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怡然
摘 要 从行为主义学说角度提出了评判杂志导向性的评价框架,采用实地调查和内容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运用统计学的相关原理,深入探讨了《米老鼠》杂志的特点及其对少儿读者的正负导向性,希望为期刊作者改进少儿期刊教育功能,为读者利用好期刊的正面导向作用,规避负面导向提供一定科学依据。
关键词 《米老鼠》 行为主义学说 导向性
中图分类号:G236 文献标识码:A
Guiding Tendencies of "Mickey Mouse" to Domestic Children Readers
ZHAO Yiran
(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024)
Abstract Based on behaviorism, this article provides an evaluation frame for tendencies in magazines. It integrates field research and content analysis, and utilizes statistics to investigat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ickey Mouse journal and both of its positive and negative tendencies for children, in the hope that it can render scientific basis for journal editors to improve the educational function of children's journals and for readers to better take advantage of the positive guiding tendencies and avoid the impace of negative guiding tendencies.
Key words "Mickey Mouse"; behaviorism; guiding tendencies
0 引言
少儿期刊是许多少年儿童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伙伴, 作为少年儿童喜闻乐见的无声的老师,少儿期刊的内容融合了作者的意志,对少儿读者有一定的导向性。2010年,作为中国大陆最早的进口少儿漫画类期刊之一的《米老鼠》,成为了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向全国少年儿童推荐的115种优秀少儿报刊之一。为此,研究该刊物对少儿读者的导向性具有重大的理论及现实指导意义。
1 问题提出
由于少儿期刊的作者往往是成人,而成人总会将一些成人化的并不那么适宜少年儿童的内容加入到这些杂志中,加之少儿本身的人格、价值观都尚未定型,对于新事物的理解和吸收,如果缺乏合理引导可能走向负面,因此无论杂志作者是有意还是无意,这类期刊都不可避免地存在对少儿的负面导向。那么,面对当下种类繁多,质量良莠不齐的少儿期刊,孩子和家长究竟该如何选择?
另外,《米老鼠》是一本进口期刊,虽然它在中国设有编辑部门, 对内容进行筛选和本土化,但其主体内容仍然是由海外的创作中心提供, 其涉及的卡通形象都是其他国家的创作者创造,所以从感性角度看,《米老鼠》应该带有明显的外来文化的痕迹。这部分内容对中国少儿读者而言可能会致使文化身份的混淆和价值观念与本土价值观念的错位。
究竟《米老鼠》杂志有一些什么样的优秀的特点值得家长在阅读中引导孩子去关注,值得其他少儿期刊借鉴? 同时,作为一本典范的读物,它是否也存在着自己的问题,甚至,这些问题是否是其他少儿期刊所共有的问题呢?本研究正是带着这样的疑问,开始对这本杂志的审视。
2 研究方法
文章主要采用实地调查与内容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在《米老鼠》杂志社进行实地调查,参与编辑工作,了解编辑的工作方式的特点及杂志的相关资料,为后期解释数据打下基础。
基于对杂志特点纵向变化的考虑和前期实地调查对于杂志编排的背后原因的了解,采取分层抽样和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了2001年到2010年间的24本半月刊组成了一个结构年。针对《米老鼠》杂志中的漫画故事的时效性不强和编辑选择故事时候随机性高的特点,对这24期杂志再次进行简单随机抽样,抽取了7本杂志作为对象,对漫画故事进行分析。
3 《米老鼠》杂志对少儿读者的导向性分析
文章运用上述的研究方法,对杂志内容进行编码,并有效结合行为主义学说的相关理论,将行为分为亲社会行为、反社会行为、积极非社会行为、消极非社会行为、非完全正义亲社会行为,最后从这五大类行为模式出发研究了该杂志中漫画故事的特点及其导向性。
行为主义学说认为,行为是反应思想的指示器。人格和价值观会影响人们的行为目的,行为方式和解释行为结果的框架,而思想是《米老鼠》杂志中最为隐性的内容。因此,本研究通过对故事中人物行为——这一显性内容的归类的方式来判断《米老鼠》杂志对于少儿读者的导向性。
《米老鼠》中亲社会行为、反社会行为、消极非社会行为、积极非社会行为、非完全正义亲社会行为的出现频次比例为:159:83:94:108:3,少儿读者最经常暴露于正面行为之下,更有可能受到其影响。但是由于在现实世界中消极行为的无可避免性,《米老鼠》并不回避负面行为,能够做到营造较为贴近现实世界的拟态环境,且不提倡善恶二元对立的简单道德观念,对少儿读者的合理社会化和价值观经受现实世界考验有积极作用。
3.1 《米老鼠》杂志的正面导向性
3.1.1 亲社会行为是《米老鼠》的主要行为导向,但不提倡简单的善有善报观念
亲社会行为的主体是利他亲社会行为,即主观上就希望对他人和社会有益的行为,占96%。在这些行为中,18.3%获得外部奖励或认可,18.9%导致行为者产生积极情绪,更有16.9%既有外部奖励或认可又导致内心积极情绪。利己亲社会行为(占所有亲社会行为的0.31%)中的80%得到了外部奖励或认可或使行为者产生了积极的情绪。
但是39.2%的利他亲社会行为和20%的利己亲社会行为的后果没有被呈现,体现出《米老鼠》认为善不一定有善报,有的时候他人或社会不会以明确的方式,特别是个体期待的方式回应个体的积极行为,他人和社会也不会对个体的利他行为进行一一回应,但持续的亲社会行为总是在一些时候能够获得奖励和认可。
因此,《米老鼠》倡导少儿读者在面对上述现象时要意识到:人们从事利他行为并不只是因为利他行为能够给行为者带来内心的积极情绪和外部认可、奖励,即善不一定要求善报;坚持利他行为,是因为对他人和社会有好处,对于他人和社会的利益的感同身受和理解是才应该是趋使人们进行利他行为的根本动因。
3.1.2 损人反社会行为受到批判,但恶不一定有恶报
以损害他人利益为目的的损人反社会行为占了《米老鼠》中反社会行为的主体,但是21.5%的损人反社会行为没有得逞。49.2% 的损人反社会行为使行为者内心产生了积极情绪,所以《米老鼠》认为反社会行为的确会使得人内心产生一时痛快,但是46.2%的惩罚率告诉孩子们,反社会行为还是会遭致惩罚和他人的唾弃的,因此应该摒弃反社会行为。
不过也不是所有的反社会行为都遭到了惩罚和批判,所以《米老鼠》让少儿读者理解到恶也不一定有恶报,更不是每一次恶都会对应一次报。但是,在所有的《米老鼠》故事中,犯罪者都得到了惩罚,从这一点上来讲,《米老鼠》还是营造了一个比真实世界略微更加美好的世界,引导少儿读者遵纪守法。
《米老鼠》中既呈现了意外亲社会行为,又呈现了意外反社会行为,实际上这是作者对生活的意外和偶尔的不可控制性的展现,它帮助少儿读者做好准备迎接生活的意外和无奈。
3.1.3 引导少儿读者远离消极非社会行为,接受缺点的存在并鼓励改变
42.7%的消极非社会行为使得行为人受到了惩罚或外部的不认可或者遭遇失败,7.3%的消极非社会行为使得行为人内心产生了负面的消极情绪,即过半的消极非社会行为的后果是负面的,说明《米老鼠》引导少儿读者规避形成导致这些消极非社会行为的性格和价值观念。8.3%的消极非社会行为是行为人对于之前所受到的外部伤害的消极回应,说明《米老鼠》引导少儿读者接受自身可能存在的缺点和可能偶尔呈现消极状态的现实,但是也强调转变的可能,并为少儿读者和家长提供改变和帮助改变的方法指导:有17.7%的消极非社会行为成功地转化成了积极非社会行为,而导致这种转变的原因有以下几种:自己灵机一动想到了解决办法21%、没有退路22%、受到褒奖10%、受到惩罚10%、他人的帮助或鼓励32%。
3.1.4 《米老鼠》鼓励少儿读者形成积极非社会行为
69.4%的积极非社会行为带来了正面的结果,其中33.3%使得行为人内心产生了积极的情绪,10.2%使得行为人获得了外部的认可奖励或者成功,25.9%使行为人获得了两种正面的结果。因此可以看出《米老鼠》提倡积极的非社会行为。
不过,在《米老鼠》这个贴近真实的虚拟世界里,也并非所有的积极非社会行为都能有好的结果,6.5%的积极非社会行为使得行为者内心产生了消极的情绪或者受到了外部的惩罚。导致外部惩罚或者不认可的原因则是以下两种:一方面,他人可能过于挑剔苛求,对于行为人的积极行为不感到满意;另一方面,他人可能自私冷漠,根本看不见行为人的积极努力,反而对行为人多有责难。
通过这些故事,《米老鼠》告知读者,多数情况下,如果少儿读者们自身能够维持积极的状态,那么生活也将以积极的面目回报他们,但是总会有不如意和失望的时刻,这时,少儿读者们应该选择面对。
3.2 《米老鼠》杂志可能存在的负面导向
3.2.1 过于成人化的亲密关系的呈现
在人物关系设计上出现了较为成人化的恋爱关系和抢夺爱慕对象的情况,最主要的恋爱关系有两对:米奇和美妮以及唐老鸭和黛丝。
在样本中,21.2%的故事体现了故事中人物的亲密关系,即恋人关系或者单方或双方的爱慕关系。25%的故事中,亲密关系参与者出现了吃醋的行为,而且都是唐老鸭和葛莱史东为了黛丝而争风吃醋。25%的故事中,有亲密关系的双方对对方有亲昵的称呼,具体为亲爱的和甜心两种。没有事先了解人物设定的小读者在看到故事的时候可能并不能意识到这是亲密关系,因为实际上样本中的所有故事中处于亲密关系中的双方都没有发生亲密行为(接吻拥抱牵手等),但是当男女朋友的字眼出现时,读者就会被明确提示这对人物的关系是男女朋友。
所以虽然《米老鼠》对亲密关系有所体现,但并无色情内容。而且在西方文化中,即使是幼儿园小朋友也是可以跟同学保持柏拉图式的男女朋友关系,因此这种成人化的内容实际上也是中西方文化差异的重要体现。
3.2.2 暴力恐怖度描述不足,部分暴力被正义化
《米老鼠》中60.6%的故事中出现了暴力行为。由于肢体暴力对于少儿读者而言比较容易模仿,因此实际上过多的肢体暴力行为的确可能形成负面导向。
在暴力的可怕性呈现方面,研究主要关注暴力致伤程度,受暴者痛苦程度和痊愈情况。首先,暴力致轻伤的为40%,无伤害的40%,重伤的8%,还有12%没有形成直接伤害,而是造成了心理威慑。可见杂志对暴力伤害程度的刻画偏轻。
那么受暴者是否“罪有应得”呢?文章并不将“罪有应得”直接等同于犯罪,而是将之视作伤害他人利益。研究发现70%的故事中,出现了在被暴力攻击前伤害过他人的正当利益的受暴者,而在55%的故事中,出现了无辜的即未曾伤害他人利益的受暴者,因此多数的受暴者还是被漫画作者表现为“罪有应得”的——同一个故事中,可能既有“罪有应得”的受暴者,也有无辜的受暴者——而在所有这些罪有应得的人当中,有11.8%的人是进行了或者正在进行违法犯罪行为,遭到了暴力的阻止和打击,属于被正义化了的暴力。
3.3 其它《米老鼠》杂志故事的特点和导向性
《米老鼠》中有较多的犯罪情节和危急情况,虽然该杂志提倡少儿读者勇敢地面对这些情况,但它并不过分倡导愚勇,而是鼓励当事人寻求帮助。40%的故事中出现了应该向警察报告或者求助的情况,66.7%的故事主人公想到了或者实施了向警察报告和求助。
在面对犯罪和危急情况时,杂志塑造了一些英雄式的人物,如超人鸭,超能高飞和永远都靠自己智斗坏人的业余侦探米老鼠等等,这是否意味着个人英雄主义的泛滥呢?根据本次研究的统计,仅有21.2%的故事中,存在一个突出的英雄人物,靠着自己的能力和才干打败了坏人,拯救了好人或者大自然,解决了故事中其他任何人物都无法解决的问题,72.7%的故事则不存在产生英雄的环境。
《米老鼠》中39%的故事涉及科技和发明创造,其中涉及宇航科技和外星人的占到了9.1%。除此之外,样本中缺乏的时空旅行也是《米老鼠》钟爱的特定科技题材。可以看到,该杂志注意培养少儿读者对科学的兴趣。
4 结论
《米老鼠》兼顾了娱乐性和知识性且寓教于乐;漫画故事以正面导向为主,对现实世界的还原较为真实,鼓励亲社会行为和积极非社会行为,对少儿的人格塑造和价值观形成及社会化有积极影响;人物形象饱满真实,运用了符号化的处理,但有少量刻板印象,主体是积极的,也存在消极的成分;有少量成人化的倾向——亲密关系和暴力,但不色情不恐怖,具有较高审美教育价值。
对于未来的研究可以考虑对《米老鼠》和其他杂志作对比分析,能够更好地看出它们之间的相同与不同之处,找到少儿期刊共同存在的问题,并使得研究结果有更广的适用范围。还可以进行对家长及少儿期刊读者的研究,更为细致地了解他们的需求,以及判断导向性是否转化成为了影响。
参考文献
[1] 北京日报.儿童杂志为何尽是“公主”“怪兽”[EB/OL] http://news.xinhuanet.
com/edu/2010-05/27/c_12147014.html
[2] 裴娣娜,文喆.社会转型时期中学生价值观探析[J].教育研究,2007(7).
[3] 龙耘,周笑非.动画王国中的暴力内容分析——以北京地区收视环境为例[J].现代传播,2009(3).
[4] 余文蕙,周燕.中、美、日三国儿童动画片内容的分析和比较[J].教育导刊·幼儿教育,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