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播学角度看微信的兴起

2012-04-29 23:48方志鑫蔡莉白
科教导刊 2012年5期
关键词:使用与满足微信

方志鑫 蔡莉白

摘 要 近来,微信发展势头强劲,成为了网络社交的新宠。本文试图从传播学的角度来探讨网络媒体发展中的这一新热潮,运用“使用与满足” 理论来解释微信的功能与其受用户青睐之间的关系,并论述了微信所带来的传播方式的新变革。

关键词 微信 使用与满足 信息传播方式

中图分类号:G2文献标识码:A

The Rise of Micro-Lette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mmunication

FANG Zhixin[1], CAI Libai[2]

([1] Department of Communication, Xiamen University Tan Kah Kee College, Xiamen, Fujian 361021;

[2] School of Computer Engineering, Jimei University, Xiamen, Fujian 361021)

Abstract Recently, micro-letter develops strongly, has become the new darling of the social networking. This paper attempts to explore this new wave of online media develop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mmunication, the use of the "uses and gratifications" theory to explain the function of the micro-letter favored by the users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nd discusses the micro-letter brought by the new changes in the mode of transmission.

Key words micro-letter; uses and gratifications;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1 微信概述

2011年国内互联网发展迅速,就在新浪、搜狐、腾讯开始为微博争夺客户群的时候,新的社交方式开始冲击着微博。腾讯2011年1月21日正式发布了类KIK的应用软件——微信。

那么,究竟什么是Kik呢?

我们先看一组数据:用户数从零到100万,Twitter用了两年,foursquare用了一年,facebook用了9个月。2010年10月19日,KIK Messenger登陆App Store和Android Market,用了仅仅15天吸引了超过100万的使用者!这不能不说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一个新奇迹,破纪录的速度让其成为手机应用中的明星。

简而言之,KIK是一款基于本地手机通讯录,直接建立起与联系人的连接,并在此基础上通过信息推送技术实现免费短信聊天、来电大头贴和个人状态同步等功能的IM社交软件。它跨越了运营商壁垒、硬件壁垒、软件壁垒和社交网络壁垒,将现实社会中人们的关系沉淀到手机上从而实现了现实与虚拟世界的“无缝链接”,使移动终端成为了新的社交节点。

时至2010年末,国外的移动互联网世界中已经有PingChat、Whatsapp、iMessage和Gtalk等多款跨平台的类似KIK的IM应用软件出现。它们共同的特点都基于手机通讯录的简易应用,至此,这一领域的潮流已然形成。而时刻紧盯着美国互联网创新最前沿的中国互联网工作者迅速发现这一潮流并以极快的速度进行微创新拷贝。

2010年12月末,国内知名应用开发团队小米科技仅用了一周的时间研发便使得中国国内诞生了第一款类Kik的应用软件——米聊。

“米聊”出现后几天,盛大最先做出跟进反应,推出“盛大KIKI”。

2011年1月21日,腾讯推出基于QQ用户群的微信。

两个月后,盛大通过内测“有你”继续加码无线即时通讯业务。

开心网上线“开心飞豆”。

4月11日,盛大移动即时通讯软件“Youni”正式发布。

14日,联通“沃联系”登陆苹果App Store。

6月7日,苹果推出IM产品iMessage。

9日,诺基亚推出免费信息平台“诺基亚IM”。

伴随着国内移动通信网络环境的改善及移动互联网用户的不断增长,越来越多的厂商加入到移动互联网市场的“淘金”热潮中已成必然趋势。

根据百度指数统计,在类KIK应用软件使用人群当中,男性占67.31%,女性占32.69%,其中以本科及本科以上学历为主流,大专及高中学历人群次之,其年龄段以20~29岁为主。北京、上海和天津等城市依次成为类KIK 应用软件应用的主流城市,这点与其城市的地域、历史以及经济特性有着直接的关系。

微信是腾讯公司于2011年初推出的类似KIK的,通过网络快速发送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支持多人群聊的手机聊天软件。用户可以通过微信与好友进行形式上更加丰富的类似于短信、彩信等方式的联系。

腾讯在2011年5月披露,截至5月其微博用户数已超过2亿。腾讯微信与腾讯微博功能的互通将进一步为微信的普及提供有利条件。Android、iPhone和Symbian(s60v3、s60v5)平台同样也都支持收发腾讯微博的私信,iPhone版甚至还可以支持发图同步到腾讯微博。凭借着和QQ好友关系相连接的优势,微信的横空出世使得其在短时间内积累了比其他竞争对手更多的用户。

2 微信的传播功能

“使用与满足”理论从受众如何使用大众媒介以及大众媒介如何满足受众需求两个角度研究媒介与受众的关系。本文则着重研究后者,即微信作为大众媒介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是通过哪些功能来吸引和满足它的受众的,这些功能也是微信备受瞩目的原因。

首先,微信使得人们的社交网络,从原有的“弱关系链接网 ”向基于手机通讯录的“强关系链接网”转变,从而实现了基于通讯录的全新互动。

以腾讯QQ为例,QQ软件已经是用户在互联网上和任何一个人进行即时通信的首选工具,不论是同学、商业合作伙伴、同事和亲戚,乃至互联网上的陌生人。基本上打开任何一个人的QQ,好友数量都在不断增加,从陌生到熟悉,全都能收纳到好友名单里。但是,QQ无法取代基于手机通讯录的“强关系链接网”,这并不是由于软件的功能性问题,而是因为社交圈的隐私问题。亦即,QQ与微信的本质区别在于,其好友处于两个不同级别的社交圈子。微博产品上的好友,都是互相持有对方的手机号码,是被你许可可以在任何时间把他想发出的信息送抵你的手机上,这群人的人数是有限的,只有最亲密的人才被许可。

其次,微信改变了传统的通信方式。从微博走红开始,传统的通信方式就已经有所改变 ,一些人开始习惯减少发短信的数量,当需要与他人联系时,发一条微博或者从微博上发一条私信,成为他们的新选择。而随着微信的出现,人们或许进一步减少短信和语音通话的数量,遇到不太着急的事情时,发一条语音信息或许是一个更加方便的选择。这种新的语音通信或将改变未来主流的通信方式。利用微信,个人对日常生活、事物和思想进行个性化的记录和表达,以文字、语音甚至是视频的形式直接传播给最亲近、最想沟通交流的好友,相对于微博来说,使用门槛更低、更方便、自然,更加私密化;相对于短信来说,又具有其不可比拟的语音功能,能给沟通双方传递最直接的情绪;相对于电子邮件或者QQ信息来说,又具有其不可替代的到达性。

其次,微信是记录和表达的平台。世界上最早的微博网站是Twitter。它的意思是喋喋不休、叽叽喳喳以及鸟鸣声,生动地表述了个人对日常生活、事物和思想进行漫不经心的记录和表达。微信与腾讯微博通过“微博发图助手”来进行整合,以实现记录与表达的传播功能。用户发送给“微博发图助手”的文字、图片等信息都会直接发布到绑定的腾讯微博账号中。 微信的写作与微博一样简单,你可以在一定字符的范围内写很有深度的东西,如跟踪某个新闻事件、写写小评论。但更多的是写些所见所闻,对生活发发感慨,抑或仅仅是告诉你的朋友们你现在在干些什么,让他们随时了解你的动态。正如新浪微博的宣传语“随意记录生活,即使只是一句话、一 张照片、一个链接,随时随地发微博”。

第四,微信是一个交友的平台。微信好友之间即时的互动,使原有的亲密伙伴之间,建立了新的,沟通成本更加低廉,交流方式更加丰富的通信平台。大家坦诚交流,可以讨论很严肃的学术问题,也可以只是简单地分享娱乐,甚至只是简简单单的一个Morning Call。与此同时,微信在KIK的基础上,推出了基于地理位置信息和个人信息的“查看附近使用微信”的功能,使得微信用户能够查看地理位置100米以内的使用微信的用户,并突破KIK的交友壁垒,实现社交圈的拓展。 再次,“摇一摇”与“漂流瓶”的功能设定,使得微信用户可以通过匿名的方式,将祝福、许愿、个人介绍、不方便给熟悉人说的小秘密等,发送给随机的接收者,突破地域的限制,达到匿名交友的目的。这些让我们体验到了交流的乐趣,并且觉得个人价值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体现。

最后,微信可以成为公共信息的发布源。虽然传统的媒体以及门户网站、论坛等都在发挥着传递公共信息的职能,但是,微信有着独特的方便快捷的优势,以及独特的操作模式,微信的好友群传播的信息更加具有说服力,更能促使微信用户利用微信与微博的联通功能,实时、主动的进行信息的传播;与此同时,人们能够在这里获得很多不一样的信息,这些信息可能是比其他渠道的更快、更有个性或者更具体、更集中。

所以,微信能够满足不同人的共同需求,以及不同人的不同需求,甚至是同一个人的不同层次的需求。人们接触它之后,因为需求得到满足而进一步接近它、宣传它,在某个时间段内成为它的固定用户。

3 信息传播方式的变革

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进入了移动互联的时代。人们从单纯的、麻木的全盘接收媒体信息转变为以微博传播为主的主动“拉取信息”方式,再到微信为代表的基于“强关系链接网”的虚拟与现实的“无缝对接”。以腾讯微博为例,当我们成为其用户时,我们可以在首页或者在搜索引擎上寻找我们想关注的人的微博网页,通过“加关注”,你就成了他、她的粉丝,而不用对方的同意。我们关注的那些人的信息就会通过我们的微博,直接全部进入我们的视域。微信则更进一步将信息传播的范围,从300人的QQ好友里,进一步缩小、精炼到你自己圈定的范围内,使得信息相比微博更加精准、实时、高效。

当下,KIK类应用软件的发展,使得那些已经涉足微博的门户网站和社交网站纷纷在抢夺用户资源的利益驱动下,主动探寻其盈利模式,以期能在此领域大有作为。

总之,微信因其强大的功能赢得了用户的青睐,成为了个人社交网络及信息传播的一个重要工具。

参考文献

[1] 石庆生.传播学原理[M].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163.

[2] 申星.微信时代:腾讯争霸之路.

[3] 李晓明.腾讯借力QQ发展微信错在哪里?

[4] 慕名.微信们要革谁的命?

猜你喜欢
使用与满足微信
微信
微信
微信红包传播中的用户心理分析
从“使用与满足”看网络流行语的病毒式传播
“使用与满足”理论在微信订阅号中的表现及作用
传播学视角下微信的兴起
微信
“使用与满足”理论下受众的动漫媒介接触动机研究
基于增强现实技术的宣纸文化传播新模式探究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