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诺 陈夏蕊
【摘要】本文以“八毛门”事件为例,透视微博和报纸之间的互动,分阶段地分析二者互动的特点和机制。
【关键词】“八毛门”事件;微博;报纸;互动
从去年下半年媒体上热炒的“八毛门”事件这一个案来看,报纸和微博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种关系存在于事件发展的各个阶段,从一个小的“医患纠纷”案件演化成全民皆知的公共事件,绝非报纸或者微博单方面推动的,那么在其中,它们是如何互动的,互动有着什么样的特点,本文基于上述问题进行分析。
一、微博和报纸在“八毛门”事件各阶段的互动
“八毛门”事件被媒体曝光于2011年9月5日,随后的近两个月,事件一直有着新进展,微博和报纸一直对其保持着高度的关注,新浪微博关于“八毛门”的微博数达到22884条,各地党报都市报也对其进行了连续报道。与此同时,从原来的“倒医”到后来的“媒体道歉”,这期间舆论也发生了较大幅度的逆转。
(一)层次的划分与样本的选择
1、内容互动的阶段划分——以事件的发展过程为标准
“八毛门”事件从9月5日被媒体曝光,到10月31日,以相關媒体道歉为标志,时间跨度长达两个月。本文依照“八毛门”的发展进程将事件分成三个阶段,见表1。
2、样本选择——新浪微博的三类节点与地缘较近的三份报纸
本文基于实证研究思路,对研究对象及研究样本进行选择。将微博方面的研究对象集中在人气度和知名度较高的新浪微博。
为了保证研究的清晰度,根据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喻国明团队的分类方式,将微博博主大致分为三类节点,本文选择了该三类节点的原创微博(转发及转载不作考量)作为样本:
(1)核心节点:“八毛门”事件相关信息生成的源头。以舆论领袖和事件爆料人为主,如广东省卫生厅副厅长廖新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编辑部何超等;
(2)桥节点:核心节点传播的信息的扩散者。以“头条新闻”等新闻资讯类微博用户为主;
(3)长尾节点:借助桥节点的中介作用才接触到核心节点的信息。以普通网民的微博为主;
与此同时,在报纸方面,本文着重选择了地缘优势较明显的《广州日报》、《羊城晚报》和《晶报》作为比较的三个样本,兼对其他报纸报道有涉猎。
(二)微博、报纸内容互动的阶段分析
1、第一阶段:微博领先,报纸迟钝,互动初步显现
“八毛门”事件最早是由深圳新闻网记者傅大伟于9月5日18点49分以《医院要动十几万元的手术最终8毛钱治愈》的标题发布的,不久后便被晶报网等网站转载。从9月5日到9月11日间,可以很明显看出报纸和微博互动从无到有的过程。
(1)阶段前期,微博单打独斗,议题形成困难。微博中能查找到距该报道发出最近的一条微博来自9月5日22:30,由一名广东的网友“出钱厶厶爽”发出,内容是简单的原始报道标题的转载。
在9月5日至9月7日的微博中,按照“十几万元、8毛钱”关键词搜索,共有103条原创微博。其中64条在该阶段内,信息来源大部分来自于新闻网站,以深圳新闻网为主。
与此同时,桥节点的单一微博转发热烈,“头条新闻”和“优酷网”两个新闻资讯类用户于9月7日发布了“八毛门”事件的微博,信息点与深圳新闻网的原始报道无异,其转发数分别达到了12384和49119。
核心节点对事件信息进行了及时的更新,广东省卫生厅副厅长廖新波在9月7日通过微博向公众澄清了一部分真相,特别是10万元手术费问题。
(2)互动形成后,微博借力报纸跟进,报纸为微博提供信息更新。9月8日,相关事件的报道进入报纸版面,但相比较原始报道,报纸结合微博信息,对事件进行了深入采访,同时兼顾了评论,也使其具备了一定的舆论引导功能。三份报纸报道都对患儿父亲及院方进行了采访,《羊城晚报》还配发了相关评论。
从样本的报道中可以看到:报纸的新闻源头并非来自于微博,而是深圳新闻网的原始报道。然而,在对事件的追踪过程中,都运用到微博里特别是核心节点用户的素材,同时也对微博中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了探究,经扩充后的新闻报道又被重构为140字,对微博上的信息进行了更新。
2、第二阶段:微博爆料,报纸助推,全面互动的开始
该阶段时间跨度较大,也是整个“八毛门”事件从普通医患纠纷上升到热点问题的一个核心期。
(1)微博爆料:成为报纸最新消息的第一来源。该阶段中的两大核心事件,9月12日患儿重新住院以及10月19日患儿在武汉完成手术,虽时间间隔较大,却出奇一致地直接推动着报道方向的转变,而这两个核心事件的信息发布源头全部来自于微博。
9月13日,长尾节点用户“深圳胖胖熊”发布微博称患儿已经在广州儿童医院住院,且病情危重。该微博的转发量虽仅为45,却是最早发布该消息的,并得到了核心节点的转发,这一情况也是在报纸报道中广泛提到的。
而10月20日,网友“热热的热干面”爆料称患儿因先天性巨结肠,已经在武汉同济医院开刀。该条微博获得了4009次转发,1088次评论。在后面的几条微博都显示:大批的报纸记者通过微博的方式对该网友进行采访和询问,可以看出微博已经成为报纸记者寻找信息的一个最热门途径。
(2)报纸助推:信息的权威化重构。报纸在回应微博信息的速度上虽然迟钝,但对信息的扩散作用是巨大的。
在报纸9月14日和10月21日的样本中,记者在微博的基础上,进一步采访了事件的核心人物,证实了微博的真实性,并将微博的信息丰富,将原本民间的信息进行了权威化的改造,变得更为可信和可读。
(3)报纸引导舆论,微博上产生反应。除了事件报道上的互动以外,报纸对于微博的舆论建构也有一定的能动性。
通过分析可以发现:通过评论中关键词的搜索,所找出的微博其发布时间正好是该评论发布的阶段,可见报纸评论的舆论引导对微博用户产生了很大作用。从这方面来看,报纸由于其权威性,大体上主导了舆论的方向,这一方向对于微博舆论的构建产生了强大的能动作用。
(4)微博助力报纸对“八毛门”议题的保留。这一阶段的两大核心事件其相隔时间较长,有近一个月的跨度,而这一个月之间,没有报纸对“八毛门”后续进行追踪和报道。然而微博上对于该议题保持了持续的讨论,使“八毛门”一直留在大众的视域里。
这具体表现在:其一,长尾节点用户持续转发桥节点微博,或者从上网媒体中转载相关信息;其二,核心节点用户发起有助于扩展话题的讨论。廖新波在该阶段中关于“八毛门”的原创微博有20条,内容多为对“八毛门”的再解读和评论,获得了极高的关注度。
3、第三阶段:报纸先行,微博助力,互动的延续
(1)患儿父亲道歉,报纸记者最先在微博公布第一手素材。患儿父亲陈刚于10月28日向深圳市儿童医院进行书面道歉,《中国周刊》记者李佳蔚于下午15:37 发表微博,公布道歉信照片,转发量达1836,而后第二天报纸刊登报道,大多用了这张照片。
(2)媒体反思,报纸践行,微博助力。以10月31日深圳新闻网发表《“八毛门”,我们的错与爱》为标志,各大媒体进入反思期,反思“八毛门”事件中媒体所起到的副作用。这其中,报纸也刊发了大量的评论对“八毛门”事件进行反思。
而配合着报纸的一系列评论,微博也大多对媒体的所作所为进行评论,截至11月14日,从10月31日起,微博上关于“八毛门”的微博数量达千余条,各行各业,多种节点用户都参与到其间。
(3)互动的延续——“后八毛”时代来临。“八毛门事件”过去不久,11月1日广东省又爆出“录音门”事件,不久该话题的微博数达到了30337条,短短的几天,该话题就创造了比“八毛门”还要多的关注度,这一方面是事件的特殊性原因,更多的还是一种报纸和微博互动效果的延续。
三、报纸与微博的主要互动形式和特点
在“八毛门”事件中,报纸和微博作为两种不同的媒介形式贯穿始终,有着共同的形式和特点。
(一)报纸和微博的互动形式
1、微博充当报纸的信息源
微博对信息文本的要求相对简单,140个字符之内,它不需要精湛的写作技巧,每一个微博用户都能成为突发事件的现场记者,迅速、及时地进行突发事件的现场报道。报纸利用微博寻找新闻线索,既降低了新闻生产的成本,也有利于发现独家新闻。
2、报纸在对微博的信息扩充和扩散中重建了权威性,反作用于微博舆论
报纸作为传统意义上权威的大众传媒,弥补了微博在信源上的不明与信息内容上的简略,与此同时也打破了单个微博用户在传播上的范围限制。在“八毛门”事件的几个阶段中,报纸从微博得到线索,进行跟踪报道,使事件的关注范围突破了微博信息发布者的粉丝数量限制,扩充了微博的影响范围。同时更为详尽的信息满足了受众的需求,对事件的深入采访和一系列评论也使得报纸得以重建自己的权威特质。
(二)报纸和微博的互动特点
1、互动具有滞后性
微博具有信息即时发布的特点,这点在“八毛门”事件中表露无遗,而报纸却因天生的时效性短板导致二者的互动并非及时的,有着一定的延迟和滞后性。
2、互动具有连续性和惯性
“八毛门”事件持续了两个月,报纸和微博的互动则一直在進行,并且在事件结束后继续保持了这种互动关系,投入到下一个新闻点的关注上去。
3、互动有着阶段性主次差别
根据对“八毛门”事件的分析,可以看出,即便是一种互动,也存在着主次的关系,即“谁点火”,“谁煽风”的区别,按照上面的分析看来,事件的开始往往由微博主导,报纸辅助,而在事件的发展过程中,报纸渐渐利用微博,获得主导权。
参考文献
①喻国明等:《微博——一种新传播形态的考察》[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作者:均为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11级硕士研究生)
责编:叶水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