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红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职业院校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本文首先介绍了我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然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对研究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高职; 创新创业教育; 教育研究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05. 048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 - 0194(2012)05- 0087- 02
随着知识经济的产生,高等职业教育概念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普通教育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渗透和高等职业教育多样化的发展,使得高等职业教育成为学习型社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等教育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建设新型工业化国家、转移劳动力与再就业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为地方生产、建设、管理等服务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它具有鲜明的地方性和行业性。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社会所提供的现成岗位越来越少,而高校近几年招生人数的逐年增加,导致毕业生数量占到新增就业岗位的一多半,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就业难的问题。因此,要求高职毕业生不仅要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而且还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应变能力,即应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把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融入到平时对学生的素质教育过程中,以创业带动就业。
1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
创新创业教育整合了创新教育、创业教育、素质教育、职业教育等多种教育理念,是集各种教育之合力的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它是关于创造一种新的职业工作岗位的教学实践活动,是真正解决当代大学生走上自谋职业、灵活就业、自主创业之路的教育改革的实践活动。从教育理念上,让学生们深刻理解创新创业素质的基本内涵与价值取向,帮助他们树立创新精神与创业意识;从知识技能上,要讲清国家、地区的扶持政策,帮助他们了解掌握创新创业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方法,以提高综合素质;在实施的教育层面上,必须与原有专业教育相结合,在第一课堂渗透创新创业教育,在第二課堂积极开展相关方面的教育。
2我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2.1创新创业教育的学科定位模糊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定位不够清晰。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功利主义价值倾向”较为普遍。大学生创业教育被当成是企业家速成的教育,显然这种拔苗助长式创新创业教育活动违背了创业教育的初衷,没有把创新创业能力即开创性和创造力的培养看成高等教育主流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部分,在教学管理方面更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
2.2创新创业教育受到第二课堂论的影响
目前各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主要局限于操作层面和技能层面,从而导致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和基础知识学习的脱节,即使在创业教育中增加理论学习的内容,也往往是与专业学习没有直接关系的、独立设置的一门创造学课或创新课,其着眼点依旧是创业的技巧和技能。结果,创业教育成了与专业教育脱节的第二课堂,这种认识和实践容易忽略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的深层基础,容易把创新与创业平庸化为单纯的技巧与操作。但是大学创业教育是一种多层次的教育,不应只定位于开展第二课堂的创业实践活动,而是充分体现第一课堂课程教学和第二课堂的创业实践活动的有机整合,这样才能达到全面提高学生创新创业整体素质的教育目标。
2.3创新创业教育缺乏实践环节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主要停留在创业竞赛、创业报告的指导上,很难全面提高学生的创业综合素质。创业报告的火爆,主要源于创业激情的共鸣,每个学生都有一种创业的理想和渴望。但这种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是表面化、情绪化的教育,缺乏持续性的作用。效果来得快,去得也快。实践证明,这些轰轰烈烈的活动,很难在大学生中形成持久的积聚效应,致使学子们激情有余而内功不足。创业实践是创业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创新创业教育实效的基本途径。因此,创新创业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上教授和比赛这种浅层形式上,例如,一种社团或沙龙的组织与管理、一次公共活动的设计与组织、一种刊物或报纸的构思与设计、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或路径的设计、一种新观点的提出等,都可以是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的重要内容。
2.4创新创业教育辐射度和受益面不够
目前,创新创业教育仅有少部分学生受益,没有形成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大氛围。我国创业教育开始于创业大赛,竞赛毕竟是少数人参加的活动,大部分学生只能是袖手旁观当看客,学校设立的大学生创业机构,如创新实验室,创业协会等,都是极少数优秀的学生才能加入的机构,多数学生因各种条件的限制,远离了创业精神的熏陶和创业意识逐步形成的小环境。
2.5课程体系化程度及教学内容和方法有待改进
在国外,一些高校已经开发出一些很受学生欢迎的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教材,并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评估标准,但在我国几乎还是空白。教学方式上,实践教学比较欠缺,例如有些学校虽然开设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但是仅仅局限于课堂之内理论的教授,而缺乏对于创新创业实践环节的指导;在教学内容上,由于缺乏统一的教学大纲,也经常因师而异,即同样一门课程,不同的教师讲授的内容差别较大;此外课程的开设往往与学校所在区域有关,如靠近高新技术区的学校就倾向于开设高新技术方面的课程。
3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措施
高职院校的学生从生源上看,不同于普通高校,大多数学生学习基础差,学习动力普遍不足,因此在知识教育和思想教育上存在更大的难度,但是他们同样渴望成功,甚至比本科学生更加强烈。但是由于社会对高职教育认可程度不高,同时高职学生的技能和能力还不能满足社会需要,使得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率偏低。针对高职院校特有的现象,在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方面,笔者认为要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3.1加强思想教育和职业指导
加强思想教育和职业指导,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失败者的心态,激发职业生涯成就动机和愿望,树立创新创业意识,自觉增强创新创业能力。
3.2构建工学结合以培养创新创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3.2.1课程开发的思路
创新创业教育不同于社会上以往以解决生存问题为目标的就业培训,也不同于企业家的速成教育。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创业教育应着眼于造就、培养具有改革创新精神的创业型人才。而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方案的主要内容,是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目标能否得以实现的关键。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必须以职业素质的养成为基础,以综合能力为本位,以培养学生的创业、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具体而言,可以借鉴国外先进教学经验及理念,打破学科体系,确立以能力为本的教学思想,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及社会实践能力。
3.2.2课程体系构建的总体原则
课程是教育的主战场,人才培养目标和受教育对象制约着课程内容的选择与课程开发模式。对于社会而言,需要的是“来了就能用,用了就放心”的高职毕业生。“来了就能用”可以理解为学生应具备相应的职业技能;“用了就放心”可以理解为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因此,高职院校的课程内容应具有更多的职业性,同时应关注软技能的培养。高职课程体系构建的总原则是:从解决某种职业问题的方法和程序出发,按工作任务、工作对象、工作要求等方面构建课程的基本内容,以帮助学生积累从事某种职业的经验,以便提高综合职业能力。
3.2.3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建设
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模式就是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的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它是以工作任务为核心,以完成工作任务为学习形式,充分利用学校、企业、社会培训部门、科研机构的教育资源,动员社会各个部门广泛参与,把以课堂传授间接知识为主的学科教育体系转变为以工作过程导向为主的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首先,进行任务分析。高职教育课程的核心学习内容是“工作”,这里的工作是指一系列可以操作、學习和传授的具体工作行动。一个专业(职业)一般有10~20个典型工作任务,它源于企业实践,通过整体化的职业与工作分析获得。其过程分为两步:第一,实践专家研讨会。即邀请实践专家(如技师、班组长等基层部门负责人等)参与研讨会,共同回忆、陈述自己的职业成长历程,划分职业发展阶段,并找出各阶段具有代表性、挑战性的工作任务,归纳出典型工作任务的框架。第二,分析并描述典型工作任务。由教师和实践专家组成工作小组,共同确定和描述典型工作任务的详细内容,包括“工作与经营过程”、“工作对象”、“工具”、“工作方法”、“劳动组织”和“对工作的要求”等。典型工作任务确定后,应对与之相对应的职业能力进行分析,然后确定相应的学习领域的课程。
其次,确定课程内容。在课程设置方面,要做好以下4方面工作:第一,减少专业课程,拓宽基础课程,加强通识教育,其中通识教育重在“育”而非“教”,因为通识教育没有专业的硬性划分,它提供的选择是多样化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能独立思考,而且对不同的学科有所认识,能将不同的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最终目的是培养出完全、完整的人;第二,增加综合性课程,包括跨专业、跨学科的课程,使学生形成综合性的知识结构;第三,开设足够的选修课程,保证学生具有以专业知识为基础的综合知识结构;第四,单独开设创业课程,课程开设无需面面俱到,要有针对性。
最后,实施具体课程。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创业能力,让他们勤于探索、勇于创新,全面提升创业素质,主要在下面3个环节融入创新创业教育:
(1) 公共基础课程。要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因此在实施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中,需要在原有的公共课基础上,增设创业教育的相关课程,让学生系统掌握创业知识和选择创业项目的正确方法。教学大纲中包括统计学基础、经济学基础、法律基础、公共关系、心理学、企业管理、会计学等方面的知识,使学生了解国家政策、法律法规、市场开发等基本创业常识,掌握建立客户关系网、处理公关问题等管理技巧,并能在创业过程中随时调整心态,保持良好的心理素质。教学内容可按照真实创业经营过程进行设计,体现实践性和科学性。
(2) 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岗位专业技能。在岗位技能的培养过程中,要注重创业品质和创新能力的养成。因此,教师可以按照工作过程和行动导向的理念进行课程教学设计。以真实工作任务为基础构建学习情境,融入创新创业教育,不仅要突出对学生工作技能的培养,更要注重对学生个性潜能、创新思维的激发。
(3) 顶岗实习。顶岗实习是高职学生到企业工作岗位从事真实生产的校外实践教学环节。可以让学生体会经营过程,获取感性认识,从而达到理性的思考。学生在提高实践专业技能的同时,接触、了解到本专业的产业现状和前景、相关企业的管理方式、产品销售等一系列创业过程所必须面临的实际问题,提前对社会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主要参考文献
[1] 赵志群. 对工学结合课程一些基本概念的认识[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33).
[2] 陈虎,张旭辉. 创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构建[J]. 中国校外教育,2009(12).
[3] 赵传志. 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J].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6).
[4] 李宗超,刘洪文. 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J]. 科技信息,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