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香微
摘要:信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只有被具有良好的人文精神的人所掌握,才能发挥积极的社会功能,因此,实施信息技术教育必须与人文精神培养并驾齐驱。本文简述了在教学实践中,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发展史以及科学家的介绍、教师的言传身教、任务型教学、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研究性学习、课程资源的开发与运用等途径挖掘和宣传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人文精神;培养
信息技术在给社会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正遭受着人文精神缺失的威胁。“人文精神”这一概念至今尚没有统一的定义,拉丁语中用humanitas来代表,是指人性、教养、人道、人类等意思。有人将信息技术比作一把“双刃剑”,掌握它的人不同、使用方法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作用,甚至截然相反的效果,因此,即使将人文精神比作信息技术的灵魂也一点不为过,所以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必须十分重视人文精神的培养。那么,在高中信息技术教育中可以通过哪些途径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呢?
从信息技术发展史以及科学家传中发掘和宣传人文精神
科学是人类改造自然、社会的结果。许多教师只注重单一科学理论体系、知识的讲授,忽视了对发展史及科学家传记方面的挖掘。每门科学的进步都是人类不断怀疑、否定、创新、奋斗甚至牺牲所换来的,因此,科学的进步与人文精神的发展是同步的,人文精神就蕴含在科学的进步之中,有待于教育工作者去挖掘、宣传。信息科学的发展史上涌现出了许多杰出人物,如冯.诺依曼、比尔.盖茨等,正是他们对科学的执着追求和对社会的责任感,将全球变成一个信息共享的“地球村”。挖掘这些中外科学家的成就、治学精神、成才道路、研究的方法,以他们为楷模,激励自己走向成功,为中华民族之崛起而发愤学习。这就是最好的人文精神教育。
以教师的言传身教发掘和宣传人文精神
教师自古就担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摆在首位的“传道”的任务之一就是要求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首先,教师要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渗透在对学生的敦敦教诲中,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教学过程成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过程,做到以情育情,以促进学生良好人格的形成。其次,教师要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榜样。在良好的上机操作习惯、爱护机器设备、待人的言谈举止等方面,都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典范,以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再次,教师要发挥自己人格魅力的育人功能。以渊博的学识、科学的信仰、正确的价值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给学生以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更使学生产生发自内心的对教师的钦佩之情。
在任务型教学中发掘和宣传人文精神
任务型教学是当前较为流行的一种教学模式,教师通过设置一定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完成对知识技能的内化。教师可充分利用任务这一载体,有意识地设计相关的人文、社会教育主题的任务,引导学生在应用信息技术过程中,不断内化与信息技术相关的伦理道德观念与法律法规意识。
在任务设计中,要多创造空间,让学生有机会将知识、技能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如把社会热点、环保意识、爱国主义、民族情怀、励志故事等内容作为任务载体与信息技术教学目标相结合。
从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中发掘和宣传人文精神
目前,各学科教师都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提高教学效率的先进工具。信息技术促进教师运用多种生动、形象的方式展现学习内容,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因此,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的整合,不仅有力促进学生掌握学科的知识技能,还培养了学生使用计算机和网络的能力,以及主动获取、分析、使用信息的能力,更能使学生意识到信息技术的价值在于促进各行各业来解放生产力、提高生产效率,意识到信息技术只有渗透到各行各业中,才能发挥信息技术的强大功能。可以说,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为人文精神的培养开辟了更广泛的空间。
在研究性学习中挖掘和宣传人文精神
近年来,新课程将高中生的研究性学习列为基本课程内容之一。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根据学科内容,利用多媒体,同时根据教学需要,创设一定的情境,并让学生在这些情境中探究、发现,有利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学习能力的提高。更为重要的是使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的提出问题、明确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四个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体会到科学研究的精髓,同时领会到在这四个解决问题的步骤中,离开信息技术,将会事倍功半,也能认识到学好信息技术是为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
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运用中挖掘和宣传人文精神
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了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因此,在信息技术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开发校本课程。课程资源的质量和数量是决定信息技术教学效果优劣的重要因素之一,而课程资源是否富有人文气息又是衡量课程资源质量高低的标准之一。因此,富于人文气息的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成为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教师应依据学生的实际、社会的变化主动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挖掘与学生生活和学习息息相关的课程资源,进行纵向深入探讨和横向拓展,使学科知识间的界限彻底打破,使课程内容更富有人文气息和生活色彩。除了互联网资源外,计算机课件、学件,甚至学生本身,都是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的资源。
怀海特指出:“没有纯粹的技术教育,也没有纯粹的人文教育,两者缺一不可。”因此,只有信息技术教育与人文精神教育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相辅相成,才能牵动素质教育的全面腾飞与发展。
参考文献:
[1]许苏民.人文精神论[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
[2]李政涛.教育科学与相关学科的“对话”[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3]钟志贤.素质教育与教育技术实践[J].中国电化教育,19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