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的前提;正确的技术动作和适宜的练习强度与次数是健美教学安全的关键;心理状态的调控是健美教学安全的重点;保护与帮助方法的掌握是健美教学安全的完善。
关键词 保障 健美 教学安全
中图分类号:G8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6-0121-02
一、问题的提出
健美运动是以表现人体健、力、美,采用器械或徒手的各种练习手段来发展力量与耐力,从而强身健体,塑造优美体型的一项体育运动。因而有简便易行,易于发展,练习方式灵活多样,男女皆宜的特点。因此对塑造形体有特殊功能的健美运动在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中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后,深受学生的喜爱。动作练习是健美运动的基本载体,健美技术练习强调最大限度地集中局部肌肉即目标肌群肌纤维的收缩力量,尽可能不借助或少借助其他肌群的力量来克阻试举完成动作。根据目标肌群的结构,一般可将健美练习的技术动作分为两类:一类为“双关节”动作或称基本动作;一类为“单关节”动作或称孤立动作。由于健美练习对学生的力量、耐力素质和意志品质要求较高,加上学生自身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存在差异,在进行健美教学时不论“双关节”动作练习还是“单关节”动作练习,必须依据学生个体不同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安全措施,调节好学生练习时的心理状态,防止伤害事故的发生。为确保安全,在进行健美教学时应注意以下安全措施。
二、保障健美选修课教学安全的有效措施
(一)场地与器材的安全是健美教学安全的前提
健美教学的训练器材主要分为三类:自由重量器械、固定轨迹训练器械、自由轨迹训练器械。从训练的效果看:自由重量器械的训练效果好于自由轨迹训练器械;自由轨迹训练器械又好于固定轨迹训练器械。因此为确保健美教学的安全,在进行教学前必须对健美教学的场地和器材严格检查,因为场地与器材的安全是健美教学安全的前提。器材的检查主要包括是二个方面:1.自由重量器械(杠铃、哑铃等)的锁扣和固定轨迹训练器械、自由轨迹训练器械的滑轮轴、拉索连接点、拉索牢固程度的检查(器械固定是否牢固,拉索上是否有断裂的隐患)。2.自由重量器械、固定轨迹训练器械、自由轨迹训练器械把手光滑程度的检查(把手上是否有开裂的部分,是否有戳手的地方,拉索上是否有杂物等)。场地的检查主要是自由重量器械、固定轨迹训练器械、自由轨迹训练器械的放置是否安全正确,重器械与轻器械、多功能组合器械与单功能器械的放置是否分开且合理。
(二)正确的技术动作和适宜的练习强度与次数是健美教学安全的关键
健美练习的技术动作对学生的力量素质和心理素质有较高的要求,在进行教学时,不论是“双关节”动作练习还是“单关节”练习,必须让学生明确练习动作的动作概念,了解动作练习的动作幅度、动作节奏和呼吸方法。同时教师在目标肌用力的方法、时机和顺序;身体重心的控制;主动肌与协同肌之间的协调配合等方面应正确示范,使学生有正确和清晰的动作视觉表象。在学生进行尝试性练习时,教师必须严格规定练习的方式、负荷和练习的次数,使学生的练习在教师有效的控制范围之内,因为这是健美教学安全的关键所在。尤其是练习的负荷,因为学生的体重与力量素质存在个体差异,如果用相同练习负荷和练习次数要求存在个体差异的学生,容易造成肌肉拉伤和心理压力,从而引起其他学生的心理恐惧,影响教学的效果。
(三)心理状态的调控是健美教学安全的重点
由于学生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方面存在差异,因此练习时学生心理状态的调控至关重要。对于身体素质较好,尤其是力量素质好、自信心强、好表现、易兴奋的学生,练习时往往不易控制自己,急于表现,且技术动作不按教师的要求去做,教师对于此类学生要多指出其技术动作的不足之处,适度把握其兴奋程度,使其技术动作更趋完善;对于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因其自信心不足,练习时往往因害怕完不成或做不好,不肯进行练习,对于此类学生教师应予以多鼓励、多肯定,多表扬,同时可降低动作的难度或练习的负荷,运用适当保护与帮助的方法,促使其完成练习动作,提高其自信心。在健美教学中对学生心理状态的调控应抓两头,兼顾中间,努力消除事故隐患,这是确保健美教学安全的重点。
(四)保护与帮助方法的掌握是健美教学安全的完善
动作练习是健美运动的基本载体,从安全的角度看:固定轨迹训练器械优于自由轨迹训练器械,自由轨迹训练器械又优于自由重量器械。但无论是自由重量器械练习、自由轨迹训练器械练习,还是固定轨迹训练器械练习,学生都要推起、举起和拉起一定负荷的器械,因此学生练习时,保护与帮助方法与自我保护方法的掌握是健美教学安全的补充和完善。如做卧推练习时,保护者帮助维持动作平衡,动作过程中可略微施加阻力来增加练习者的用力强度,也可施加助力来帮助完成动作,出现危险情况时立即予以保护,帮助其放下杠铃。在自我保护方面如做负重深蹲时,若向上起立至一半而因腿力所限不能站立,这时必须收紧腰背肌群,用力抬头挺胸挺髋,使杠铃由颈后肩上向后掉落,从而达到自我保护的目的。因此在健美教学中教师应向学生介绍和示范保护与帮助和自我保护的方法,让学生在小负荷上进行尝试性练习,以提高学生相互保护与自我保护的能力。只有这样方能在健美教学中,通过师生双方的共同努力有效防止伤害事故的发生,确保健美教学安全。
参考文献:
[1]张先松.健身健美运动[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
[2]吴平.如何保障攀爬教学的安全[J].中国学校体育,2003,(3).
(责任编辑 若 曦)
我的历史课,我的美育
邵海福
鹰潭市余江县平定中学,江西 鹰潭 335201
初中历史课因在中考总分中所占比重偏小,人们习惯称其为小科或副课,所以教学难度也较大。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是每个历史教师教育科研中长期思索的问题。笔者在历史课教学中,注重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教育,始终将美育贯串于历史课教学中,收到显著效果。
一、教学目标
塑造完美人格马克思指出,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作为教育工作者,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将教育对象塑造成审美的人,从小让真善美在学生心中深深扎根。笔者根据初中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历史课程应避免专业化、成人化倾向,克服重知识、轻能力的弊端,不刻意追求历史学科体系的完整性。课程内容的选择应体现时代性,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减少艰深的历史理论和概念,增加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的内容,有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江西是典型的江南鱼米之乡,以红色革命根据地之称享誉全球,教学八年级上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等教材内容时,笔者引导学生广泛搜集赣西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湘赣革命根据地、赣东北革命根据地、湘鄂赣革命根据地、赣南和闽西地区等中央革命根据地的革命斗争故事,特别是余江人民革命斗争和邹韬奋、熊梦帷等余江历史人物的事迹,教育学生学习民主主义者、爱国主义者和共产主义战士的人格品质,逐步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打下良好的基础,立志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
二、教学方法
创设美育情景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笔者在教学中除了学校组织的学生外出重走井冈山道路等校外活动外,还动员学生利用节假日在家长和亲友的带领下到南昌八一纪念馆、英豪广场等德育基地参观。课堂中,笔者更注重制作PPT课件,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形象直观的动画、图像、音影等直观视听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大大提高了我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
三、教学评价
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激励教师积极进取的评价机制,历史教学评价应以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法,注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全程评价,充分发挥历史教学评价的教育功能。这是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对历史教学评价的基本要求。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杜绝传统的单纯灌输方式,是鼓励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和课后活动,逐步感知人类在文明演进中的艰辛历程和巨大成就,逐步积累客观、真实的历史知识;通过收集资料、构建论据和独立思考,能够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的归纳、比较和概括,产生对人类历史的认同感,加深对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理解,并做出自己的解释。有时我还让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相互学习相互批改作业,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基本记住教学内容,能用自己的语言简明叙述历史发展进程,基本掌握历史事件,客观解释历史人物,我就给学生打满分。学生高兴地说,邵老师的教学评价是人性化的评价。和美的教学评价机制建立后,我所带教学班的学生历史课学习成绩均有大幅度提高。
(责任编辑 若 曦)
确立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的新体育教学观
黄苏兵
安化县东坪镇中学,湖南 安化 413500
新一轮课程改革实验已全面推进,体育课程作为基础教育的必修课程之一,在课程体系改革和教学模式创新方面必须做出新的探索。其中观念的改变是先导。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体育教学实践,就如何在新课改中转变体育教学观,谈一些自己的粗浅认识。
在体育课中应充分地让学生在学中玩,在玩中学,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团队意识。体育课应该是有趣而又丰富多彩的,还不缺乏教育性的课堂。体育本身的内涵体现在快乐和健康上,而非体育技能的训练和掌握上。现在的体育课竞技性较强,忽视个体差异,从一定角度上遏止了大多数人的体育兴趣。兴趣是人对认识和活动的需要的情绪表现,是积极探究事物的认识倾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兴趣在体育教学方面很重要,对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心理和高尚的情操很有好处。因为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的更新,都应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才能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正如爱因斯坦说的:“对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兴趣,有了这位“最好的老师”,学生就有可能学得“最好”。
同时在体育课中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由于现代社会是一个高速发展而又充满竞争的社会,现代社会的人际关系日益紧密而又充满矛盾,现代化生产和经济生活,信息化的社会使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和交往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紧密,更需要交流和合作,从而让学生在课中体验、认识竞争与合作的魅力与快乐。而在体育课中,体育运动和游戏的激烈竞争,最能促进团队中人们的团结合作精神的发展。例如:在组织篮球比赛时,学生在比赛过程中不但体会到篮球带给他们的乐趣,更体会到从篮球运动中培养出来的团队合作的精神,因为一支球队不可能是一个人的事情,一场比赛是靠这个集体的所有成员同心协力才能拿下来的;再有,虽然技术是后盾,但队友之间的默契与配合也十分的关键,这就必须充分发挥团队作用。所以,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可以采用适当的手段,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这有利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给学生留有足够的空间,做到教师精讲,学生多动,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和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又能确保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少讲,而把课堂时间尽可能多地留给学生,让学生多动起来。多动是要学生主动参与、体验,尽可能多地拓展学习空间,没有空间,就没有遐想与深思;没有遐想与深思,何来个性与创新?留下空间,就是留下期待,留下余韵,留下创造。让学生通过多动,相互团结合作完成各种学习、练习任务,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新课程还要求我们改变过去学生被动的学习状态,把学生的学习变成更加自主、独立的学习。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探索和研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体育课的基本部分在宣布内容后就可组织分组练习,这样课堂气氛就会活跃起来,有的学生观赏、评价别人的动作,有的学生分析猜测动作的作法,还有不少学生在动作失败后亟待老师指点,希望老师讲解并能同自己一块儿练习。这样教师根据各个练习的动作加以评价、分析和鼓励,最后再讲解动作的要领,学生就会把老师的讲解动作和自己的练习体会相对比,找到失败的原因和成功的奥秘。这样多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让学生追求由教到不教,由“学会”到“会学”的境界,使学生的学习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
体育课程改革就是要求学生在学习中自主能动地、创造地学习,体现学生主体的地位,这不光要靠教师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和适宜的语言激励,更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学内容要符合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的特点,只有所选内容做到这一点,才会真正激发学生的运动激情,学生才会真正融入到运动中去,体会运动的感受,享受到运动的乐趣。例如,健美操以其悦耳的配乐、明快的节奏、舒展优美的动作、简练而富有动感的组合,深深地吸引着一大批中学生,其主要原因就是健美操生理负荷不是很大,悦耳的音乐又能维持学生高昂的激情,欢快的节奏、优美的动作,很好地迎合学生追求欢快、追求美好的心理特点。
体育教学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科学。体育教师在加强师德修养的同时,要形成和提高自己的身教能力,必须高度重视个人业务素质建设,不断调整、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体育教师的专业知识应该是一个动态更新的过程,需要有终身学习的理念。通过各种渠道,拓展与丰富自己的知识技能,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以适应教育发展新形势的需要。要有创新能力,使体育教学常教常新,具有较强的科研意识,能把最新的体育信息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感受到体育的氛围、产生极大的兴趣。
总之,体育课堂教学是完整人的教育,影响课堂教学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但最终的落脚点仍然是以人为本,都要体现出学生的进步与发展。
(责任编辑 郑 文)
浅谈幼儿美术教育
汪华君
绍兴市越城区快乐城堡艺术幼儿园,浙江 绍兴 312030
一、诱发幼儿参与美术活动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幼儿绘画教育发挥应有的作用,就需要激发幼儿参与绘画活动的兴趣。兴趣是一种非智力因素,却是发展幼儿智力的重要条件,是幼儿求知的动力。在幼儿美术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幼儿对美术活动有了兴趣,才会有愿望参与其中,才能认真地从事观察、绘画等活动。因此,教师应通过各种教学方法,激发起幼儿参与美术的热情,使美术教育活动成为具有吸引力的活动。
(一)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
宽松的心理环境是人们专注于某一活动的前提。我国情绪心理学家孟昭兰在她为斯托曼著的《情绪心理学》中译本所作的序言里指出:“就情绪的适应性而言,他帮助人选择信息与环境相适应,并驾驶行为去改变环境。我们经常会感到,在心情良好的状态下工作时思路开阔,思维敏捷,解决问题迅速;而心境低沉或郁闷时,则思路堵塞,操作迟缓,无创造性可言。突然出现的强烈情绪会突然中断正在进行着的思维加工,持久而炽热的情绪则会激发无限的能量去完成活动。”因此,教师在学前儿童的绘画创作过程中,要为他们设计一个宽松的心理环境,让幼儿有足够的自由和信心去主动操作,而不是畏首畏尾,胆小害怕,唯唯诺诺。
(二)创设充满情感色彩的审美环境
如果说宽松的心理环境为学前儿童提供了自由空间的话,那么,充满情感色彩的审美环境就为他们提供了审美空间。这种审美空间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创设:一方面,为学前儿童创设富有审美情感色彩的日常生活、学习环境。另一方面,教师应结合具体的美术活动,创设与之相适应的审美环境。通过这种审美情境的体验,引起儿童情绪上的兴奋,发现美的特征,从而激起他们的创作动机。研究表明,让儿童置身于审美环境之中,不仅有助于他们审美能力的提高,而且有助于其美术创造性的发挥。
(三)引导儿童进行想象和体验
首先,教师在引导幼儿体验时要注意自身审美情感的表态,要用自己对对象的情绪表现来感染幼儿,使幼儿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审美状态。其次,教师要利用儿童情感发展的特点,引导儿童进行“移情”和“拟人”。在此基础上,引导儿童对审美对象进行整体想象。最后,可以引导幼儿通过多种分析器的协同活动来加深对对象的体验。
二、对幼儿美术活动进行指导
幼儿美术活动,是培养幼儿审美创造力的一种活动,幼儿的绘画过程是幼儿追求美、向往美、表达美的过程。要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发挥主导作用,大胆地推行新的教学方式、方法,从诱发兴趣、启发思维、激发创意入手,培养幼儿学习的主动性,让幼儿发挥其最大的潜能,使他们通过绘画的形式来展现生活中的美和内心世界的美。
(一)内容的多样性
内容是为目标服务的。有了适合幼儿发展特点的目标,那么选择内容显得极为重要。如果说老师给幼儿的创作内容,所提的要求限制了幼儿可能有的想象和自主的创作,幼儿的创造力便无从发挥。
(二)表现方法的多样性
美术创作离不开造型、构图和色彩等表现方法。以往美术活动衡量的标准是以幼儿模仿作品的效果为基准,即在造型、构图、色彩上与老师一致。其弊端在于片面地强调了技巧,封闭了幼儿自主学习的能力,扼杀了幼儿创造力的发挥。而自主性美术活动打破了这一死板的教学模式,强调表现方法的多样性,即任何一个物体都可以用不同的造型,不同的色彩,不同的构图来表现,促进了幼儿自主性学习、思维的发展,使幼儿创作更有童趣,更有灵性,更富有个性。可见表现方法的多样性为幼儿营造发挥自主性、创造性思维提供了营养。
(三)游戏活动的练习
美术活动是幼儿手、眼、脑并用地、主动地自我建构的实践活动。根据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一种活动将游戏融入美术活动之中,使游戏与美术创作紧密结合。游戏化的练习由于它的游戏性,可以让幼儿在愉快、积极的情绪中,不知不觉地达到这一目标,又可以培养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是他们从中感受到审美愉悦。实践证明,在游戏化的练习活动中,儿童的美术能力会有很大的提高。
(四)活动针对性强
当幼儿在创作完一张作品后,其心中的得意溢于言表,他希望与他人共同分享喜悦,也希望得到老师和同伴的赞许。补强法则的及时运用在这里显得极为重要。美国加州大学的哲学博士詹姆斯·多伯森认为语言补强可以成为促进人格发展的最有力的原动力。语言补强的巨大力量来自于人们对外界有关评价自己的高度敏感性和有效的反馈机制。人们的自尊感和价值感也多产生于这些评说者的无意信息。因此,我认为将补强法则运用于美术活动具有一定的意义。它能极大的保护幼儿的创作欲望,激发幼儿创作热情,树立自信,为造就独立健全的人格铺平道路。
三、幼儿美术教育的价值定位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价值定位对教育任务的明确教育制度的建立、教育全过程的组织都起着指导作用。由于社会对教育界过度的期待、受教育者本身的条件及教育方针制定者所持哲学观点的不同,使教育价值定位呈多元化特点。这里从以下5个方面去理解。
(一)发展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幼儿的美术创作过程中,他们先是通过感官对外部世界的审美客体进行有情感的感知继而是视觉和大脑的理性思维对感知获得的审美经验进行加工,伴随审美经验在记忆中的储存,再经过手的技能运作活动,创造性地用作品来传达内心活动,而这一过程又带有明显的个人色彩。因此,可以说,幼儿的美术作品及其创作过程充分表现了他们的创造力。
(二)培养幼儿的艺术审美能力
幼儿对于美术有一种自然的需要,他们喜欢涂涂画画,正是这种需要的表现。幼儿时期,其心理发展的一大特色是自我中心,因此,他们常常不自觉地把自己的情感投射到客体上,使僵死的无机世界生命化。例如:他们把飘落的树叶看成离开了大树妈妈的可怜孤儿,把漫天的繁星看成万盏点亮的的小灯……这种移情作用为幼儿提供了一个情感交流与满足的机会,从而使美术活动成为他们喜爱的活动。
(三)促进幼儿智力发展与全面和谐的成长
个体道德修养的提高,固然需要一定的外在的规范,但只有当外在的规范为个体内在主动、自觉地追求,融道德于情理之中时,这样的道德才真正有效,个体的道德水平才能得到切实提高。个体特别是幼儿各方面的培养和提高,都离不开美育的因素,审美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不可缺少的组织部分。
(四)一种有效的文化活动
美术是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美术作品不仅是个人的创造物,而且也是产生美术文化的文化制度(社会、政治、道德、经济等)和文化观念(由信仰、认识论、审美观、理论观等组成的价值观体系)影响的产物。对本民族文化传播的传播和发展,对外来文化的兼容和吸收,从根本上优化全社会的文化艺术环境,形成现代审美文化观念,这是美术教育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内容,幼儿美术教育也应为此提供必要的准备。
近年来,幼儿美术教育越来越受到幼儿园、家庭及整个社会的重视。我国幼儿美术教育除幼儿园外,还包括范围广泛的社会性教育,如艺术团体、青少年宫、儿童艺术学习班、家庭教育等。在这种多样化的儿童艺术教育形式中,我国儿童艺术教育的规模和质量都有所提高。我们相信,随着幼教改革的深入和幼教师资水平的提高,我国幼儿美术教育将会不断得到发展。
(责任编辑 若 曦)
挖掘环境资源,开展生活化数学实践活动
陈 芳
绍兴市越城区快乐城堡艺术幼儿园,浙江 绍兴 312030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他的著名的生活教育理论里指出,生活就是教育。“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他的“社会即学校”学说,更是告诉我们“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增加”。这于我们解决当前数学教育中教育内容的过时陈旧、不符合幼儿生活实际、不切合幼儿思想认识、不能很好地为幼儿的将来生活服务的现象是很有启发的。我园独特的周边环境具丰富的自然资源、社会资源、人文资源,具有幼儿形成数概念所需的物质条件和人力条件,它是活环境、活教材。
心理学研究也指出,幼儿对数学逻辑知识的掌握不是来自于被操纵人的对象本身。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善于把原来抽象的数学内容,还原于幼儿所热爱的生活情境中,让幼儿从周围世界的五彩缤纷、形形色色生活情境中,积累关于数、量、形、时、空等方面丰富的感情经验,从而激发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因此,根据幼儿学习数学的特点和生活教育理论,把数学知识与幼儿生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利用幼儿生活中的数学教育资源,进行生活化的数学活动更有利于幼儿增强学好数学的愿望和信心。
实施策略:
(一)材料来源生活化策略
材料的来源有特定的数学学具、内含数学功能的玩具或日常生活用品和教师自制的学具三类。其中第二、三类会更多。尤其是许多玩具和日常生活用品,看似与数学无关,但是只要认真发掘其数学功能就有可能成为极好的学具,而且这些不断生产出来的新品种,稍加变化时就是幼儿学数学材料的最好的资源。
1.师幼共同采集自然物,丰富材料的生活化来源
我们幼儿园在原来的江南游乐城内,有丰富的自然环境资源,幼儿园推门就可以见到茂密的树木和碧绿的草坪,老师们经常带孩子们去户外草坪上做游戏,采集树叶、野花、野草、芦苇、小石子等。这些大自然赐予孩子们的礼物,极大地丰富了幼儿园的数学材料。例如:孩子们运用从树底下捡来的已经清洗干净的树叶玩“抛树叶”游戏,认识数的组成和分解。把手中的树叶撒在桌上,数一数正面有几个,反面有几个,合起来是几个,孩子们特别喜欢玩这个数学游戏。
2.家园共同收集,拓展材料的生活化来源
家长的职业阅历与家长的专业知识是幼儿园宝贵的教育资源,我们常常邀请家长来园参与生活化的数学活动,在此同时,发动家长积极参与收集资料,拓展了生活化材料收集的空间。比如家长提供的用酸奶瓶放一些沙子制作的保龄球,孩子们三个一组,一个记,一个扔,一个拾,开展数的学习。孩子们特别喜欢,区域活动中总能看到玩这个游戏的孩子的影子。
3.教师精心设计,丰富材料的生活化来源
我们和幼儿、家长收集来的材料大都处于原生态的状态,它的可变性、可玩性、可塑性常常有一定的局限。于是,我们把这些原始的材料,精心设计成幼儿喜欢的数学操作材料。我们制作的材料试举例如下:
……
材料来源的生活化,更好地激发了幼儿的求知欲,这为幼儿园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丰富材料的渠道,拓展了幼儿学习数学的空间和思维。
(二)活动过程生活化策略
根据幼儿生理、心理特点,组成一个生活化的活动过程,即:个别操作——小组讨论——再次探索。
1.个别操作:幼儿通过对个别材料的操作,积累感性经验,进行发现学习,为抽象数概念作必要的心理准备。教师的任务是为幼儿提供材料,观察幼儿的操作情况,提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并根据幼儿的不同水平及时调整操作材料。
2.小组讨论:在个别操作的基础上定期开展小组讨论。教师根据幼儿的不同水平分组,运用直观教具组织幼儿讨论、回忆、表达获得的感性经验,启发帮助幼儿概括体力数概念。
3.再次探索:小组讨论后,再为幼儿提供各种材料,让幼儿通过再次操作加深对数概念的理解。
幼儿活动过程的生活化,既有利于幼儿在日益增多接触外界事物的基础上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更有利于调动幼儿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主动性、探索性。幼儿在自我和引导中感知、发现一些粗浅的数学知识、关系、规律和方法,特别容易激发幼儿的求知欲。
(三)一日生活数学化策略
当数学回归了幼儿的生活后,这就可以使幼儿学习数学不再停留在成人化的课堂形式中。一日生活数学化,让幼儿从过去的数学知识走向真实的生活,解决的是与幼儿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幼儿学数学的积极性更高,更有效地推动了数学思维的发展。
1.环境创设数学化:积极创设适当的数学环境,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数、形、序融入环境中,用美丽多彩的图案表现出来,在创设时遵循美观性与耐用性、综合性和多功能性、变化性和渐进性原则。
2.区域设计数学化:在数学区域的创设中,尽量让幼儿与丰富多彩的材料互动,让幼儿真正理解数学,不断地进行数学游戏和数学材料的创编。在设计时注意趣味性与层次性、互动性与自主性、废物利用与共同参与的原则。
3.日常生活数学化:数学是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来的,来源于生活,根植于生活。我们的生活以及周围环境中都充满着各种各样的数学信息,幼儿的来园、个别交谈、散步、郊游、盥洗、餐点、睡眠等活动环节都是幼儿学习数学的时机。我们在引导幼儿发现和感知数学信息时,注意数学信息提供的丰富性与多维性、感知通道构建的立体性与引导观察的多项性的原则。
4.家园共育数学化:在家庭、社区周围还有许多更值得利用的生活情景和参加数学活动的机会。因此,要充分利用家庭这块教育阵地,向家长介绍生活中进行数学教学的重要性,让家长了解数学活动的先进理念,改变家长对传统数学教育的观念,为孩子创造尽可能多的实践机会。要注意教师的主导性和家长的参与性相结合、亲子性和游戏性相结合。
通过这一段时间的实践,我们最大的感受是幼儿期的数学活动最根本的动机是能够学到有价值的数学。对于幼儿来说,最实惠的、最能够接受的就是贴近他们身边的“生活数学”。我们要进一步充分利用周边环境资源,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全方位、多角度培养幼儿学习生活数学的意识,使数学打破边界,贴近幼儿生活,体现更为宽泛的教育价值。
(责任编辑 若 曦)
用爱心为留守儿童撑起一片天
慕康康
镇原县兴华初级中学,甘肃 镇原 744502
随着现代社会的转型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入城市打工谋生,而他们的子女却因为种种原因滞留在农村生活读书,这些孩子不论在日常生活习惯、行为习惯、还是在校的学习、纪律上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一定问题,这一现象的存在对我们教育教学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教育好这部分学生,使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呢?这是我们必须潜心研究的课题。
一、留守儿童的几种表现
1.自我封闭、自卑感强,留守儿童多不愿与学生进行交流,不主动回答问题,不愿参加班级活动和学校的活动。2.对学习环境有一种本能的恐惧感,常处于焦虑不安状,对学习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3.对家长和老师等不信任,学习热情不高。一些学生父母在家时学习成绩较好,一旦父母打工出走后,其成绩直线下降。
二、造成留守儿童以上表现的主要原因:
1.全社会对这一新的社会现象关注不够,研究不够因而在对策上乏力,没有一套成熟的应对策略,致使这一人群的困惑、困难一时难以解决。2.一些学校对留守儿童缺乏关心和照顾,对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致使留守儿童学习和心理上的压抑倾诉无门,甚至有部分教师和学生对他们有歧视行为。3.部分留守儿童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父母却离开他们打工去了,孩子心理上产生了缺失,进入校园后适应不了学习环境,出现了诸多问题。4.部分留守儿童的家长文化水平低,认识不够,只知道把孩子送进学校,为其提供零花钱,提供吃穿,更为甚者给孩子一张银行卡,让孩子自己取钱花钱,就觉得尽到了家长的责任,认为教育孩子是学校和教师的事。还有部分留守儿童家长对孩子关爱不够,只看重表面现象而没有重视实质问题,教育方法简单粗暴,经常采用棍棒的教育方式,这样既打击了孩子的自信心,又挫伤了孩子的自尊心。
三、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措施
1.用爱心弥补残缺的亲情,“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留守儿童由于亲人的远离,缺少的是关爱,所以,我们要用感情弥补亲情的缺失,使他们感到老师、学校、班级都在关注他。老师,特别是班主任更应与留守儿童交朋友,多关心、多爱护、多照顾、多理解他们。在安全上,多提醒;在生活上,多帮助;在心理上,多细心观察、沟通;在学习上,多指导;鼓励他们融入班级这个大集体,减少其心灵上的孤独与寂寞,使其保持开朗活泼的学习生活心态。用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及时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用欣赏的眼光赞赏的语言肯定他们,使他们获得进取的动力,清除传统意义上师生的隔阂,彼此用心沟通,真诚对话、交流,切忌将“留守儿童”常挂嘴边,谨防学生之间互相对比、攀比,让“留守儿童”觉得“低人一等”。
2.形式多样的活动让他们产生家的温馨。班主任要将留守儿童放在心里,将留守儿童的工作抓在手上。努力营造一个温馨和谐、乐观向上的班级氛围,开展一系列富有特色的人文关爱活动,让他们时刻感到集体的关爱与温暖。在学习上,对那些成绩差基础不牢的学生,成立互助组,开展“一对一”“手拉手”的帮扶活动;在生活上针对有些孩子只啃方便面、吃冷馒头的现象,学校通过食品卫生知识讲座,办好学生食堂等措施,为这些学生提供良好的生活条件。为消除一些留守心理上的异常,除用真情帮他们打开一个个心结之外,常开展一些活动,如讲故事、主题讲演、拔河比赛、篮球赛、文艺表演、“我给父母报平安”书信大赛等,使他们在欢乐和谐的氛围忘却烦恼,找回自信。
3.让友谊绽放异样的灿烂
“留守儿童“往往因为没有父母的约束,行为失范,成绩也因之下滑、甚至很差,一些同学、老师因此瞧不起他们,学生不愿与之玩耍、老师不愿与之交流,这使得他们更易破罐子破摔。因此,科任教师、班主任、班干部必须改变观念,与这些问题学生多谈心,交朋友,结对子,相互帮助,用自己真诚火热的心熔化他们心里的那块冰。
4.看管人的责任重与泰山
在实际工作中,常有学生的爷爷奶奶到校反映留守在家孩子的种种劣迹,自己束手无策,这时学校老师更应多与这些看管人多交流,多探讨,对症下药,群策群力,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双方都做到有的放矢,从而产生合力。
对“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群体的教育工作是一种长期细致的工作,需要我们不断地研究与探索,形成社会、家庭、学校齐抓共管的新格局,从而为他们的成长撑起一片湛蓝的天。
(责任编辑 付田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