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2012-04-29 00:44朱轶兰李翔
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 2012年6期
关键词:名师课堂教学课堂

朱轶兰 李翔

高效课堂构建的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大限度地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为此自己学习了有关新课改的理论,在高一开学之后就尝试着改变授课模式,试图改变自己传统教学中学生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状况,努力把课堂交给学生,让他们通过探究性活动主动学习知识,锻炼能力,从而提高授课的效率。那么,如何提高课堂效率呢?

一、赢在学生兴趣的培养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生学习一切知识的精神与力量源泉。学生对这们课缺乏兴趣,任你老师讲得天花乱坠,学生却感到索然无味,因为他缺少了一种学习的内驱动力。但兴趣是不能强求的,要顺其自然。兴趣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不断地强化和积累。“书山有路趣为径,学海无涯乐作舟。”为了提升学生对语文课的学习兴趣,我主要采取以下几种做法:

开展课前三分钟演讲。每周要求一个大的演讲话题,让学生在此话题内以自己喜爱的方式演讲,可以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可以讲笑话,进行成语接龙,讲身边的故事,校园新闻,说绕口令,即兴讲故事(随便找几个词语,编一个完整的故事)等。学生演讲充满个性而富有创造性,课前三分钟演讲成了学生展示自我风采很好的舞台。实践证明,学生们找到了这种感觉,每一节课的课前三分钟演讲成为学生的一种期待,一种满足。

配乐朗诵课文。学生对文本的感知、理解都是建立在对文本的阅读的基础之上的。有时,只是机械地让学生反复去读、还不若配一曲与文本格调一致的背景音乐,让学生伴随着音乐去朗读、领会、理解。如教授巴金的《小狗胞弟》这篇文章时,可配一曲略带哀伤的背景音乐,浓郁的伤感氛围中学生很容易理解作者那种无奈、自责与忏悔的情感,进而去把握文章深刻的主题。

合理使用多媒体设备。多媒体是声音、图像、文字等的组合。随着学校教学条件的改善,所有班级都配备了多媒体设备,多媒体教学具有优化教学过程,获得最佳教学结果的功效。对于语文教学而言,它能冲破时空限制,促进教学形态的多样化;它能充分提供感知对象。扩大直接经验的范围;它形象具体,生动活泼,有利于引发学生学习动机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当然,多媒体教学中也要避免一节课成为课件的展示,忽视对教材具体语言文字的感知体会,忽视对诵读、语感的培养,限制学生的想象与创造。教师可把学生在生活中少接触、不易见到、无法体验的内容,借助多媒体的音像材料加以表现,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可以用来激发兴趣、渲染气氛、营造意境,使学生尽快进入文本。

二、赢在教材重点的把握、难点的突破

“任它千瓢水,我只取一瓢饮”这句话用在课堂教学中就是要求上课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切不可面面俱到。

一堂课只有短短的45分钟,出现语文课堂低效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师生没有很好的把握教学的重点。老师该强调的不强调,不该强调的大讲特讲,没有突出重点的策略,学生没有消化重点的方法,导致师生将时间和精力分散,不能有效地学习。学习的重点常常成为学习的盲点,知识体系不完整。“蜻蜓点水”式的肤浅和面面俱到的强调,是导致低效课堂的主要原因之一。

语文教材中每一篇课文都是优秀而且有着丰富的精神内涵,浓浓的人文气息,可以讲解的内容很多。但是我们教师在进行每一篇文章的课堂教学时,一定要明确本篇文章、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什么,做到有的放矢,减少教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理。可行的做法就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力求重点的突出,提纲挈领,要言不烦,切中肯綮,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包身工》这篇课文,篇幅很长,我们可“双线结构”“点面结合”;李白《蜀道难》可抓住“难”这一字,从“怎样写”“为什么写”来讲。杜甫《咏怀古迹》可从“怨恨”二字切入。

如何才能做到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我认为“潜心研究教学”是教师“提高课堂效率”的坚强后盾,“不自强而功成者天下未之有也。”教学是一门学问,有一种魂隐含其中,不深入研究是掌握不了它的真谛的、抓不住它的精随的。教师课前应该大量占有资料,潜心研究教材,对课文的重点、难点做到了然于胸,上课才能做到自信激情、驾驭有度、收放自如。

三、赢在教师角色的转化

在新课程背景下,要提高课堂效率,首先要转变观念,改变学习方式,变过去的老师讲学生听为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教师需要从过去的单向的独白式表演者的角色中解放出来,进而成为课堂教学过程中与学生展开平等交流的对话者。传统的教师把自己置于课堂的中心,以知识权威者的身份说话,从而使课堂教学成了教师的“个人秀”。在这种“独白”式的教学中,教师忠诚于学科知识,却背弃了学生;关注的是自己的表演,忽视的是学生的反映与参与;体现了独断与专制,忘却了民主与平等。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几乎“垄断”了课堂里的所有话语权,从而把学生置于“失语”的境地。老师讲的津津有味,学生未必听的带劲,人的注意力有强有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太少的话,难免思想开小差。

怎样把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原则转化为课堂教学结构,具体如何操作,这是每一个老师上课时应该考虑的问题。老师考虑的不是上课时自己讲些什么,而是考虑如何让学生手、脑动起来,使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

教学时,教师要创设丰富的智力开发情境,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矛盾的焦点上,促使学生开动脑筋。如读了《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后,首先要求学生谈谈自己最强烈的感受是什么?这篇文章你最喜欢的是什么地方?以往我们在学生朗读或默读前布置几个问题供学生思考,这种方法固然有它的优点,但有时却限制了学生思考的空间,剥夺了学生自由感知的权利。再说学生课外阅读时,难道会有人给他们布置整体感知的问题吗?李商隐《锦瑟》一诗,表意隐晦、含蓄,主题具有多向性,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特点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讨论、探究。

教师只有当学生苦于“山穷水尽疑无路”时,因势利导,着力指导学生拓宽思路,丰富想象力,才能收到“柳暗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四、赢在“名师指点”

教师也不是全能的,教师也需要教师,也需要名师指点,“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名师”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现在有一部分教师是单打独斗,或闭门造车、现编现卖,或坐吃老本,孤芳自赏。有的老师善于讲小说,有的老师喜欢讲诗歌……每一个人都有一些精彩的课,也会有一些让自己都觉得汗颜的课,有的课讲了两三轮,还不尽人意,讲不透彻,以己之昏昏而欲人之昭昭,怎可如愿?

俗语云“强将手下无弱兵”,体现的是对主将的要求,“主将”弱,他的兵又能强到那里去呢?其实谁也做不到课课精彩。遇到自己没有把握的课,事先多向名师学习,人家怎么讲?切入点好不好?思路是否清晰?只要自己不回避短处,博采众长,一定会找到合适的教法,把课上精彩,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名师”可以是身边的同事,也可是网上一些同课优质教案、课件,课堂实录等。古人有一字之师,我辈为何不能择优而师呢?

从教十几年,对自己觉得不好处理的课,我总会主动的去和同事讨论、翻阅资料、上网浏览,自己感觉受益匪浅。

五、赢在后进生的转化

我们知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们也知道:“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在学习上“近墨者黑”的系数要比“近朱者赤”大。现在的学生自控能力不强,玩游戏的动力远比学习的动力大,稍不留心就要落下许多课,成为一个“后进生”。

有人认为转化后进生应该是班主任的事,其实是大错特错。“我的地盘我做主”,学生有了问题推给班主任其实是自己无能与愚蠢的表现,只能加深学生对你的反感。不能推,能不能放呢?那更不可取了,如果教师放弃一个学生,他周边的四、五个人就要受到影响。学生不学习,上课干什么?他是不是要捣乱?他一捣乱,周围的几个学生也会跟着学,一来二去,就会有好几个学生不好好学习了,最后会影响到成绩好的学生的学习情绪。这又怎样提高所教学科的成绩呢?所以“不放弃每一个学生”是教师“提高课堂效率”的保证。

六、赢在教学反思

教师的成长需要反思。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

叶澜教授也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可能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若能坚持,成不了名师也能是成功之师,但是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他可能永远只停留在一个新手型教师的水准上。可见,教学反思是教师自身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也是教师成长的新起点。

所谓教学反思无非是在课堂教学告一段落之后,把课堂上的反馈信息、自我感觉以及引发的诸多思考形成文字。

每次讲完课后,我都认真反思这次课的得与失:检查在落实教学设计过程中每一环节的教学行为是否体现了教学设计的目标,是否将预设的教案转化为课堂的教学实践,尤其特别关注是否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以及实际进展情况进行教学;学生的当堂反应和当堂作业等学习状况怎么样,课堂上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思考、讨论、实践活动的积极性高不高等。

课后反思让我把在课堂上的意外收获一吐为快;使我将自己的失误记载成文。人不能在同一个地方跌倒两次,当一辈子的老师要教一辈子的书,适时反思可以促使我们克服教学工作中的不足,有助于防止某些失误的再次出现,同时根据课堂上反映出来的问题,采取“对症下药”,从而能迅速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教师以课堂为主要作战阵地,我们这些已经走在新课改路上的一线教师如何经营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获得最高的产出,让我们的课堂人生走向一片蓝天,还需要我们以爱心为拐杖,在摸索中不断前进,在前进中不断摸索!

(责任编辑 郑文)

猜你喜欢
名师课堂教学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名师简介
名师简介
名师简介
名师简介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