他们以独特的形式来完成具有个人风格的作品。

五、课堂的评价总结、灵感的升华

讲评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我们把讲评作业看成是一个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过程。教师要引发学生的再度创新就要让学生体验前一阶段创造成果的愉悦感。评价时我遵循“三重”、“三不”原则:重过程,不以作品论成败论英雄;重童趣,不以专业眼光看待孩子作品;重求异,不对作品打分。譬如,在教学“参观动物园”一课中,当学生制作出各种小动物时,我们就把他们的作品展示给大家看,在同学们的啧啧赞叹声中体验到成功的愉悦。然后再从另一个角度去启发他们,把当前的愉悦感转化为以求角度新创造的动力,产生新的创造力点。在评价总结中开阔眼界,丰富知识,提高审美,思想上的收获才是最大的收获,情感决定着学生学习的方向、进程、效率,而学生对陶艺的认识和学习离不开学生对学习陶艺的兴趣。让学生的思想像一块吸水的海棉,把吸收到的真、善、美灌溉在自己的“精神家园”中。

在陶艺教学中,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方法很多,但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它不是向孩子灌输与他们无关的标准和法则,而是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造能力,引导学生把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观念想象结合。同学们在揉泥制淘的过程中,发现了美、创造了美,同时借助陶艺制作用手表现了心灵,更塑造了全新的自我。创新意识的培养,既不在于让孩子们去制作某一特定作品和物体,也不在于教他们以成年人的观念和词汇评价艺术品。创新意识的形成应寓于学生们对自我和环境的不断认识与敏感之中。面对未来,培养孩子们对生活的敏感,要比培养对陶艺的敏感更为重要。重视和发展他们审美能力的培养,就是造就一批高素质人材,就是造就一个开明、文明的未来,展望前程,我们任重而道远!

猜你喜欢
灵感创新意识想象
奇妙的想象
细观察 多想象 善表达
这些并不是想象,有些人正在为拥抱付费
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
如何提升学生的服装设计灵感
游走在音乐创作间的顿悟
让课堂充满创新活力
高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浅析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素质教育背景下音乐欣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