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苏兵
新一轮课程改革实验已全面推进,体育课程作为基础教育的必修课程之一,在课程体系改革和教学模式创新方面必须做出新的探索。其中观念的改变是先导。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体育教学实践,就如何在新课改中转变体育教学观,谈一些自己的粗浅认识。
在体育课中应充分地让学生在学中玩,在玩中学,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团队意识。体育课应该是有趣而又丰富多彩的,还不缺乏教育性的课堂。体育本身的内涵体现在快乐和健康上,而非体育技能的训练和掌握上。现在的体育课竞技性较强,忽视个体差异,从一定角度上遏止了大多数人的体育兴趣。兴趣是人对认识和活动的需要的情绪表现,是积极探究事物的认识倾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兴趣在体育教学方面很重要,对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心理和高尚的情操很有好处。因为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的更新,都应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才能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正如爱因斯坦说的:“对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兴趣,有了这位“最好的老师”,学生就有可能学得“最好”。
同时在体育课中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由于现代社会是一个高速发展而又充满竞争的社会,现代社会的人际关系日益紧密而又充满矛盾,现代化生产和经济生活,信息化的社会使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和交往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紧密,更需要交流和合作,从而让学生在课中体验、认识竞争与合作的魅力与快乐。而在体育课中,体育运动和游戏的激烈竞争,最能促进团队中人们的团结合作精神的发展。例如:在组织篮球比赛时,学生在比赛过程中不但体会到篮球带给他们的乐趣,更体会到从篮球运动中培养出来的团队合作的精神,因为一支球队不可能是一个人的事情,一场比赛是靠这个集体的所有成员同心协力才能拿下来的;再有,虽然技术是后盾,但队友之间的默契与配合也十分的关键,这就必须充分发挥团队作用。所以,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可以采用适当的手段,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这有利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给学生留有足够的空间,做到教师精讲,学生多动,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和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又能确保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少讲,而把课堂时间尽可能多地留给学生,让学生多动起来。多动是要学生主动参与、体验,尽可能多地拓展学习空间,没有空间,就没有遐想与深思;没有遐想与深思,何来个性与创新?留下空间,就是留下期待,留下余韵,留下创造。让学生通过多动,相互团结合作完成各种学习、练习任务,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新课程还要求我们改变过去学生被动的学习状态,把学生的学习变成更加自主、独立的学习。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探索和研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体育课的基本部分在宣布内容后就可组织分组练习,这样课堂气氛就会活跃起来,有的学生观赏、评价别人的动作,有的学生分析猜测动作的作法,还有不少学生在动作失败后亟待老师指点,希望老师讲解并能同自己一块儿练习。这样教师根据各个练习的动作加以评价、分析和鼓励,最后再讲解动作的要领,学生就会把老师的讲解动作和自己的练习体会相对比,找到失败的原因和成功的奥秘。这样多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让学生追求由教到不教,由“学会”到“会学”的境界,使学生的学习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
体育课程改革就是要求学生在学习中自主能动地、创造地学习,体现学生主体的地位,这不光要靠教师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和适宜的语言激励,更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学内容要符合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的特点,只有所选内容做到这一点,才会真正激发学生的运动激情,学生才会真正融入到运动中去,体会运动的感受,享受到运动的乐趣。例如,健美操以其悦耳的配乐、明快的节奏、舒展优美的动作、简练而富有动感的组合,深深地吸引着一大批中学生,其主要原因就是健美操生理负荷不是很大,悦耳的音乐又能维持学生高昂的激情,欢快的节奏、优美的动作,很好地迎合学生追求欢快、追求美好的心理特点。
体育教学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科学。体育教师在加强师德修养的同时,要形成和提高自己的身教能力,必须高度重视个人业务素质建设,不断调整、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体育教师的专业知识应该是一个动态更新的过程,需要有终身学习的理念。通过各种渠道,拓展与丰富自己的知识技能,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以适应教育发展新形势的需要。要有创新能力,使体育教学常教常新,具有较强的科研意识,能把最新的体育信息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感受到体育的氛围、产生极大的兴趣。
总之,体育课堂教学是完整人的教育,影响课堂教学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但最终的落脚点仍然是以人为本,都要体现出学生的进步与发展。
(责任编辑 郑文)