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事件中谣言传播的群体极化现象

2012-04-29 20:13钟厉
新闻爱好者 2012年6期
关键词:新媒体环境

钟厉

【摘要】重大突发事件中谣言传播的群体极化过程经历了酝酿期、徘徊期、爆发期三个阶段,并呈现出极化反应的迅速性、极化过程的激烈性以及极化方向的不确定性特征。本文深入分析了重大突发事件中谣言传播群体极化现象产生的原因,认为群体极化主要是由信息环境中的“新媒体失范”、“特定群体”的本质属性以及个体的“危机迷情”和“无意识”心理等三方面因素造成的。

【关键词】新媒体环境;重大突发事件;谣言传播;群体极化

重大突发事件谣言传播的群体极化现象

目前,我国正处在急剧变革的社会转型时期,各种危害社会公共安全的重大突发事件经常出现。西方学者乌尔里希·贝克(Ulrich Beck)在20世纪80年代就预言了以“新型风险和不确定性”为标志的风险社会即将到来。“贫富差距扩大使贫穷和富裕导致的环境危险、科技—工业危险并存”[1]是中国风险社会的特点。在风险与不确定性并存的背景下,各种危害社会公共安全的重大突发事件经常出现。重大突发事件的爆发往往伴随着谣言的大量滋生和迅速蔓延,有学者认为,“从未有一场暴乱的发生不带有谣言的鼓动、伴随和对激烈程度的激化”[2]141。所谓谣言,是指“一种通常以口头形式在人们中传播,目前没有可靠证明标准的特殊陈述”[2]2。该定义将谣言作为一种动态的而非静止的信息形态来考察,强调了谣言的“传播性”和“未经证实性”的特征。但是,随着网络、手机等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基于重大突发事件而产生的谣言,其传播速度更加迅速,传播路径更为复杂,传播形式也不再局限于口头传播,而是融合了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等多种传播方式。因此,笔者从谣言的事件指向性角度,将新媒体环境下重大突发事件谣言定义为:基于重大突发事件而产生的,通过多种传播方式广泛传播的一种未经证实的信息。

近几年来,重大突发事件谣言常常呈现出大规模爆发的态势,尤其是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使得重大突发事件谣言在传播的过程中极易产生“群体极化”现象。所谓的群体极化,是指“团体成员一开始就有某些偏向,在商议后,人们朝偏向的一方继续移动,最后形成极端的观点。在网络和新的传播技术领域里,志同道合的团体会彼此进行沟通讨论,到最后他们的想法和原先一样,只是形式上变得更加极端了”[3]。当重大突发事件谣言在意见相似的相关利益群体中传播时,起初会形成关于谣言的“舆论漩涡”。随着谣言在群体中的进一步扩散,在意见领袖的引导下,群体意见逐渐向某一端倾斜,并最终呈现出“排山倒海”般的极端化现象,有的甚至演化为极端的群体事件,给国家和社会带来严重危害。如2007年的广州香蕉致癌事件、2008年的贵州瓮安事件、2011年的日本地震所引发的“抢盐风波”等。本文重点分析重大突发事件中谣言传播群体极化的过程和特点,在此基础上探讨谣言传播中群体极化现象产生的原因,希望为重大突发事件中谣言传播的群体极化现象控制研究提供参考。

重大突发事件谣言传播中群体极化的过程和特点

在重大突发事件谣言传播中,群体极化的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群体极化的酝酿期。起初,重大突发事件谣言在由事件利益相关者组成的“特定群体”中传播。在谣言传播的同时,以谣言为载体,基于重大突发事件而产生的群体利益诉求或情绪也在群体中传染,群体极化处在酝酿阶段。第二,群体意见的徘徊期。谣言具有“未经证实性”的特征,而群体中的“意见领袖”起着引导群体意见的作用。因此,在“意见领袖”的引领下,群体成员间会进行短暂的意见讨论与博弈,谣言极化的方向也在“真实”和“虚假”之间摇摆不定,群体意见处在徘徊阶段。第三,群体极化的爆发期。徘徊期过后,群体意见开始偏向某一方向;出于群集本能或者群体情绪的渲染,群体中越来越多的人迅速地向群体意见偏向的一方移动,“从众流瀑”现象产生,谣言传播到达一个“极化点”;随后,在“极化机器”——新媒体的推波助澜下,“极化点”被迅速引爆,群体极化现象就此爆发。谣言传播最终呈现出两种发展趋势——谣言大规模爆发或者谣言在此群体中得到纠正。

从谣言传播中群体极化的过程来看,我们可以得出,新媒体环境下重大突发事件谣言传播中群体极化现象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第一,极化反应的迅速性。一方面,网络等新媒体充当了谣言极化的“机器”,信息复制方便、快捷成为谣言极化的“助推器”;另一方面,群体中的个体,在群体情绪的渲染下,出于群集本能,会对谣言迅速地作出反应。第二,极化过程的激烈性。在经历短暂的徘徊期之后,群体意见一旦开始向某个方向倾斜,“从众流瀑”便会在短时间内迅速涌现,并呈现出势不可挡的态势。最终,“极化点”被引爆,群体极化现象爆发。整个极化的过程历时短暂,演化激烈。第三,极化方向的不确定性。在网络时代,人人都可以成为各自群体中的“意见领袖”。由于个体在认知、经验等方面的不同,对于谣言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判断,因此会导致谣言向着“真实”或者“虚假”两种不同的方向极化。当谣言向着“真实”的方向极化时,虚假的言论得到纠正,谣言在群体中的传播会逐渐偃旗息鼓,直至消失;当谣言向着“虚假”的方向极化时,谣言在群体中会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并可能呈现出大规模爆发的态势。

重大突发事件谣言传播中群体极化现象的原因分析

重大突发事件谣言在传播过程中,之所以会产生群体极化现象,是由多方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除了重大突发事件谣言自身更加突出的“模糊性”、“反常性”以及“相关利益所带来的重要性”[4]46-47等特点外,笔者认为主要是以下三方面的原因引发了群体极化现象:

“新媒体失范”是谣言传播中群体极化现象产生的外在因素。所谓的新媒体失范,是指“网络社会价值与规范体系的缺失与不健全所导致的调节作用的弱化及失灵,并由此产生整个网络社会的混乱无序以及网络社会成员在虚拟情境下违背主导社会规范的行为,即社会失范在网络等新媒体中的具化。”[5]在新媒体失范的环境下,网络中存在着诸多不安全的因素,比如网络黑客、病毒肆虐、淫秽色情、虚假新闻等垃圾信息。尤其是随着带有“独立通讯社”特性的微博的发展,使得网络上的信息更加呈现出鱼龙混杂、真假难辨的特点。在混乱无序的网络信息环境中,重大突发事件谣言恣意横行,并在传播过程中极易引发网民的极端失范行为,比如由谣言所引发的危害社会的群体性事件。此外,在重大突发事件谣言的传播过程中,新媒体失范的另一个表现就是充当了谣言极化的“机器”。在网络传播中存在着“协同过滤机制”,即网民根据个人的喜好,通过链接、跟帖、转发等方式,对信息进行选择性过滤。“协同过滤机制”容易使有着相同观点、相同需求的同质性群体聚集起来,这构成了重大突发事件谣言传播中群体极化现象产生的群体基础。简言之,信息环境中的“新媒体失范”一方面提供了重大突发事件谣言极化的土壤,另一方面也使网络中同质化的群体聚集起来,充当了群体极化的“机器”。

“特定群体”的本质属性成为谣言传播中群体极化现象产生的内在动力。新媒体环境下,重大突发事件谣言传播的群体主要是指,因为某种兴趣爱好、某种暂时的利益或者情感等因素而形成的以网络群体为主的特定群体。这种特定的群体相聚在一起就像“在拱廊中躲避阵雨的人群一样”,因此具有同质性、临时性、流动性以及群体成员责任意识较弱等诸多特点。在这样的一种群体中,我们可以发现:第一,群体传播过程中的群集本能是谣言极化的驱动力量。群集本能指的是,群体成员出于本能,通过协调自己及其同伴的行动,从而达到与群体行为的一致性。[6]当重大突发事件谣言在“特定群体”中传播时,群体成员之间会因为共同的利益诉求或者情感因素而产生暂时的群体意识和群体凝聚力。在群体意识和群体凝聚力的作用下,出于群集本能,个体意见会向群体意见靠拢,导致群体意见逐渐向某一级倾斜,并最终产生群体极化现象。第二,群体责任的共同承担为谣言极化提供了安全保障。法国著名学者勒庞发现在群体心理学中存在这样一种规律:约束个人的道德和社会机制在狂热的群体中失去了效力。“群体感情的狂暴,尤其是在异质的群体中间,又会因为责任感的彻底消失而强化。”[7]211-212当谣言在群体中传播时,个人的责任转化为群体的共同责任,个人无须为自己极端的行为承担责任,这为谣言的群体极化提供了安全保证。第三,群体中的意见领袖决定着群体极化的方向。意见领袖,主要是指在人际传播网络中为他人提供信息,同时对他人施加影响的活跃分子。在新媒体环境下,意见领袖的“重新赋权”使普通群体成员也可以起到引领舆论的作用。因此,当重大突发事件谣言在特定群体中传播时,提供关于谣言信息量较多的个人可能就会成为意见领袖。由于在谣言判断上存在差异,具有成为意见领袖可能性的个体,会对谣言极化的方向产生重要的影响。相对激进的意见领袖,会使谣言向着“激进”的方向转化;相对保守的意见领袖,会使谣言传播向着“谨慎”的方向转化。最终,谣言传播呈现出两种发展趋势——谣言大规模爆发或者谣言就此偃旗息鼓。

个体的“危机迷情”和“无意识”心理是谣言传播中群体极化现象产生的心理基础。“危机迷情”是指“在危机状态下,在环境、沟通、利益等变量的作用下,危机管理组织和危机利益相关者在心理和行为上的混乱状态”[4]82。当重大突发事件发生时,事件的利益相关者普遍会出现恐慌、焦虑、急躁等心理。在这种状态下,当谣言席卷而来时,个体沉浸在烦乱的内心世界中,失去理性地辨别谣言的判断力,容易轻信谣言;另外,“危机迷情”心理状态下的个体,容易受到群体情绪的传染,并且会尽一切可能去寻找情绪宣泄的出口,因此容易产生极端化的失控行为,导致不安定事件的发生。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当个体进入群体时,心理上会发生改变,并且会不由自主地失去自我意识。“有意识人格的消失,无意识人格的得势,思想和感情因暗示和相互传染作用而转向一个共同的方向”[7]51,群体的倾向淹没了个体的声音,群体心理取代了个体心理,使得群体意见向某一端倾斜,并最终产生了群体极化现象。由此看来,个体的“危机迷情”心理和“无意识”心理构成了群体极化现象的心理基础。

结 语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做出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重大决定,并提出加强网络舆论的引导,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的重要议题。新媒体环境下,重大突发事件谣言极易产生群体极化现象,从而引发网络舆论的动荡甚至社会的动荡,并对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产生影响。今后,急需加强对重大突发事件中谣言传播的群体极化现象的探讨,以期构建健康向上的网络舆论环境和社会发展环境。

(本文为2011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新媒体环境下重大突发危机事件谣言传播与控制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1YJA860017)

参考文献:

[1]王芳.危机传播经典案例透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2.

[2]奥尔波特.谣言心理学[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141.

[3]凯斯·桑斯坦.网络共和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47-50.

[4]胡百精.危机传播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5]宫承波.新媒体失范与规制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0:8.

[6]蔡静.流言:阴影中的社会传播[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33.

[7]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作者单位: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编校:郑 艳

猜你喜欢
新媒体环境
新媒体环境下的校园文化建设
新媒体成为高校党建“新武器”
谈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出版企业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创新路径选择
出版企业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创新路径选择
试论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的困境与对策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
新媒体与英语听力自主学习策略研究
新媒体环境下的广播电视台新闻采编技巧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