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开春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为了符合新课标精神,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主动地营造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在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其在学习过程中不再感到枯燥和被动。回顾以往的小学语文教学方式,课堂上教师一味地带着学生读课本内容并进行讲解,课下任务就是背诵和练习生字词。这样一来,大大降低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效率,使其对语文知识的学习产生厌烦感,从而变得被动。因此,教师在新时代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语文课堂充满创新活力。
关键词:语文课堂;创新能力;灵感
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课程应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在现代化的社会发展中,我们需要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那么教师就要在教学课堂中充分把握他们的这一特性对其加以引导和培养,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要想让语文课堂充满创新活力,我们需要更注重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其主动意识。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既要做好课堂教学的设计,还要注重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并学会正确处理师生之间的双边关系。小学阶段的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可能会因为大量的作业和繁琐的课文背诵对语文学习产生厌烦感,学习过程中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课本内容创设有效的情境,促使学生踊跃地参与到情境中,在实际演练中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让学生在有趣的课堂情境创设中找到学习语文的乐趣,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在唤起他们学习热情的基础上培养其创新能力。
例如,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哪吒闹海》一文,这是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讲的是龙王父子称霸一方,做了很多坏事,哪吒为给百姓出气,摇动龙宫、打死夜叉并降服三太子,帮助百姓过上太平日子的故事。其教学目的是引导学生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感受童话和神话故事中丰富的想象和鲜活的形象。教师讲授文章时,可以引导学生体会哪吒的勇敢和正义,创设哪吒与夜叉打斗的情境,并由学生自由选择角色,根据自己对人物的揣摩进行表演,使其快速融入情境中。这样的情境创设使得学生在表演中自由的发挥和想象,不断丰富自己的想法,让整个有趣的表演带动课堂的学习氛围。
二、营造氛围,激起学生的创新灵感
为了实现新课标的改革目标,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具有新时代、创新意识的学生。那么,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就需要在教学活动中用心去培养学生的创新灵感,因为他们的创新灵感是其进行创新的前提,也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创造良好的创新环境,使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得以充分体现,并主动去探索和研究问题。师生关系在课堂教学中起着尤为关键的作用,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和互动。师生之间的互动越多,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越高,那么其创新灵感也会在教师的牵引和指导下不断迸发。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不善于表达,平时对教师也会有一定的畏惧感,在学习期间遇到问题也不会及时与老师沟通,所以教师要学会倾听他们的心声,走进他们的内心,与其进行思想上近距离的接触,及时并有效地解决他们所遇到的问题。
例如,在学到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少年王冕》时,文中王冕家境贫寒,体谅母亲的艰难,辍学给隔壁秦家放牛,期间自己买书读,某天受雨后美景的感染和启发,奋发图强,刻苦学画,终有所成,从此每天作画读诗,改善家境。教师在课堂上讲授时可以在学生熟读课文之后,让其开动脑筋想象文中的这一场景,并鼓励他们发表自己内心的想法和感受。一学生说道:“我觉得王冕是个很懂事的孩子。”而另一学生说道:“我认为王冕母亲不应该因为家境贫寒就让他辍学去替人放牛。”在听到这两位学生的回答之后,教师鼓励他们说说自己为什么有这样的感受,然后再让他们进行分组讨论。最后教师再对他们给出的回答进行一一归纳和总结,达成了这样的共识:由于家境贫寒,母亲也是无可奈何才让王冕辍学替人放牛,王冕拥有刻苦勤奋、孝敬母亲的美好品德。这样一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倾听了学生的内心想法,使其踊跃地参与到课堂中,才有了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总之,培养小学生的语文创新能力首先要改变教师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贯彻新时代的教学理念。在课堂上,教师要积极倡导学生自主与合作式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意识和探讨精神。因此,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不只是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在讲授课本知识的基础上,教会其如何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才能更好地唤起他们的创新意识和热情,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花艳.小学语文教学如何营造有效的课堂氛围[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7).
[2]林慧慧.小学语文优质课堂构建策略简探[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7).
[3]司丽.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7).
编辑 段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